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有效開展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活動,本文以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5 “Helping our parents”為例,探究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教師應創設導入語境,激活主題背景;依托文本語境,建構主題意義;延伸文本語境,保障主題表達。
【關鍵詞】主題;語境;主題意義
【作者簡介】徐玉姣,江蘇省常州市焦溪小學。
在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的課堂上,教師要創設與主題意義密切相關的語境。語言的學習要在真實、完整的語境中發生,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教師要基于主題,從讀前、讀中、讀后,創設前后連貫的完整語境,讓學生置身于真實語境中開展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及遷移創新類活動,突破主題詞句和語法的難點,自主建構知識結構,深入探究主題意義。
本文以H老師在2021年市教科研基地階段成果展示活動中執教的一節閱讀課為例,探索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
一、創設導入語境,激活主題背景
課堂的導入十分重要,教師要基于學生學情和教學主題設置導入語境,激發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認知,幫助他們感知、學習主題核心詞匯,為主題意義的探究做好情境鋪墊。
1.揭示本課課題,理解核心詞匯。課堂伊始,教師呈現本節課課題,并引導學生學習主題核心詞匯。教學過程如下:
T:Today we will learn Unit5“Helping our parents”.
Ss read and learn the new wordsparent and parents.
教師開門見山,直接揭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的話題是Helping our parents。Parent是本課的主題詞匯,于是教師在認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區分parent和parents,再引導學生回答自己是如何幫助父母的。
2.聯系實情,回答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聯系自身實際情況,談論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幫助父母的。師生對話如下:
T: Do you usually help your parents? How do you help your parents?
S1: I help my parents mop the floor.
S2: I help my parents sweep the floor.
S3: …
教師拋出的問題“How do you help your parents?”有助于學生激活與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儲備,學生能夠聯系自己做過的家務進行回答。因此,學生在導入環節這個語境中的生成是基于自我經歷的,是真實的,是有意義的。通過對話,學生在語境中學習主題核心詞匯,感知本課的主題。
二、依托文本語境,建構主題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托教材圖片和文本語境,在相對真實的語境中開展語言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感知理解、應用實踐主題詞匯和句型,設計可理解性問題,引導學生建構主題意義。
1.觀看圖片,猜測活動。教師自然過渡“You help your parents do some housework. How about our friend Mike? It's eight o'clock in the morning.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教師依托文本語境,設計了感知注意類活動,呈現教材第一幅圖,并把時間定格在上午八點,讓學生運用現在進行時的肯定句先猜一猜文中人物在哪里做什么。這一環節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猜測,將學生不知不覺引入故事情境中。
2.聽錄音,劃關鍵詞。學生把書翻到48頁,邊聽課文錄音邊在文中劃出關鍵詞找出Mike一家人的活動。學生通過聽錄音劃出關鍵詞,不僅能夠關注句子的語言結構,還能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教師在學生一一說出Mike一家人的活動時及時板書,幫助學生梳理信息,搭建知識結構。
3.觀看圖片,回答問題。教師創設情境,把星期六的時間定格到下午四點,呈現Mike及家人的圖片,通過問題“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并再次運用現在進行時談論人物的活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板書記錄。通過板書梳理,Mike 一家人上午和下午的活動一目了然。
4.復述課文,建構主題意義。學生根據板書,復述課文。復述如下:
In the morning, Mike's father is cleaning the car. Mike is helping him. Mike's mother is cooking. Helen is sweeping the floor. Ben and Jim are sleeping. In the afternoon. Mike is cleaning the table. Mike's mother is cooking. Helen is washing the dishes. Tim and Jim are eating fruit and watching TV.
學生通過一起復述課文再次梳理、整合文本信息。在復述課文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感知一般現在時的句子結構,感悟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做家務來幫助父母。教師能夠依托文本語境,讓語境為主題服務,使學生在語境中建構主題意義。
5.巧借情節留白,深度挖掘教材。學生在進行學習理解類活動后,還要依托運用實踐類活動內化知識,深入探究、建構主題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識結構開展描述、闡釋、推理、判斷等探究活動,逐步實現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內化,鞏固新的知識結構,促進語言運用的自動化,更好地實現由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根據復述可以發現,在描述Mike一家人下午的活動時,文章中沒有提到Mike爸爸下午的活動,這樣的情節留白為教師設置疑問,為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推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于是,教師借助于這一處的情節留白設置了問題鏈 “Who is not here?” “Where is Mike's father?” “What is he doing?” “Why do you think so?”引導學生進行推測。教師的設問是對教材的深度挖掘,學生的思維也被激活,學生通過對Mike的爸爸可能會做的事情進行分析和推理,并運用核心句型...is doing...進行補白。通過對Mike的爸爸下午活動的補充,學生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家里的一份子,缺一不可,家人之間要相互幫助,相互關愛。
6.妙用文本爭議處,深入建構主題意義。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理解能力各異,對于主題意義的探究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學生學完故事后,教師需要設置高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意義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教師抓住文本爭議處,設置問題“Are all the children helping their parents?”,學生能立刻做出判斷——Mike和Helen是能夠幫助父母的,并且能流利地闡釋理由。而對于Tim是否幫助父母,學生的意見發生了分歧。這時候,教師拋出問題“How old is Tim?”引導學生聯系Tim的年齡來判斷他的能力,并呈現同齡兒童把家里弄得一團糟的圖片。通過對比Tim的行為和同齡人行為,學生的思維在主題意義引領下被完全激活,學生對于Tim是否幫助父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即對于年幼的兒童而言,照顧好自己就是幫助父母。學生對于Helping our parents的主題意義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建構。教師繼續追問“Why do they help their parents?”給學生提供了再次深入探究主題意義的契機,引導學生感知父母的忙碌和辛勞,樹立為父母分憂解勞的意識。
三、延伸文本語境,保障主題表達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學習應在讀前、讀中、讀后連貫的語境中進行。在讀中環節,學生已了解了Mike一家人上午和下午的活動。教師可以依托教材,順延時間線,創設Mike一家人晚上活動的語境,讓學生在熟悉、流暢的語境中遷移運用主題詞匯和句型,進行主題表達。
1.合理推測,遷移運用。在讀后環節的語境中,教師把時間定格在晚上九點,引導學生猜測Mike一家這個時間點可能進行的活動。文本語境的延伸,給了學生語言活動的空間,學生在語境中較熟練地遷移運用Maybe...is/are doing...來推測Mike一家人的活動,推動了學生語言和思維的雙向發展。有的學生還能聯系已學知識Mike' s father is a teacher. Mike' s mother is a writer來推測他們晚上的活動,基于已有的認知進行有理有據的猜測。通過延伸語境的創設,學生進一步感知父母的忙碌和辛勞,并進行了有效的主題表達。
2.聯系實際,分享做法。學生在小組內分享并討論自己能夠幫助父母的具體做法,再進行全班展示,教師及時評價和反饋。以下是一組學生的分享:
S1: I can help take care of my little sister.
S2: I can wash the dishes after dinner.
S3: I can finish my homework by myself, then I can read books.
S4: I can help my father wash the car on Sunday.
T: Well done. You can help your parents by doing housework or by taking care of yourself.
本環節中,教師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闡述自己能如何幫助父母,促使學生圍繞主題意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號召學生通過實際行動來幫助父母。這種應用實踐類活動的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更好地遷移到生活中,學生在“學中做”,潛移默化地實現英語教學的育人目標。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打破了僅僅教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局限,為育人理想變成現實搭橋鋪路。教師應在有意義的話題語境中開展教學活動,確保語篇主題意義的探究貫穿于讀前、讀中、讀后連貫的語境中。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以主題為中軸設計有序推進的教學活動,圍繞主題導學、導思、導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深入建構、有效表達主題意義,并在生活中行動起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實現從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的轉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陳曉堂.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10):1-7.
[3]孫曉慧,錢小芳,王薔,康亮.基于意義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解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