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璐
摘要:目的:對部隊官兵訓練傷恢復期的心理因素進行分析并對其展開的相關護理措施進行評估。方法:研究時間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將這段時間內因部隊訓練傷開展治療的受傷官兵作為研究目標,共采集目標數據80例,利用統計方法進行均勻分組,n=40,分別為對照組、研究組。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護理,研究組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心理因素干預。將兩組受傷官兵的負面心理現象調查結果、SAS以及SDS評分進行數據比對。結果:研究組官兵的負面心理現象調查結果以及心理各項指標評分相較對照改善情況更明顯,數據比對結果組間呈現出顯著差距(P<0.05)。結論:在部隊官兵展開治療以及康復護理的過程中對其心理因素進行干預可以降低其患有抑郁、焦慮的幾率,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其康復速度,可以進行廣泛應用。
關鍵詞:部隊官兵恢復期;康復訓練;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4--01
在官兵進行日常訓練的過程中常出現受傷現象,常見于因外力因素所造成的開放性和封閉性損傷[1]。由于受傷后需進行及時休息,就會對訓練進程進行延誤,部分官兵因此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少部分重傷需長期臥床的官兵會出現嚴重抑郁傾向[2]。因此針對該情況應及時對其進行有效心理干預,打消其負面情緒,避免其最終出現抑郁癥等疾病。本篇文章針對受傷官心理因素以及相應干預措施進行了簡要分析。詳細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
研究時間始于2020年1月截止至2021年1月,將在這一年內因部隊訓練傷開展治療的官兵作為研究目標,采集目標數據共80例,均為男性,利用奇偶分組表法進行均勻分組,n=40,分別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中受傷官兵年齡極大值為25歲,極小值為18歲,年齡均數為(21.85±3.95)歲;研究組中受傷官兵年齡極大值為24歲,極小值為20歲,年齡均數為(22.35±2.75)歲,以上數據經比對后組間呈現出差距不明顯(P>0.05),可以進行后續數據比對和研究的展開。
1.2方法
對照組受傷官兵實施常規護理。根據病情進行適當停訓,增強其停訓康復階段的營養供給,對其特別供應專屬營養餐,隨時關注其訴求。根據體格檢查情況允許其進行適當體育活動。
研究組受傷官兵在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通過觀察其行為以及言談舉止判斷其在靜養期間的心理變化情況。在受傷官兵出現明顯心理因素導致的行為異常時,如抑郁情緒引起的食欲降低、失眠、持續性情緒低落甚至是自殘傾向時是對其進行及時開導,可組織受傷官兵集體進行戶外活動或為其放映輕松的電影、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等。同時為其講解相關健康知識,令其對疾病和情緒之間的聯系建立初步認知。以營養學為基礎在飲食中多為其準備維生素B含量高的食物如谷物類以及動物內臟類,該類維生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受傷官兵恢復情志上的穩定,并加快修復其末梢神經,對康復起到正面影響。在護理結束時叮囑其對受傷部位實施保護措施,以免導致受傷部位的復發或加重。
以上受傷官兵均在護理開始以及治療結束的同一時間內填寫心理調查問卷,胡華麗過程中持續觀察其行為動向,當受傷官兵出現極端行為時立即將該官兵研究終止并給予專業心理治療,必要時可與家屬進行通話。
1.3判定指標
將兩組受傷官兵負面心理現象調查結果、SAS以及SDS評分進行數據比對。
1.4統計學分析
試驗各指標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5.0檢驗,卡方比對計量資料(%)率;t值比對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如組間數據有差異(p<0.05)。
2結果
2.1將受傷官兵的負面心理現象調查結果進行數據比對
研究組官兵的負面心理現象調查結果相較對照組有良好改善,數據組間呈現出較明顯差距(P<0.05),詳見表1。
2.2將受傷官兵的SAS、SDS評分進行數據比對
研究組官兵的SAS、SDS結果相較對照組有一定程度正面改善,數據組間呈現出較明顯差距(P<0.05),詳見表2。
3討論
由于官兵在進行傷后靜養過程中,從訓練狀態中脫離后部分官兵心理狀況存在一定程度負面波動,當不進行積極干預時會令其負面情緒繼續滋長直至其出現抑郁或焦慮等極端情況[3]。多項研究數據結果表明長期心理上的持續性異常波動會對人體激素以及健康狀況造成影響[4]。長期出現負面情緒的人群患有抑郁癥的幾率更高,抑郁嚴重者會出現自殘甚至輕生等現象[5]。因此在對其生理體征進行密切監控的同時需及時了解其心理動態并進行心理干預,以防止其康復周期延長或造成不可預估的后果。
綜上所述,在進行訓練官兵等相對特殊人群的身體康復護理過程中需對其心理動向進行關注,及時了解其心理變化并進行干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治療以及恢復起到協同作用,并有效防止其出現抑郁以及焦慮現象。該方法可以在受傷官兵中進行廣泛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菁. 部隊官兵訓練傷恢復期心理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 大家健康(中旬版),2018,12(5):243.
[2] 毋琳,徐莉,史潤澤,等. 療養期間適應性訓練對高海拔官兵體適能恢復作用的研究[J]. 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8,39(8):504-508.
[3] 管清麗,曲霞,墨天燕,等. 軍事訓練傷致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本體感覺喪失重建術后功能恢復的護理[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6):61-62.
[4] 封祖義,周睿智,王立君,等. 行為認知干預對邊防部隊官兵軍事訓練傷后心理狀況的影響[J]. 保健文匯,2021,22(23):197-198.
[5] 吳傳嵩. 運動營養學對于基層消防官兵訓練和執勤的重要性[J]. 文體用品與科技,2015(18):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