藍小琴 丁偉偉 陳美雪
摘要:目的:分析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及其相關因素。方法:選擇2020年3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305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進行分組,分別為PTH低水平組、PTH正常組以及PTH高水平組,分析影響PTH水平相關因素。結果:三組患者PTH正常組與高水平組間血磷、肌酐、尿素氮幾方面差異比較顯著,PTH正常組與低水平組間血磷、肌酐兩方面差異比較顯著(P<0.05)。結論:血磷是影響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的關鍵因素,因此,積極控制患者血磷水平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的關鍵。
關鍵詞:維持性血液透析;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相關因素分析;血磷
【中圖分類號】R4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4--01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一種具有較高風險性的治療手段,患者受到自身免疫功能的影響,如果治療及護理質量不足,在治療期間發生感染的概率會提高,現階段,我國每年有超過10萬人次需要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對于很多終末期腎病的患者來說,這是他們維持生命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治療期間,出現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概率會比較高,分析影響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的相關因素,是幫助患者保持PTH正常水平的關鍵[1-2]。現對我院收治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影響PTH水平的因素展開分析,并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3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305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進行分組,分別為PTH低水平組、PTH正常組及PTH高水平組,PTH低水平(PTH水平低于150pg/mL)組患者102例,男性64例,女性38例;PTH正常(PTH水平高于150pg/mL,低于300pg/mL)組患者8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PTH高水平(PTH高于300pg/mL)組為123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49例。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1)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所有患者均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3個月以上;(3)所有患者均自愿加入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
(1)精神疾病患者;(2)溝通及意識障礙患者;(3)身體其他臟器重大疾病患者;(4)傳染性疾病患者;(5)血液系統疾病患者;(6)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1.3方法
將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記錄和統計,在患者進行透析之前取當天血液標本,將其分為兩份,分別對其進行PTH分析和血液生化項目檢驗。對檢驗結果進行記錄和分析。
1.4觀察指標
分析三組患者的臨床生化指標結果。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分析三組患者的臨床生化指標結果
三組患者PTH正常組與高水平組間血磷、肌酐、尿素氮幾方面差異比較顯著,PTH正常組與低水平組間血磷、肌酐兩方面差異比較顯著(P<0.05),見表 1。
3討論
在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期間,PTH水平增高會導致患者出現鈣磷代謝紊亂,導致骨轉運、骨纖維化及礦化,使血管及軟組織不斷鈣化,這種情況出現會使慢性腎臟疾病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加[3]。通過對影響PTH水平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可知,患者的血磷、肌酐、尿素氮幾方面與PTH水平呈正相關,也就是說,當患者這三種指標水平提高的時候,PTH水平也會隨之提升。因為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后,患者的腎臟對磷的過濾功能降低,導致其在體內潴留,進而引發高磷血癥,且體內潴留的磷會對甲狀旁腺組織增生產生直接刺激,使PTH的分泌增加。除此之外,患者體內的磷與血鈣結合后,會形成磷酸鈣,這種物質會在軟組織中積存,對患者的腸道產生影響,對鈣的吸收能力下降,最終導致患者出現低血鈣癥[4-5]。因此,積極控制患者的高磷血癥是減少PTH水平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丁霏,羅薇,郭英,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及相關因素分析[J]. 四川醫學,2019,40(1):1-5.
[2] 郭浩楠,劉云,譚榮韶,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全血微量元素與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血液凈化,2021,20(3):176-180.
[3] 劉文文,史國輝,董科.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糖水平對甲狀旁腺激素的影響及相關因素分析[J].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醫學版),2018,20(3):180-184.
[4] 程桂鳳,張波,李彥生,等. 維持性血液透析對甲狀旁腺激素的影響因素分析[J]. 醫藥前沿,2021,11(17):23-24.
[5] 王蘋.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甲狀旁腺激素水平與心功能及生存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8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