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憶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現代化的加快,很多農村地區出現了村落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和家庭空巢化等“三化”現象。“三化”現象的形成是由于我國目前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城市對于青年勞動力的需求不斷上漲,因此大量的農村青年勞動力輸入城市,離開農村。然而,由于農村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觀念等因素不適應在城市的生活,以及農村留守老年人對農村故居有所依戀,所以他們大多數選擇留在熟悉的農村,這樣一來農村留守老年人便成為了“三化”村落常住人口的主體。由于農村青年子女外出務工,家里的生產重擔和生活重擔全都壓在了農村留守老年人的身上,而且其生理狀況、精神狀況、情感交流狀況、社會互動狀況等令人堪憂。農村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壓力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社會問題,因此,幫助農村留守老年人,解決他們面臨的身心社靈各方面的生活壓力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工作以及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一、農村留守老年人生活壓力分析
目前,我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很多的農村地區涌現出大量的留守老年人。這些農村留守老人經濟條件缺乏,醫療服務缺乏,生活照料不足,精神慰藉需求得不到滿足,生活壓力的困境日益凸顯。
1.經濟壓力頗大,物質生活水平偏低
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靠農業生產難以維持農村家庭經濟開銷,所以農村子女被迫外出務工,這就出現了農村留守老年人現象。目前農村留守老年人的經濟收入狀況并不樂觀,物質生活水平偏低。
2.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面臨照料缺失的壓力
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身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疾病。對于農村留守老年人而言,醫療費用是他們面臨的一大問題。雖然我國目前有針對農村醫療推出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很多農村留守老年人不清楚申請流程所以仍然沒有緩解因疾病帶來的經濟壓力。大多數農村留守老年人依舊存在“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情況。中國傳統的農村養老方式是家庭養老制度,主要就是由子女贍養照顧父母,但是年輕子女的外出造成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缺失。農村大多數子女由于經濟上的壓力和時間不足,除春節和特殊情況返鄉外,幾乎不會特地回鄉照顧年邁的父母,這就導致了農村留守老年人生病時兒女不在身旁,老年人得不到有效的照料,導致了農村傳統家庭養老制度遭到破壞,所以“養兒防老”在當下大部分農村并不實際。
3.承受隔代照顧和監護的壓力
農村留守老年人的因從小生活在農村,從事的基本上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即使上了年齡,身體狀況變差,農村留守老年人也仍然會繼續耕種。并且子女外出務工,有些家庭難以承受城市高額的教學費用加之工作繁忙沒時間照看孩子,所以大多數外出的子女都會將孩子留在農村,由家中的留守老年人照看。再者說撫養孫輩需要很多開銷,外出務工的子女給予農村留守老年人的有限經濟補貼難以為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帶來實質性的改善。相反,農村留守老年人撫養孫輩無疑是加重老年人的經濟負擔與壓力。
4.缺乏與兒女的情感交流,精神生活空虛
其實上了年紀的人,更渴望得到兒女的關心和呵護,常言道“父母在,不遠游”,子女應該經常陪伴在父母身旁盡孝道。但是由于外出務工農村子女大多只有在過年或特殊情況才會返鄉,所以子女與留守老年人的情感聯系也逐漸變少。
5.有助于釋放壓力的文化娛樂生活匱乏
農村生活不同于城市生活那樣豐富多彩,大多數農村缺少文娛活動、娛樂基礎設施等,且農村留守老年人連智能手機也不會用,偶爾看看電視,有很多老年人無農活做時就在門檻上坐著就是一整天,缺乏生活樂趣。
二、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老年人生活壓力
1.個案工作介入的適應性
個案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識、方法和技能幫助有需要的困難個人活家庭,促進其與社會環境或周圍他人之間關系更加和諧。
首先,農村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壓力問題主要受到個體和家庭的雙重影響。由于年輕子女長期在外工作,老年人與子女分開生活,老年人和自己的兒女長期缺乏交流,造成家庭關系的淡漠,產生很多農村留守老年人生活壓力問題,比如經濟支持不足、身體護理缺失和精神慰問缺乏等。這些壓力大多與農村留守老年人生活所在的個人和家庭環境有關,個案工作可以使用專業干預手段和方法,制定更具針對性、精確化的個案服務,來幫助農村留守老年人采用有效的方式應對生活壓力。
其次,農村留守老年人不僅存在物質生活方面的壓力問題,精神心理方面的壓力問題也尤為嚴重。絕大多數農村留守老年人由于缺乏與兒女與外界溝通交往的機會,所以他們存在著很大的被他人傾聽和與他人溝通交流的需求。個案工作者就可以運用個案工作的敘事治療模式,通過與農村留守老年人進行多次的會談,專注耐心地傾聽他們的故事,對他們表達同理、接納、尊重并愿意積極幫助的心理,促使老年人可以打開心結,以達到輔導治療的目的。同時,由于早期經歷、身體健康狀況、性格特征等個人因素的差異,農村留守老年人往往具有很強的異質性。因此,個案工作的一對一、面對面的服務模式可以更好的關注到農村留守老年人個別差異性,了解不同老年人不同需求與壓力問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活動,成為幫助農村留守老年人應對生活壓力的一種有效方式。
2.小組工作介入的適用性
小組工作是指將具有相同特征或問題的社會成員組成團體形式,運用小組動力以及小組治療的功能幫助小組成員改變非理性的錯誤認知、修正行為模式以促進小組成員得到進一步發展。
其一,我們可以發揮小組集體力量去幫助農村留守老年人應對生活壓力,在小組中進行角色扮演等活動,促使農村留守老年人順利完成角色轉變,使他們以積極負責任的角色模式在家庭和社會中生活。此外,在小組工作中,可以將有類似情況的農村留守老年人召集起來,加強農村留守老年人之間的聯絡與互動,擴大農村留守老年人的社會支持網絡,讓留守老年人感受到被包容被接納,從而進一步增強農村留守老年人對社會的歸屬感。
其二,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建立不同類型的老年人小組,運用團體動力學理論解決小組成員面臨的共同問題。比如,在教育小組中,小組工作者可以教授老年人身體調節、情緒調節、認知調節及其他調節方法技術,讓老年人學習到各種應對生活壓力的方法和技能,促進老年人在小組的互動中獲得成長。還可以在農村組建社區生活互助小組,幫助患有疾病、無人照顧、行動不便的農村留守老年人,對其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顧,促使打造人性化的農村社區。
其三,鼓勵農村留守老年人多參與到組織的小組活動中。在團體活動中,可以幫助其他小組成員獲得新的想法、知識,樹立新的價值觀,比如為農村留守老年人提供相互學習和經驗分享的場景,老年人彼此分享自己應對壓力的有效方法。通過分享和學習,促進老年人行為的改變和社會功能的恢復和發展,使他們能夠積極面對生活壓力,生活更加積極,最終實現真正的全人健康。
3.介入建議
首先,在農村留守老年人設計干預服務時,要注重開發老年人的優勢和潛能。一旦給農村留守老年人貼上問題標簽,這就違背了社會工作以人為本,平等待人的初衷,對服務成效大打折扣。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工作者,在干預過程中,應該摒棄以問題為導向去看待農村留守老年人,要運用優勢視角理論、增強權能理論,去發現和挖掘農村留守老年人的優勢和潛力,使老年人感受到自己是具有權利和能力的,可以更好調動老年人參與改變的決心,實現老年人的自我提高,幫助農村留守老年人依靠自己的能力來應對自己的生活壓力。
其次,在對農村留守老年人開展服務時,社會工作者應該秉持“人在情境中”的理念。通過改善農村社區基礎建設,增強環境中關心尊重留守老年人的社會風氣,可以更好的解決老年人生活壓力問題。此外,幫助農村留守老年人有效應對生活壓力,使老年人以一個積極的角色生存于農村社區可以有效發揮農村留守老年人的優勢,比如老年人幾十年生活在農村,對于當地的人文地產景比年輕人要熟悉了解得多,可以更好的為農村生計發展提出合理的建議與策略。
最后,干預服務應該注重恢復農村留守老年人身心社靈各方面的健康,而不僅僅局限于一方面。生理層面,社會工作者作為服務提供者,可以運用一系列提高身體健康的行為療法,幫助其擺脫疾病困擾,提高生命質量;心理層面,社會工作者作為心理輔導者、情緒支持者,可以運用認知行為療法以及理性情緒治療法,緩解悲傷情緒,緩和老年人內心的孤獨感和寂寞感;社會交往層面,社會工作者作為資源鏈接者、服務協調者,可以能動地鏈接農村社區所擁有的人力、物力、社會資源,為農村留守老年人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促進社會交往互動;靈性層面,社會工作者作為治療者、支持者,可以運用“自我覺醒”“冥想”等干預方式,有效調節農村留守老年人的消極態度,增強老年人對自己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自信心,促使老年人探索生命的意義,培養農村留守老年人積極面對生活壓力的態度。在身心社靈全人關懷視角下,促進老年人自我整合,幫助農村留守老年人有效應對來自身心社靈各方面的生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