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劍
摘 要:公共危機管理問責制是對官員的管理機制,起到回應社會壓力的政治作用。公共危機管理問責制對失責行為進行懲處,從而加強對公共危機進行管理。問責制以結果為導向確定責任歸屬,體現激勵和約束,并適當考慮民意。過錯責任雖然是確定歸責原則的基礎,但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對于官員的履職責任已有法律規定的情形時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對于需要裁量自由的事件應當以重大過錯為歸責原則。對于發生率小、造成重大影響的危機事件,可以基于政治考量承擔結果責任。
關鍵詞:公共危機管理;問責機制;歸責原則
問責制是對公共危機的應急反應,需要迅速控制并解決危機,這也是預防公共危機的一種有效方法。問責制需要建立起系統、統一的制度,為事件歸責提供正當理由和依據,確定歸責原則。
一、加強社會公眾對公共危機的參與和監督,提高應對效率
在我國的現代民主政治中,政府具有公共權力,所以要時刻關注民意。其中官員的問責制是對民意的回應和體現。
公共危機會引發公眾對政府的情緒,影響社會穩定,而問責制可以緩解民意壓力。隨著網絡的普及,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導致公共治理更加困難。比如今年發生的幾起公共危機:白銀馬拉松越野賽凍死幾十名選手、鄭州暴雨導致上百人死亡、南京機場疫情爆發……都引發了公眾對政府的質疑。
如果政府通過社會公眾參與問責和監督,就能夠提高社會民眾參與社會管理,業能使政府及時了解輿情,增強民眾對于政府的信任。當今公共行政需要體現民主,這就要求行政官員要保持關注社會公眾,聽取民意的呼聲,及時對公眾的問責進行回應。
公眾的監督可以讓政府的決策更加透明,讓有問題的官員及時得到處理,從而有效地提升公共危機管理的效果,減少和避免公共危機的發生。此外,公眾監督也會讓政府公職人員增加敬畏之心,不能肆意妄為。
但是,政府也不能因迫于民意壓力而對官員的問責反應過度,甚至矯枉過正,使問責出現不可預期性,降低了問責對官員的激勵作用。更嚴重的是,如果處理過于隨意,可能會嚴重影響官員的工作積極性,導致官員出現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心態,也降低了問責的作用。
為了確保公民和各類社會組織可以在危機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需要科學界定他們的權利和義務,增強企業組織和社會公眾對危機治理的參與度,有效發揮監督作用。比如,我們可以完善相關監督體制,明確各主體的權利和責任,保護公民的隱私和人身安全,確定社會公眾參與危機治理的合法地位,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問責的有效性。
二、明確問責制的責任劃分,及時控制危機
在社會治理中,官員發揮公共管理的領導作用、組織作用,明確責任能讓干部在危機管理中負起責任、樹立擔當,避免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的事情發生明確干部的工作職責,可以排除干部的思想顧慮,才能做好危機管理,減少由于責任不清引發的損失。
以今年鄭州暴雨為例,一次性死亡上百人,政府面對的公眾壓力可想而知。為了盡快疏解社會矛盾緩解壓力,對涉案官員進行問責,這就使問責制的回應機制產生了政治功能。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民意是復雜多樣的,也有非理性的現象,政府既要正確判斷公眾民意,也要關注這種民意可能造成的其他公共風險。對官員的職責進行明確規定,要求擔當責任,防止推諉責任。優化政績考核方案,進行綜合考評。領導干部才能擔起責任,預防危機,及時處理,把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所以,問責制不是越嚴越好,只有官員的處置符合法律規定和科學的監督機制,做到合法、公正、公開,才能達到即教育了官員,又安撫了民眾的雙贏效果,化危機為轉機。
三、建立公共危機治理的法律體系
隨著建設法制社會的呼聲不斷深入,社會治理需要法律法規來約束,公共危機管理更需要法制建設,以保障公共危機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有效處理,也使政府在處理公共危機時有法可依。
在公共危機管理中,需要用法律判斷官員履行職責的情況,法律上不能因人而異而失去公平。問責制要體現個人理性約束,激勵官員積極盡職盡責,而不是害怕承擔個人風險去推卸責任,這一點需要有確定性的法律規則,不能因為法律模糊而增加風險和影響及時決策。
問責制必須遵循法律法規,不能因事態的嚴重程度而肆意加大對官員的懲戒力度。比如,如果官員履行了職責,但是在追究責任的時候,因迫于輿論壓力而加大對官員的懲戒力度,這就違背了依法辦事的原則。所以,我們要激勵官員積極應對公共危機,消除其心理壓力,才能防止瞞報、謊報和信息阻礙等行為。比如2020年春季武漢爆發了新冠疫情,地方官員為什么不敢報告疫情呢?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害怕加重問責。
因此,在問責制的實施原則中,政府對民意壓力的政治關注應當制定相對明確、細致的法律規則。與違反法規、出現過失等其他歸責因素綜合權衡,可以增強問責的透明化和可預期性。
四、建立科學的公共危機管理體系,減少損失
公共危機的社會影響比較廣泛,更需要建立危機管理體系協調全社會各部門各地區作。比如建立獨立和常態的危機管理機構,減少臨時的危機處理機構。及時進行危機的處理和連續的跟蹤,可以及時查找危機發生的原因,積累總結危機處理的系統經驗,便于做好危機預警的預防工作。
此外,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公共危機管理工作,做好危機管理的事前預防。我們需要用科學的方法評估各種危機產生的風險,提前進行有效的防范。在危機事件發生的初期階段,快速的收集與事件相關的各類信息,利用數據網絡快速對信息進行匯總,及時分析判斷。利用技術方法,充分預計事件發生的趨勢和危害,制定科學的處置方案。準確判別危機的性質和程度,并制定出針對性的防御措施。還是以今年鄭州暴雨為例,明明氣象局連續發出多次紅色暴雨警報了,為何相關部門視若罔聞?相關責任人豈能因一個“沒想到”就可以推卸責任嗎?但是,如果我們不痛定思痛,不吸取教訓,光靠問責制是不會從根本上消除公共危機的。
五、結束語
探索和健全公共危機管理問責機制,可以推進政府危機治理體系和治理水平提升,提高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置效率,實現公平、公正、高效的社會治理目標。建立完善的監督和問責機制,才能進行長期有效的危機治理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榮錚,趙勇.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行政問責制的困境探究[J].行政科學論壇,2020,000(003):P.23-26
[2]曹劉慶.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溝通機制研究.2020.
[3]于妍.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形象塑造路徑探索[J].新西部,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