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張丹丹
摘要:目的 研究CT小腸造影對克羅恩病治療前后療效判定的價值。 ?方法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62例克羅恩病患者,全部運用CT小腸造影,探究診斷結果。 ?結果 腸腔狹窄49例(79.03%),網膜炎癥15例(24.19%),腹腔膿腫5例(8.06%),腸壁分層52例(83.87%),腸壁增厚和強化53例(85.48%),木梳征16例(25.81%),淋巴結腫大24例(38.71%),瘺管20例(32.26%);通過CT小腸造影檢查發現主要病變位置為回腸末端(80.65%)。 ?結論 CT小腸造影可以清晰全面觀察克羅恩病患者腸壁變化情況,判斷臨床療效,值得積極在疾病診斷中進行運用。
關鍵詞:CT小腸造影;克羅恩病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4--01
克羅恩病是發生在胃腸道的炎癥性疾病之一,也被稱作肉芽腫性腸炎、局限性腸炎等,通常發生在腸道右半結節以及末端回腸位置,主要癥狀包括腹瀉、腸梗阻等,可能同時存在營養障礙等一些胃腸外體征,存在反復性,無法徹底根治,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等特點[1]。CT小腸造影檢查利用多層螺旋CT和傳統鋇劑小腸造影進行檢查,是一種新型的造影檢查方式。這種造影檢查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出多層螺旋CT和鋇劑小腸造影的優勢,能夠清晰全面觀察到克羅恩病病變的實際位置、大小等一些特點,并且對周圍臟器影響情況進行判斷,這種診斷方法對臨床判斷克羅恩病具有比較重要的作用[2]。所以,此次研究重點分析運用CT小腸造影對克羅恩病治療前后療效判定產生的影響,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62例克羅恩病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7例,最大年齡65歲,最小年齡為21歲,平均值(36.47±4.25)歲。按照CDAI活動指數標準:31例為重度活動期,15例為中度活動期,16例為緩解期。比較所有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全部開展CT小腸造影檢查。具體方法為,檢查前三天不開展消化道陽性對比劑,并且叮囑患者注意飲食,盡可能食用一些低脂、少渣乃至無渣的食物。在檢查前一天晚上八點飲水2000毫升,通過這種方式促進排便。飲水后禁食8到12小時,檢查當天禁止飲食。檢查前一小時為患者服用2000毫升2.5%的甘露醇溶液,每隔15分鐘服用五百毫升,分四次進行服用。檢查前15分鐘采取肌肉注射山莨菪堿五毫克的方法。若是患者出現心律不齊、青光眼等一些情況,那么可以直接開展CT檢查。若是懷疑患者存在小腸梗阻,那么不需要開展手術前準備,可以直接開展CT檢查。
提前準備好雙源CT進行檢查,在膈頂一直檢查到恥骨,全部開展平掃靜脈期以及動脈期檢查,非離子型壁對比劑挑選使用碘克沙醇,運用70毫升的造影劑,借助CT雙筒高壓注射器開展注射。將藥物注射速度控制在每秒3到3.5毫升,然后抽取25毫升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開展注射,將注射速度控制為每秒3到3.5毫升。橫斷位檢查參數為一毫米重建間隔,五毫米層厚,主要利用MIP最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建等方式開展重建,全面展示出患者瘺管、腸腔等部位,安排兩名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對患者小腸造影圖像進行研究,主要對重建、橫斷面以及矢狀面進行讀取。如果專家存在不同意見,那么可以由科室進行統一研究,最終得到統一答案。
1.3觀察指標
分析CT小腸造影檢查結果以及發病部位。
1.4統計學分析
錄入SPSS18.0統軟件中處理。
2 結果
2.1分析CT小腸造影檢查結果
腸腔狹窄49例(79.03%),網膜炎癥15例(24.19%),腹腔膿腫5例(8.06%),腸壁分層52例(83.87%),腸壁增厚和強化53例(85.48%),木梳征16例(25.81%),淋巴結腫大24例(38.71%),瘺管20例(32.26%)。見表1
2.2發病部位分析
通過CT小腸造影檢查發現主要病變位置為回腸末端(80.65%),見表2
3 討論
克羅恩病的發病原因目前還不夠明確,也沒有徹底根治的方法。這種疾病是一種胃腸道炎性病變,主要表現出腹痛、腸梗阻等,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如今在對患者開展治療的過程中,主要采取內科治療和手術治療方法,這些方法對優化預后具有相對比較理想的效果[3]。以往臨床主要利用結腸鏡、X線等方法判斷治療效果,但是克羅恩病患者臨床緩解效果以及腸道病變炎癥恢復情況一般不具備相同特點,這些檢查方法無法準確了解克羅恩病病變情況和四周臟器受到的具體影響,所以,在克羅恩病患者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運用科學有效的檢查方法,對患者炎性病灶活動具體情況開展判斷非常重要。根據有關研究顯示[4],克羅恩病患者腸壁厚度以及粘膜的具體強化程度和病變活動度存在一定的聯系。克羅恩病急性進展期,利用CT增強掃描能夠清晰發現腸壁增厚,并且出現分層。最里層也就是粘膜層,中間環狀低密度層是存在水腫情況的黏膜下層,最外面一層是肌層,其密度相對比較高。克羅恩病患者在病情發展過程中,腸壁分層情況會漸漸消失,呈現出纖維化發展趨勢,密度相對比較均勻,逐漸進入到病變慢性期。
CT小腸造影檢查,將多層螺旋CT和傳統鋇劑小腸造影充分結合到一起進行檢查,這是一種通過改進后得到的新穎的造影檢查方式。和傳統造影檢查進行比較,CT小腸造影檢查優勢相對比較多,CT小腸造影檢查可以清晰觀察到腔外以及腔內的實際病變情況,并且空間分辨率相對比較高[5]。小腸長度最長的消化道器官,成人的小腸長度平均能夠高達五到七米。小腸炎性疾病起病相對比較隱蔽,病變位置相對比較深,并且不會出現固定的發病位置,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臨床檢查過程中難度相對比較大[6]。根據此次研究發現,CT小腸造影檢查可以準確判斷患者具體病變情況,并且CT小腸造影檢查具有采集信息速度比較快,信息量比較大且圖像比較清晰,可以多方位觀察患者具體病變情況等一些優勢,所以在患者癥狀診斷以及療效判斷中應用這種檢查方法具有相對比較重要的價值。
總之,CT小腸造影可以清晰準確觀察克羅恩病患者腸壁變化情況,判斷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有用的參考資料,值得積極在臨床診斷以及治療中進行運用以及推廣。
參考文獻:
[1]朱育婷,陳夢詩,羅敏. 雙能量CT小腸造影定量參數評估克羅恩病活動度的可行性研究[J]. 中華炎性腸病雜志,2021,5(4):321-326.
[2]梅豪,翁丁虎,徐國斌. MRI同時多層采集擴散加權成像技術在克羅恩病結腸病變中的應用[J]. 中國醫療設備,2021,36(10):122-125.
[3]張靜,張麗平,俞佳鳳,劉可夫. CT小腸成像評分對克羅恩病炎癥活動度的評價[J].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21,29(9):902-906+908.
[4]袁新平,許靜,朱莉莉. MSCT對克羅恩病、腸結核的鑒別診斷價值分析[J]. 中國CT和MRI雜志,2021,19(10):160-162.
[5]彭丹丹,申媛麗,謝春艷. CTE綜合評分聯合能譜成像診斷克羅恩病活動期的效能分析[J]. 中國醫師雜志,2021,23(9):1371-1374,1378.
[6]郭淑棟,張貝貝,丁孝民,田春梅,董立杰,陳亮,姜興岳,張林. MRI小腸造影可評估克羅恩病活動度分級及臨床活動指數[J]. 分子影像學雜志,2021,44(4):61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