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周宏宇
摘要:在智能電網建設過程中,對于智能變電站系統的的研究,為了確保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現在已經進行了層次化保護的研究,這就需要繼電保護裝置具有較強的性能,需要對繼電保護跳閘協調機制進行研究,處理各種情況下的跳閘現象,這樣通過有效的協調處理,才會保證系統穩定。為了提高層次化繼電保護跳閘的可靠性,本文主要研究了智能變電站層次化繼電保護跳閘協調機制,分析跳閘判據,希望對電力相關人員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智能變電站;繼電保護挑戰;協調機制
引言
近年來,為了建設智能電網,提出了由間隔層保護、站域層保護和廣域層保護組成的層次化保護的概念。每一層的保護都是相互隔離的,也就是說每一層保護均具備保護判斷邏輯,且均具備跳開斷路器的能力。為了能滿足保護選擇性與速動性,層次化保護各層之間的保護跳閘協調機制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1 各層繼電保護動作時間配合關系
在智能變電站運行的過程中,如果發生系統中的故障問題,此時間隔層保護中的主保護就會發揮作用,實現對故障的及時解決,但如果主保護不能發揮作用,那么站域層保護和廣域層保護就會共同發揮作用,達到對故障的判斷與處理效果。其中,站域層保護可以立刻實現保護功能,廣域層則需要通過站域層保護的輔助判斷邏輯才可實現保護。比較兩者發現,廣域層保護需要使用廣域范圍內的通信信息,而獲得的信息大部分是來自站域層保護,且覆蓋區域廣、延時相較長。如果主保護失去效果,站域保護會馬上根據站域信息中的保護判斷完成對故障的切除,之后才由廣域層保護完成后備保護的判斷以達成對故障的切除。此外,站域層保護和廣域層保護都對通信網絡的可靠性有較高要求,如果通信網絡發生故障,則需要由間隔層保護的簡化后備保護完成一個較長延時后切除故障,實現最終必需切除故障的根本要求。具體來說:從故障開始,0~0.1 s 內間隔層主保護動作切除故障;0.1~2.0 s 內由站域層保護與廣域層保護配合動作切除故障;1~5 s 內如果上述保護均為切除故障,則由間隔層保護的簡化后備保護來動作切除故障[1]。
2 廣域層保護下行決策的輔助判據
廣域層保護需要接收廣域信息,將眾多信息結合以完成故障元件的判別,同時具備較高的容錯能力。但是,廣域層保護的容錯只能實現對上行信息的容錯,缺乏針對站域層保護收到的下行信息相對應的容錯能力。需按照信息錯誤的分類,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2.1信息決策錯誤
廣域層繼電保護作為后備保護的一部分,在主保護拒動時具有極其重要的責任。當站域層保護實現廣域層保護發出的下行決策信息時,必須經由輔助判據進行判斷才能出口,以提升下行決策命令的可靠性。廣域層保護發出的下行決策信息方式分為兩類:(1)在線路接地距離 II 段保護、相間距離 II 段保護或者零序 III 段保護動作時,如果收到廣域層保護所發出的跳閘命令,站域層保護才會出口三相跳閘。(2)如果上述線路保護皆未動作,則需要判斷此時線路接地距離 III 段保護、相間距離 III 段保護或者零序 IV 段保護有無動作。以上保護一旦動作,站域層保護會將此刻的故障判據信息上傳至廣域層保護,廣域層保護會再次對其進行判斷。如果此時收到廣域層保護發出跳閘命令,且線路接地距離 II 段保護、相間距離 III 段保護或者零序 III 段保護未動作,線路接地距離 III 段保護、相間距離 III 段保護或者零序 IV 段保護任何一個動作未返回,則經過一段延時出口三相跳閘。考慮到廣域層保護歷經了 2 次通信以及決策判斷所用時間,廣域層保護又需增快后備保護的動作速度,則整定延時時需要整定為小于任一 III 段保護所需動作時間一個時間階梯[2]。
2.2信息傳輸錯誤
目前,所用通信技術較為發達,裝置所收誤碼率相對較低,存在信息傳輸錯誤的可能性極小。但是,顧慮廣域層保護范圍相對較大,誤動作帶來影響較為嚴重,因此當站域層保護接收廣域層保護的跳閘命令時,一方面需要依據針對決策錯誤設置的容錯機制,另一方面又應該對傳輸機制使用一些提高其可靠性的辦法,例如命令重復傳輸機制,針對跳閘命令重復發出多次,僅當在固定時間內的多次結果一致才會采取該命令。此外,可以使用特殊編碼模式和校驗數據包來保障所接收信息的正確[3]。
3 復雜情況下的跳閘判據
當系統內發生故障,如果存在以幾種復雜情況,應根據輔助方案進行判斷,以實現對故障元件判斷可靠性的提升。(1)站域層保護和廣域層保護有多個元件判斷;(2)站域層保護和廣域層保護元件判斷結果不同。當出現以上兩種情況時,需要站域層保護收集站域信息,根據新判據實現二次判斷來完成對故障的真實決策。二次判斷的對象相對一次判斷沒有變化,因此可以直接使用一次判斷的部分有用數據。
當環網中支路出現故障時,如果各站之間的通信保持正常,通過各變電站之間的站間通信,根據故障方向的比較判斷易得出有效故障元件。但是一旦站間通信發生故障,此時只能使用站內信息,應該根據多種判據進行綜合決策[4]。(1)比較故障支路的故障電流。理論上,當系統內故障時,故障支路的故障電流最大,其余支路的電流相對較小。單電源網絡中,將各序電流突變量相互比較,可有效實現對故障元件的判斷。(2)比較故障方向。樹形網絡中,根據故障方向可直接判斷故障元件,環網和雙回路網絡中需要添加額外判據綜合判斷。(3)比較測量阻抗。離故障點越近,獲得的測量阻抗越小。
結語
本文通過對智能變電站層次化繼電保護跳閘協調機制進行相關分析,電力相關人員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對于繼電保護跳閘進行更深入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從而確保智能變電站系統的穩定運行,為社會經濟提供穩定的電力能源支撐。
參考文獻:
[1]李維.智能變電站層次化繼電保護配置優化的探討[J].低碳世界,2019,9(1):41-42.
[2]潘一飛,付強,郭良,等.廣域保護條件下電網初始故障的快速定位[J].高技術通訊,2018,28(Z2):997-1001.
[3]胡仁杰,蔣宜軍.通信系統中斷對電網廣域保護控制系統的影響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8,20(15):26.
[4]張堯,陳福鋒,陳實.智能變電站層次化繼電保護配置優化的探討[J].四川電力技術,2017,40(2):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