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娜 孫偉偉 周玲玲 龐立敏 吳艷紅 郝瑩
【中圖分類號】R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4--01
眩暈癥是最常見的臨床綜合征,涉及臨床眾多學科,而且發病率高,眩暈發作時,平衡功能障礙更為明顯,患者極易跌倒,因此,研究眩暈患者的康復訓練非常重要。本研究通過對幾種常見眩暈疾病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BPPV)、梅尼埃病、前庭神經炎、迷路震蕩、突聾伴發眩暈患者的康復訓練,探討康復訓練對眩暈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
一、資料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間在眩暈門診或住院的以眩暈患者200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制定的標準[1,2],均生命體征穩定,排除惡性腫瘤、智能和交流障礙、視覺障礙、體質虛弱或入組期間出現其他疾病不能繼續治療的患者。將2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100例和對照組10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相同的藥物治療,即擴血管藥物如金納多注射液;前列地爾注射液;2周后改為口服,如甲磺酸倍他司丁12mg 口服,每天3次;療程持續至第4周,觀察組在此治療基礎上加用康復訓練,對照組不給予康復訓練。康復訓練方法如下。
1.放松訓練:患者閉目靜坐或平臥,從頭皮、額部、面部肌肉開始放松,逐漸將上下肢乃至全身的肌肉放松,每天2次,每次10一20 min。
2.注視穩定性和視覺跟蹤訓練:注視模式有2種,即①患者手持小視靶練習,視靶是靜止的,受試者來回移動頭部的同時視線保持在視靶上;②視靶和頭向相反的方向運動,同時受試者始終注視著視靶,每次練習1 min,然后將時間逐漸延長至2 min。
3.提高靜態及動態姿勢穩定性訓練:在睜眼和閉眼的狀態下從坐位到站位,適應后并轉身,頭動加步態練習,轉頭時注視,頭水平運動和頭劃圈運動。
4.本體感覺依賴性訓練:讓患者在有或沒有視覺角度下練習,或讓其站在泡沫材料上以改變本體感覺進行練習。
5.功能性活動訓練:屋內行走(先睜眼后閉眼進行),走道上行走訓練,上下臺階,彎腰拾物,擲球練習等。
6.特殊訓練:針對BPPV所設計的復位方法。根據管結石理論,依據受累的半規管決定治療方法[3]。臨床中,我們將結合具體情況給予手法或儀器復位。
(三)評定方法
2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第1月、3月、6月均進行功能評價,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進行評分。并隨訪1年評價治療效果。
1.Berg平衡量表評分:觀察患者在限定的時間或距離內完成坐到站、無支撐坐位、無支撐站立、站到坐、轉移、閉眼站立、并足站立、手臂前仲、彎腰拾物、轉頭向后看、原地轉圈、雙足交替踏凳、前后足直線站立和單腿站立共14個項目的活動,每個項目的評分0—4分,0分代表無法完成動作,4分代表可正常完成動作,總分最高為56分,分數越高,表示平
衡能力越好。
2.療效標準:治愈一12個月不發生眩暈;部分治愈一6個月以上不發生眩暈;未治愈—6個月以內發生眩暈。
(四)統計學分析
數據資料采用SPSS 13.0版統計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2組患者治療后第1月、3月、6月末時BBS評分,結果顯示,觀察組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均有明顯提高,這說明康復訓練對眩暈患者的癥狀改善及功能恢復具有明顯促進作用,
BPPV患者康復治療效果尤其顯著。
三、討論
眩暈是平衡系統(視覺、本體感覺和前庭系統)功能障礙所致的常見臨床綜合征,平衡功能障礙可導致平衡失調,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表明,康復訓練對眩暈患者的癥狀改善及功能恢復有明顯促進作用。眩暈急性發作時應先進行保守治療,選擇最合適體位,避免聲光刺激,使患者安靜。及時進行心理康復指導,耐心解釋病情,使患者消除恐懼,主動積極配合。同時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對疾病的不同了解程度,進行專人指導、動作示范,準確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加深患者對疾病的了解,更加積極配合康復。
康復訓練的原理是依據中樞神經系統對前庭系統的損傷具有可塑性適應能力,使機體能適應外周前庭不對稱的傳人信息,并對前庭反射產生適應性控制,從而改變前庭反射的時相和方向,達到治療前庭性眩暈的目的。康復訓練中設計的動作依照此理論,如視物平衡訓練(包括視物運動、視覺跟蹤和運動與注視協調練習等)可幫助患者在運動中維持視覺穩定與平衡。本體感覺依賴性訓練,讓患者在有或沒有視覺角度下練習,或讓他們站在泡沫材料上進行練習,目的是改變或除去這些感覺可促使患者利用剩余的感覺。
本研究觀察了不同原因引起的眩暈,臨床表現基本相同,但訓練方法則根據不同病種、不同病程有所側重,眩暈急性發作時,常規藥物治療,應用血管擴張劑改善內耳微循環,與康復治療有協同作用,前庭抑制劑可延緩前庭代償的產生,應逐漸停用。
對單側前庭功能低下患者急性期訓練應根據患者眩暈、平衡失調及前庭一眼缺陷的特點制定,以個性化的家庭訓練為主,避免很繁瑣的訓練。對慢性前庭功能低下或失代償,應針對患者的癥狀制定包括注視穩定性、靜態及動態姿勢控制和功能性活動相關訓練。
對雙側前庭功能低下患者康復的目的在于利用殘存的本體感覺及視覺信息代替缺失或減少的前庭信號輸入,從而改善平衡功能。鼓勵患者使用拐杖以增加本體信息的輸入,同時合理利用周圍環境的光線來增加視覺刺激,加強注視穩定性及頸一眼反射的練習。
對BPPV患者我們采用聯合手法復位效果顯著[4],一般人院后經復位治療癥狀消失。
對頸性眩暈患者的訓練以頸肩痛醫療體操為主,效果滿意。該體操可緩解頸肩部肌肉緊張、痙攣,改善頸區血液循環;改善平衡功能;加強頸周肌群力量,提高頸椎穩定性;恢復頸椎的運動與支撐功能。
由于本研究病例數偏少,后續研究應當增加病例數,對外周性眩暈疾病的平衡特點及康復治療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讓康復訓練在眩暈疾病的治療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突發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05年,濟南).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1:569-569.
[2]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梅尼埃病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年,貴陽).中華耳鼻咽喉頭頷外科雜志,2007,42:163—164.
[3]王爾貴,吳子明.前庭康復一前庭系統疾病診斷與治療.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384-386.
[4]楊燕珍,黃靜輝. 余懷生.Epley加Semont聯合手法復位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中華耳科學雜志,2010,8:86—89.
[5]Herdman sJ,Schubert MC,Tusa RJ.Strategies for balance rehabilitation:fall risk and treatment.Ann N Y Acad Sei,2001,942:394-412.
第一作者:張雅娜,女,漢,1992年12月,河北張家口人,大專,護師,研究方向:臨床護理
通訊作者:郝瑩,女,漢,1990年1月,山東濟南人,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