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正發
摘要:目的 對比不同治療方式對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方法 針對2021年2~8月50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以隨機抽樣法分對照組(傳統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與研究組(TAPP)各25例,并對比術后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手術各指標及并發癥。結果 總有效率對比研究組高出對照組20.00%(P<0.05),手術各指標對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其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時間與住院時間均較短,且術中出血量少(P<0.05),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對照組更高(P<0.05)。結論 TAPP縮短了患者治療時間,且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傳統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成人腹股溝疝;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4--01
成人腹股溝疝主要指成人腹股溝疝區發生疝,包含腹股溝斜疝、股疝、腹股溝直疝,是常見的一類疾病,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60歲人群發病率在1.18%,<60歲人群發病率在0.016%[1]。隨人口老年化趨勢的到來,成人腹股溝疝持續增加,手術為治愈成人腹股溝疝唯一手段[2]。臨床針對該病治療方式眾多,包含疝囊高位結扎術、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等。隨著微創理念的深入與腹腔鏡技術的進步,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作為一種新的術式逐漸在世界范圍內開展,在該病獲得滿意療效[3]。現就成人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對照研究,分析TAPP在其中的效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文中納入的2021年2~8月50例患者符合《臨床診療指南》關于疝氣的診斷標準[4];患者全身情況良好,未有手術禁忌癥,能耐受全麻與術中氣腹;排除存在重大功能臟器衰竭;傳染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同時參與其他研究。利用隨機抽樣法分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5例,均為男性,對照組年齡40~70歲,平均(55.26±1.63)歲,研究組年齡40~70歲,平均(55.24±1.65)歲,納入兩組成人腹股溝疝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并對本次研究目的了解且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麻醉后做一約5cm切口,之后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以及游離精索和高位分離疝囊,疝囊大者橫斷結扎,網塞尖端和上底與橫斷結扎線固定,隨后填入疝環內,網塞邊緣尖端縫合固定腹橫筋膜上,將網片平鋪在腹股溝管后壁,隨后固定、縫合。
研究組實施TAPP術,全麻成功后取頭低腳高15~20°,患側稍抬高,氣腹壓維持在12mmHg,并以臍孔10mm作為觀察孔,在平臍水平左右腹直肌外緣打5mm操作孔,進入腹腔后探查,若存在粘連分離時注意避免損傷腸管,并確認腹壁下動脈和明確疝類型,疝環大小有無對側隱匿疝。在疝塊上缺損方2cm處使用電刀自臍內側韌帶至髂前上棘切開腹膜,分離腹膜前間隙,之后充分游離疝囊,對較小疝囊行完全剝離,較大可行橫斷術,遠端邊緣確切止血后曠置。隨后取聚丙烯補片修剪適當大小,卷曲成長條狀自操作孔放入腹腔,展平使之覆蓋在Retzius、Bogros間隙內,內側縫合固定至恥骨梳韌帶上,上緣與聯合機腱縫合,隨后進行關閉腹腔。
1.3 觀察指標
(1)依據臨床療效標準,患者經治療后癥狀完全消失,恢復非限制性活動,即為顯效;有效則指經治療后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患者非限制性活動恢復明顯;無效指上述情況均未達到。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手術指標包含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
(3)并發癥主要包含切口異物感、陰囊水腫。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治療總有效率
總有效率對比研究組高出對照組20.00%(P<0.05),見表1:
2.2 患者手術各項指標結果
手術各指標對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其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時間與住院時間均較短,且術中出血量少(P<0.05),見表2:
2.3術后并發癥結果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3:
3 討論
腹股溝疝作為普外科常見疾病,若未及時進行治療,將發生疝嵌頓甚至是導致腸壞死等嚴重并發癥。臨床數據顯示目前最為常見的疝氣類型是腹股溝疝,其發生更本原因是恥骨肌孔、腹膜橫筋膜缺損與破壞,在較長時間誘使腹壓增高,薄弱腹橫筋膜無法深受較強壓力便形成腹股溝疝[5]。該病在早期未有明顯癥狀,隨病情進展將出現不可回納的難復性疝,嚴重可導致患者持續性劇烈嘔吐、腹痛。
腹股溝疝修補術是目前常見的手術之一,其中,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因手術切口大、創傷大、術后恢復慢等因素,易使患者復發[6]。TAPP能通過單一通道修補雙側疝,及時發現修補對側隱匿疝,且經腹腹膜前間隙放置補片,存在微創與快速康復等優勢。相關研究表示[7],其能使年輕患者快速返回崗位,對身體與職業上具有活躍群體也是較為理想的選擇。本文現就腹股溝疝患者進行研究,發現患者經TAPP治療后總有效率達96.00%,且手術時間、術后下床時間與住院時間相比對照組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短,出血量且少,另外,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和對照組具有鮮明對比(P<0.05)。龔全學者[8]研究顯示,試驗組患者經TAPP治療后較對照組無張力疝修補術術后疼痛持續時間、下床時間、平均住院時間短,另外,并發癥發生率低。結合上述研究有效得知,TAPP更利于腹股溝疝患者治療,并具有創傷小、療效快等優勢。主要因其采用補片從更高位修補腹股溝區缺損,進而起到治療作用,和腹橫筋膜形成良好融合,從而增強了抵抗腹腔內壓力能力,并有效降低了患者術后復發率。此外,其保留了腹股溝區正常解剖結構,減少了損傷髂腹股溝神經、髂腹下神經與生殖股神經生殖支風險,從而減輕術后疼痛,促使患者早日康復[9]。
綜上所述,TAPP相比傳統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療效更佳,值得臨床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 馬學強,朱雄文,聶寒秋. 兩種后入路腹膜前間隙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觀察[J]. 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2017,11(2):93-95.
[2] 譚顯軍. 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效果對比觀察[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56):77.
[3] 豐威,郭久冰,徐文軍,等. 經腹腔腹膜前腹腔鏡疝修補術與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成人腹股溝疝治療中臨床療效的比較[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8,39(17):2006-2008.
[4] 孫亞軍,焦志剛,陳萍. 淺析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和開放式無張力性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比較[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57):70,114.
[5] 王偉,趙宇斌. TAPP與傳統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對成人腹股溝疝手術應激及疼痛影響的對比研究[J]. 醫學臨床研究,2021,38(4):504-507.
[6] 祖連平. 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效果對比觀察[J]. 當代臨床醫刊,2021,34(3):66-67.
[7] 史桂寶,黃其根,趙華,等. 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和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J]. 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20,14(3):254-256.
[8] 龔全. 比較經腹腔腹膜前腹腔鏡疝修補術(TAPP)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J]. 吉林醫學,2018,39(12):2358-2359.
[9] 龔義軍,任軍,謝澤民,等. TAPP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及對其炎性應激及疼痛的影響分析[J]. 空軍醫學雜志,2019,35(4):32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