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綜述了國內外英語口語教學研究的概況和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研究的現狀,并對POA的研究進行了詳細的述評。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高職英語口語;英語口語教學
【作者簡介】陳秀麗,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一、國內外英語口語教學研究概況
19世紀90年代產生的直接法,也叫口語法,它通過運用語言本身進行教學,學習者可以通過直接法學習目標語的聲音,通過機械地重復聲音,或通過自己的聲音去理解,或通過觀看視頻圖像再現學習。聽說教學法的出現是直接法的延展,它強調在閱讀和寫作前的聽說教學,突出英語口語的作用,甚至包括在課堂上如何使用母語來對語法進行顯性教學。隨著聽說教學法的深入發展,情景教學法通過使用人們平時熟悉的環境來設置情景教學,使用真實的人、物體、圖片或幻燈片來設計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情景,自然達到口語交流的目的。這種方法強調使用口語的重要性,以美國結構主義和行為主義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隨后James Asher提出 了全身反應法,提倡通過身體行動,將語言和行為聯系起來,從而達到外語教學的目的,它并沒有給學生立即說話的機會,而是先培養其聽的能力,再發展說的能力,最后培養其讀寫能力。《美國英語教學大綱》表述了英語研究主要涉及語言學習的本真、文學作品的欣賞和語言聽說讀寫等應用。后來美國有項研究報告指出,美國約有1/4的學生缺乏相互溝通的能力,特別是在面對更復雜的任務時。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種各樣新的教學方法涌入西方,逐漸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上。
目前,歐洲國家都在提倡語言學習的本真是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盡可能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經歷和感興趣的素材,充分創造語言環境,激發學生的口語交際欲望,讓語言真正成為溝通交流的有效武器。
國內的英語教學,側重升學考試,平時教學也是以應試為指揮棒,課堂上突出語法知識和課文的釋義講解,口語教學時間較少,對學生的口語能力培養不夠。于是國內許多研究語言教學的學者們開始聚焦英語口語教學的發展模式研究。比如,吳旭東通過系統的實踐調查研究,提出了第二語言在外語環境下的口語發展模式,從學習過程這個維度去解釋學習效果,提出了內外部因素對口語學習的影響;張文忠揭示了如何利用外部學習因素來構建外語口語課堂語境,探索出二語口語流利性發展的四條規律;丁菊芬在外語口語課堂上明確了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分工,以學生為“主演”,教師負責引導出輕松自在的語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動機和興趣。李英等學者通過實證總結了2000年到2009年國內各種外語期刊上已發表的口語教學論文,發現數據沒有顯著差異,國內英語口語研究進入平穩期,并且發現在過去國內口語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英語專業大學生,專門研究高職大專生英語口語教學的很少。
二、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分析
中國的高職生雖然經過了近十年的學校正規英語教學,但他們大多數很難準確流利地說出英語,嚴重缺乏口語交際能力。從初中英語學習開始,大多數學生都希望在沒有口語的筆試中取得高分,上課教師多是以講解語法知識和考試講解為主。學生的英語口語輸出存在頻率低、質量差、反饋少等問題。而高職院校的生源參差不齊,英語基礎普遍較差,聽說能力不強,這導致高職學生對英語學科產生自卑、緊張的心理障礙,學生在課堂上缺乏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沒有幾個學生敢開口說英語,口語課堂陷入被動狀態。大部分高職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基本在唱“獨角戲”,學生在下面干自己的事,課堂互動很少。其次,高職英語課大都屬于公共英語課,周課時比較少,學生沒有足夠的機會獲得語境進行專門的英語口語訓練,因為學生是非英語專業,所以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獲取課下的真實材料來訓練口語,比如英文報紙、書刊、廣播故事、英語角以及英語類談話節目等。另外,高職英語口語教材的選取和英語專業口語教師的配備也是薄弱環節。高職學生學習英語口語僅僅也是為了考級而已,只有少數人是出于興趣或內心愿望而學習英語口語。他們在遇到母語為英語的人時感到不知所措,要他們把所學到的知識真正應用到日常交流中很困難。有時,學生可能被要求在課堂上完成一些口語任務,而沒有提供一些適當的輸入,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沒興趣。
三、產出導向法(POA)研究綜述
POA建立在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Swain的輸出假設等理論基礎上,吸收了國內外第二語言和外語教學的優秀成果,并結合國內的實際教學現狀,探索出一條走出“費時低效”英語教學困境的道路。POA從2007年到2017年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文秋芳首先就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進而修訂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最后通過文秋芳教授在國內外教學反復研討實踐,最終形成了專門針對中高級外語學習者提出的全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被正式稱為“產出導向法”,簡稱為POA。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POA在理論上具有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潛在優勢。它主張通過在有意義的語境學習和使用語言,強調語言形式與意義的緊密結合。POA不同于之前的“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主張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服務于有效學習發生的“以學習為中心”說,課堂上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但始終關注學生能學到什么,目的是促成有效學習和教學目標的實現。POA可以使用教材,以教材中的課文為手段來學習用英語如何完成產出任務,學用有機結合。它始終堅持實現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標和達成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標,其教學流程涵蓋了驅動(motivating)、促成(enabling)、評價(assessing)三個階段:驅動階段,教師先呈現學生在未來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交際場景和討論話題,接著由學生親手體驗并嘗試完成產出任務,讓學生產出一種“跳一跳摘果子吃”的學習欲望,最后教師趁熱打鐵,教師列出為交際目標服務的語言目標;促成階段其實就是教師起腳手架的作用,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給其提供適當的幫助;評價階段是促成環節的檢查部分,可以幫助教師適時調準教學節奏,掌控進度。
POA受到了國內外語言學專家和英語教師們的密切關注,并廣泛運用于自己的教學研究中。張文娟將這一理論應用到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并取得初步成效,經過多輪的教學設計與實踐,POA的教學效果證明它能夠通過內驅任務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張伶俐在教學中對POA進行了近半年的實驗研究,對其整體有效性進行了檢驗,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文秋芳教授的POA理論體系仍處在發展和完善期,它是一種全新的富有中國特色適合本土學生的教學方法,將其應用于指導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的相關研究幾乎沒有。在查閱中國知網收錄的期刊文章數量及相關文獻資料過程時發現,2015年以前探討產出導向法理論的論文較多,而將這一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的文章只有5篇,并且有4篇僅參考了文秋芳教授在理論雛形階段的論文,還有1篇只應用了產出導向法的“輸出驅動假設”。但近幾年來許多教師將產出導向法廣泛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教學理念越來越認可。但產出導向法應用于英語口語產出的研究很少,而且大部分文章是理論思考性研究,對英語口語教學的研究很少,而且多集中在大學英語教學上,對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1985.
[2]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 (2):2-9.
[3]文秋芳,韓少杰.英語教學研究方法與案例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4]文秋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014(2):3-12.
[5]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 (4):547-558.
[6]文秋芳.“產出導向法”的中國特色[J].現代外語,2017(3):348-438.
[7]張伶俐.“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有效性研究[J].現代外語,2017 (3):369-376.
[8]張文娟.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驗[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1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