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霈
摘 要:婦女是鄉村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其參與程度對鄉村社區治理的質量有非常關鍵的影響。本研究以S村婦女為研究對象,以文獻法、問卷法和參與式觀察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以增能視角為研究視角,總結了S村婦女參與鄉村社區治理的現狀和問題,分析了問題出現的原因,并總結和反思了對該村婦女進行的綜融性專業介入,嘗試為婦女參與鄉村社區治理環節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村婦女;增能視角;綜融性專業服務
一、S村農村婦女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現狀
(一)S村婦女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情況
1.S村婦女參與村內政治的情況
S村內所設的行政職務當中只有婦聯一職是由村內的婦女所擔任,其他如村長、書記、會計等工作都是男子來做的。在以前的村民競選會議里,除了婦聯這個職位,其他重要的職位都是村里的男子在競選,基本上沒有女性競爭重要的工作職位。
2.S村婦女參與村內文化及環境建設的情況
在S村中,婦女們除了平時操持家務和常規的農業生產活動之外,樂于在村內的小賣店里或者小廣場一起打牌或打麻將等娛樂活動。村中有跳廣場舞的場地,并配備有音樂設備,參與跳舞的村民是愛好跳舞和對跳舞有興趣的婦女。調研過程中S村婦女表示平時很少聚會,一年中只有在過春節的時候,會在鎮子上與親朋聚會。這就體現了S村婦女在閑暇時缺乏質量較高的精神文化生活。該村的環境建設情況不是很理想,雖然村內幾處設有垃圾桶,但作為家庭衛生主力軍的農村婦女,經常會將家中的生活垃圾隨意倒出,嚴重影響村內的衛生環境。
3.S村婦女參與村內除農業生產之外其他經營活動的情況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層進展和現代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很多青壯年男子去往城市務工因而使婦女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依照有關的調研得出,我國有74.7%的鄉村女性處于務農的狀態。S村的女性也是如此,村里的一些男子會在春天耕地結束后去往城市打工,自家田地的種植和養護工作幾乎都是女性來做的。村中有一位婦女開廠做生意,有三位婦女是個體經營戶,但是依舊規模和實力較弱,所以S村中的婦女在參與除農業活動之外的其他經營活動中,她們大多數還是被束縛于土地以及依賴于家中的男性。
二、S村婦女參與農村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婦女參與農村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1.婦女缺乏參與社區治理的有效平臺
目前鄉村在進行社區治理的時候,婦女組織沒有很好的介入進來,大多數的介入活動都是以個體參與的形式體現的。處于現在的社會經濟環境,若是農村女性借助正式或非正式的組織來介入農村社區治理,也許可以收貨優良的效果。在S村村里唯一一個全部是由女性組成的組織就是廣場舞隊。
2.婦女對參與社區治理的認識不足
要達到很好的治理社區公共事宜的目的就一定要整頓組合并且優化村里的資源,發動村民積極參與,才會有良好的治理作用。但是S村女性針對社區治理的了解只限制在了村里村長、村支書等工作崗位的競選,針對社區治理范疇里的相關事宜了解的特別少,因此其沒有很好的介入到鄉村社區治理中也是合理的。
3.婦女參與社區治理的輻射面窄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以及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青壯年男性進城務工,因而使農村婦女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村婦女正在成為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所以,作為家中勞動主力的農村婦女,加大婦女代表自己的家庭參與村內大小事務的輻射面是可以實現的。
就S村而言,婦女參與治理的輻射范圍是不夠寬泛的,她們認為只有參與村內的職務競選,才能參與村內大小事務的管理。并且村內在多個職務中只有婦聯主任是由村內的女性擔任,其余的職務都是由男性擔任,所以婦女只能局限在婦聯的職位上參與該職位的相關工作。
(二)婦女參與農村社區治理存在問題的原因
1.婦女的經濟來源渠道少
由于農業產業生產的效率較低,讓女性在勞動資源分配過程中處于劣勢,使得農村婦女的經濟來源渠道少。在S村,婦女的經濟來源為農業生產方面,但由于身理因素的原因,一些重活還是需要男性來協助完成。村中的男性會在農閑時外出打工,所賺取的勞務費會成為家庭經濟的重要收入。這樣看來,家庭的收入大部分是由男性掙取,村中女性經濟地位低,也成為導致其社區治理參與度不夠的重要原因。
2.婦女的文化程度偏低
文化程度不只會限制婦女對國家政策法律法規了解的層級,還會限制婦女在社區治理事宜里介入范疇的廣闊程度,比較低的文化水準讓鄉村婦女在介入社區治理的時候占下風。根據調研得出,S村女性村民里年紀大于四十五歲并且文化水準很差的女性是占大部分的。在S村,只完成初中教育的女性在調研總人數里的占比達到66%,受到高中教育的比例為14%,受到大專教育的比例只有11%。
3.社區對婦女參與社區治理的推動力度不夠
社區推動力這個外在的因素對該村女性社區治理的參與有著重要影響。就村內權力參與的問題上,在訪談過程中,村委會工作人員的回答大致相仿。首先,他們認為村委會是村民選出來的,只有婦聯主任這個職位是適合村內女性擔任的。其次,在村中個別婦女已經走上領導崗位,普遍也會選擇壓力不大、承擔問題較少的崗位。
三、增能視角下對S村婦女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綜融性專業服務介入的策略與建議
面對S村內婦女群體性的問題,在增能視角下,運用綜融性專業服務的介入方法,社會工作者其中扮演著組織者、使能者、培訓者以及倡導者等多重角色,提升婦女們的治理能力,建立有效的支持網絡,促進婦女之間的互助與自助,極大地發動村內婦女群眾積極地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去。
由于疫情無法對S村婦女進行完善、充實的綜融性專業服務,所以作者基于在S村已有的相關綜融性專業服務,以S村婦女的增能為目標,以綜融性專業服務作為過程框架,提出對 S村婦女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綜融性專業服務介入的策略與建議。
(一)綜融性社會工作專業實務
在同一時間運用多種方法的模式去協助案主及改變社會體系,這些新的取向稱為“綜融取向”,以打破傳統社會工作的方法分立之局。綜融社會工作的分析框架為社會工作者分析、評估案主的狀況提供了結構性的框架,可以簡單地稱之為一個范式,具體對服務對象的干預上,綜融社會工作實務分為評量、計劃、行動、評估和結案五個階段。本文在此過程框架下對S村婦女進行綜融性專業服務的介入,并在此框架中達到對S村婦女干預增能的目的。
(二)對S村婦女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綜融性專業服務介入反思及建議
1.反思
(1)以增能視角為目的的綜融性專業服務介入有利于激發農村婦女的主觀能動性
農村婦女作為一個龐大的社區治理參與主體,在看待她們參與農村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時,要將其主觀能動性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在綜融性專業服務的過程框架中以對婦女的干預增能作為目的的設計,認為農村婦女是有足夠的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同時通過評估也證實了工作坊成員之間的經驗互鑒以及在工作坊的過程中,成員從內在和外在對自己的參與能力有了新的認識,并且想要主動地去學習或者溫習自己想要或者已經學習和掌握的新技能,有效的激發其主觀能動性。
(2)農村婦女參與社區治理能力的發展服務工作需要持續性和創新性
通過實地調研以及綜融性專業服務的介入發現,S村的婦女也曾參加過相關的合作社培訓活動,但她們認為這種培訓周期過于短暫,不會對他們的生活以及能力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筆者認為僅僅通過一次或幾次的服務是很難對服務對象產生實質性的效果,對農村婦女這一群體的治理能力的發展服務工作需要更多的從可持續性的角度去充分考慮。
2.建議
(1)多形式培養農村社會工作專業服務人員
社會工作專業作為一門新興專業,以社會工作作為職業的人較少。社區治理涵蓋方面廣,社會工作機構可以定期下鄉舉辦工作坊等形式創新的服務,為農村社區村民宣傳推廣社會工作中相關的社區治理知識。也可以對當地的志愿者或者符合培訓資格的村民進行定期培訓,成為當地合格的社工或者志愿者。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本地區高校學生到農村社區進行培訓或者實習的合作機制。
(2)構建鼓勵農村婦女參與社區治理的綜融性社會工作服務框架
通過改善農村婦女參與社區治理的服務模式去改善農村婦女參與社區的能力,社會工作者要利用相關專業知識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的實質性作用。社會工作中的綜融性社會工作服務框架突破傳統的社會工作認知,不再單獨割裂地使用單一的方法,而是將多元的介入方法納入到服務中去,共同為農村婦女提供多元化服務。
(3)整合社會資源,為農村婦女創造多渠道提升參與能力的有效平臺
農村婦女參與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多方資源的支持,僅憑婦女的一己之力很難將周遭的資源整合并加以利用。社會中的相關部門應在充分調研本地區農村婦女參與能力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對該地區農村周遭的資源進行整合,為農村婦女創造諸如農產品品牌化、與能力高的同志溝通等的學習平臺,提供更多的專業指導,形成農村婦女呈群體性、組織化、高質量的發展勢態。
參考文獻:
[1]陳秋.女性民俗與農村婦女的村莊政治參與——以溫州L村為個案[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3).
[2]金一虹.嵌入村莊政治的性別——農村社會轉型中婦女公共參與個案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19(04).
[3]韓玲梅、黃祖輝.“政策失敗”、比例失衡與性別和諧——農村婦女參與村民自治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4).
[4]劉偉、笪麗芳.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2019(02).
[5]李奕嫻.婦聯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6.12.10.
[6]馬東東.社會工作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的實踐探究——以保山市復村為例[J].保山學院學報.2020(01).
[7]潘萍.村民自治制度中的農村婦女參與[J].婦女研究論叢,2008,(1).
[8]史柏年主編.社區治理.[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4.
[9]王浩驊.婦女民間組織參與農村社區治理研究——基于河南省D村“嫁娶幫扶[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1).
[10][美]理查德.C 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領 21 世紀的美國社區[M].孫柏瑛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1]Levine,Jeremy R.The Paradox of Community Power:Culture Processes and Elite Authority in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J].Social Forces,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