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云 羅愛秀 李慧 黃金蓮
摘要:目的 探尋急診蛇咬傷患者護理救治中應用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的效果。方法 將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38例急診蛇咬傷患者設為觀察組,給予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護理,另選擇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30例急診蛇咬傷患者設為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救治模式,比較兩組護理情況。 結果 觀察組接診時間、護理救治時間、抗蛇毒血清使用時間、急診室停留時間全部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0,低于對照組10.00%(P<0.05)。 結論 急診蛇咬傷患者護理救治中應用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能縮短接診、護理救治、抗蛇毒血清使用以及急診室停留時間,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關鍵詞:蛇咬傷;急診;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護理救治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4--01
蛇咬傷是臨床急診科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嚴重程度與毒蛇的種類、救治時機等均有緊密聯系。蛇咬傷后若是未能得到及時規范的救治,便會導致患者出現呼吸衰竭、腎衰竭等嚴重情況,甚至還會引發患者死亡,危害性極大[1]。護理人員是醫療活動中的主要執行者,因此在蛇咬傷的急診救治中也發揮重要作用,相應的護理模式也尤為重要。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是一種以證據為基礎的標準化溝通模式,有助于護理人員快速進行護理救治,從而提高救治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了急診蛇咬傷患者護理救治中應用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的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2一般資料
將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38例急診蛇咬傷患者設為觀察組,另選擇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30例急診蛇咬傷患者設為對照組。觀察組,女17例,男21例,年齡21-65歲,均數為(43.25±3.12)歲。對照組,女15例,男15例,年齡21-65歲,均數為(43.18±3.23)歲。兩組年齡、性別等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模式,護理人員依照自身護理經驗評估蛇咬傷患者的嚴重程度,并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在急診護理記錄單上記錄蛇咬傷患者的診治信息、觀察要點等,交接班時以口頭和記憶交接班為主,書面為輔。觀察組:給予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護理,(1)組建護理小組:選擇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建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護理小組,相互討論,依照蛇咬傷臨床救治特點,查閱相關文獻制定護理計劃和具體的實施方案。(2)制定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表單:聽取蛇咬傷救治專家意見,并查閱相關資料和文獻,制作符合蛇咬傷救治的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護理記錄單。S模塊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齡、性別、蛇咬傷部位、毒蛇類型、蛇咬傷至入院時間等;B模塊包括患者的既往史、現病史、主訴、檢查結果診斷、異常情況等;A模塊包括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情況、皮膚、傷口、輸液輸血情況、管道情況、飲食、睡眠質量、心理狀態、肢體腫脹情況等;R模塊包括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傷口、疼痛、管道情況、皮膚完整情況、處理措施或建議。(3)組織培訓:采用理論授課、技能演示、模擬案例教學等形式給予急診護理人員蛇咬傷和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理論知識和護理技能。(4)具體應用:當蛇咬傷患者被收入急診科時,立即啟動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的護理救治,包括對患者基本信息的采集、評估蛇咬傷病情嚴重程度、配合醫生實施相應護理干預措施、病情交接班等,確保給予患者準確、快速、完整的護理救治,全面評估患者病情。
1.3觀察指標
(1)兩組護理救治各指標比較,包括接診時間、護理救治時間、抗蛇毒血清使用時間、急診室停留時間。(2)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包括液體外滲、管道脫出、用藥信息錯誤、標本信息錯誤、跌倒等。
1.4 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用于表達計量資料,X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其中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救治各指標比較
觀察組接診時間、護理救治時間、抗蛇毒血清使用時間、急診室停留時間全部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0,與對照組10.00%相比更低(P<0.05)。見表2:
3 討論
蛇咬傷后人體會出現局部的不適或全身中毒反應,具體還要分為毒蛇和無毒蛇咬傷,其中毒蛇咬傷嚴重會導致患者死亡[3]。對于蛇咬傷患者早期要快速進行救治,針對性的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療,有助于減少致殘和致死情況發生。護理人員是醫療工作中的主要執行者,因此在救治蛇咬傷患者中也承擔著大量工作,包括評估患者傷情、清理和觀察咬傷部位、建立血管通路、應用抗蛇毒血清藥物、循環與呼吸護理、疼痛護理、生命體征監測、心理護理等[4]。
本研究得出觀察組接診、護理救治、抗蛇毒血清使用以及急診室停留時間全部比對照組短(P<0.05);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0,較對照組10.00%低(P<0.05)。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是一種有效、快速、并且結構化的護理溝通模式,在臨床急診科中應用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救治質量和效率[5]。首先組建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護理小組,共同討論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和護理方案。接著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聽取專家意見制作與蛇咬傷救治相符的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護理記錄單,更加詳細具體的達到護理救治過程中的各種臨床需要,讓護理救治工作更加井然有序、規范化[6]。另外還通過理論講課、操作技能演示、模擬案例等多種方法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提高其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確保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更熟練的應用到蛇咬傷的護理救治中,進而有助于提高救治效果,縮短整個救治時間。當急診科接收到蛇咬傷患者時,立即啟用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的護理救治,規范化的實施各項護理干預措施,全面評估患者病情變化,完整、準確、快速的進行護理救治[7-8]。另外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還能夠使交接班的雙方護理人員更加準確、全面的了解患者病情,及時、到位、規范的實施治療和護理,將相關資料整理分析之后及時反饋給醫生,有助于提高醫生處理問題的效率,進而有助于減少各種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9-10]。
綜上所述,急診蛇咬傷患者護理救治中應用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能縮短接診、護理救治、抗蛇毒血清使用以及急診室停留時間,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胡杰,楊朝金,何興松,等.季德勝蛇藥片對蛇咬傷患者創口局部和全身炎癥反應的影響及機制[J].中國藥房,2021,32(17):2102-2107.
[2]鄭志鵬,郁毅剛,吳燕生,等.應用低分子肝素鈉治療重型和危重型竹葉青蛇咬傷的真實世界研究[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20,32(5):601-604.
[3]劉勛,汪洋,安遠華.蛇咬傷患者血清CRP、凝血功能指標變化及其與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21,18(3):59-62.
[4]徐旭遠,周海芳,何建群,等.精細化線性引導法在蛇咬傷診療中的護理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2021,23(6):908-909.
[5]袁群蘭,劉思苑,李嘉萍,等.改良后蛇咬傷護理流程在蛇咬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3):550-552.
[6]王超男,留靜,蘭頻.采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聯合游離髂腹股溝皮瓣治療蛇咬傷的護理[J].中國基層醫藥,2020,27(1):120-122.
[7]顧志娥,胡婭莉,趙霞,等.標準化溝通模式在重癥腦卒中患者急診入院交接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9,19(6):429-432.
[8]金燕,陸佳韻,曾海燕,等.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在國內急診患者轉運中的應用現狀[J].現代臨床護理,2019,18(4):76-80.
[9]李鴻彬.標準化溝通模式應用于急診病區護理床邊交接班中的價值[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6):2884-2887.
[10]黃佩純.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在急診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20,10(9):132-13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