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岳珊
2011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了《關于民事審判活動與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若干意見(試行)》,該意見首次明確了對于審判程序違法中違反法律規定的情形檢察機關可以提出檢察建議。2012年民事訴訟法有了新的修改,其中第二百零八條第三款規定:“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違法的行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據此,檢察機關在民事訴訟監督中,在原有對生效判決監督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審判程序違法行為的監督、對執行活動的監督,民事檢察監督的范圍也從審批結果的監督擴展到了審判全過程。
一、基層檢察院辦理審判程序違法案件的困境
(一)基層院案件來源問題
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萬寧市人民檢察院共受理民事檢察案件20件,其中審判程序違法的監督案件共辦理6件。案件辦理數量最大是對執行活動的監督共辦理13件。基層檢察院民事檢察工作案源缺乏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我國現行法律沒有規定基層檢察院具有抗訴權。司法實踐當中,大多數民事案件需要進行二審,導致終審法院基本上都是中級法院,依照現行《民訴法》構建的上級監督的檢察抗訴模式,基層檢察機關只能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抗訴,而不能對終審民事裁判的進行抗訴。這樣做的結果是,使得多數民事案件被迫積壓在了上級檢察院,辦案力量最強的基層檢察機關卻基本不直接辦理抗訴案件,基層檢察院的民事檢察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辦案結構呈現嚴重的“倒三角”現象。且人民檢察院依職權監督的案件有條件限制,即:損害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審判、執行人員有貪污賄賂、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為的;依照中有關規定需要人民檢察院跟進監督的。特別是審判人員違法類型的案件,主要來源為當事人控告、申訴,而在現實中來訪當事人數量極少,或由來訪群眾在民事執行案件中說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違法的問題,但都沒有證據,基層院有時會有無案可辦的情況存在。
(二)未能達到深層次監督
基層檢察院辦理的審判程序違法案件很難進行深層次監督。筆者所在檢察院工作期間,有幾個過來控告申訴的當事人強調,辦案法官在好多年前違規收受其煙酒、違規接受當事人請客吃飯,但都未有任何證據能證明該件事情的真實性。筆者所在的檢察院辦理的審判程序違法案件多為違反法律規定送達、案由適用錯誤等基礎問題。對《民事訴訟監督規則》第 99條第 11 項、第 12 項規定的監督情形均未涉及。對審判人員個人在審判活動中因存在不廉潔行為或其他行為的監督未打開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項制度作用的發揮。檢察機關對審判活動中審判人員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為都沒有線索和證據。
(三)調查取證存在難度
檢察機關內部的相關辦案規則有規定民行檢察部門可以進行調查取證,但是限制條件卻極為嚴格,且不具有強制性。《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抗訴案件辦案規則》第17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民事行政案件,應當就原審案卷進行審查。非確有必要時,不得進行調查。”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制定的《關于對民事審判活動與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若干意見 (試行)》第3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于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一)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二)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或者行政訴訟的原告、第三人在原審中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證據,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而未調查收集的;(三)民事審判、行政訴訟活動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民事檢察的調查取證權是有限的,并沒有強制力
(四)干警的危機感、責任感不強、辦案能力不適應新時代要求,不善于監督、不敢監督、不會監督的問題比較突出。民事案件的涉及面較廣,由于辦案數量少,遇見新類型的案件,特別是審判人員違法類型的案件,即使案件存在細微的審判程序上的違法,也不是很容易發現問題,如幾級案由適用錯誤等這種細微的錯誤,如不是看到兄弟院辦理過該類案件,很難發現該問題。
二、審判程序違法檢察監督的完善
(一)明確調查核實權
調查核實權的不明確是基層檢察院辦理民事案件的阻力。在立法層面上應當明確審判人員為受調查對象,且應當明確檢察官可以依職權獨立啟動調查核實權。
(二)建立法檢信息共享平臺
為了辦案數量,筆者所在的檢察院有通過裁判公開網查找審判程序違法案件的線索,但法院上傳的案件并非全部。有些省市已經建立“檢法銜接”的信息平臺,解決了信息瓶頸問題。如今正是大數據時代,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智慧檢務的作用,創建“檢法銜接”的信息平臺,讓檢察機關可以更及時、更全面的了解民事審判的全過程,還能實現網上閱卷。
(三)提升審判人員違法監督層次
現基層院辦理審判人員違法案件因線索來源等問題不易做到深層次監督,且對于法院來說多為“撓癢癢”,簡單回復采納。省檢察院加強與省高院的溝通,制定協作、配合機制。省院民行部門可制定《省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調查核實辦法》,與省高院會商制定《在查處審判人員違法行為中加強和協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使兩高的原則性規定能夠在司法辦案中落地生根。文件對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行使的主體、調查對象、啟動程序、協作機制等方面應做出較為詳細的規定,為各市州院、基層院提供一個可操作性的規定。并且可以采取一月一報的方式,對于基層院辦理的重點的審判人員違法問題進行掛牌督辦,承擔掛牌督辦案件線索的第一責任,對掛牌督辦的案件在法律適用、證據運用、出庭規范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及時研究提出指導意見,在出現阻力的時候,應出面協調,提升審判人員違法監督層次。
(四)單設民事行政檢察部門
現我省多數檢察院都為民事行政與公益訴訟三部門合一的狀況,基層院對應省院三個部門,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線索確定后變化性十分大,所以經常需要在很快的時間內將案件辦成,萬寧院設立民事行政辦案組情況會好些,在設立辦案組之前四大檢察的三大檢察案件同時需要辦理的時候,可能會有顧此失彼的情況發生,單獨設立民事檢察部門,可避免該現象發生,且使基層院更好的完成民事檢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