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
摘 要:本文從教學實踐的角度, 以傳統白描人物畫臨摹的方法論入手, 提出本領域的學習中研習者被動或主動回避的幾個重要方法問題。并對這些問題所導致的幾個普遍誤區上升到認識層面來簡要討論。同時也針對性提出解決方法(筆者在教學與實踐中的個人經驗),希望其成為后繼者學習過程中有所助力的“它山之石”。
關鍵詞:線與型;自欺;漸進生成;疊加
臨摹的重要性對于傳統工筆人物畫的學習不言自明。無論是專業的研習還是業余愛好,其作為入門之基石與進階提升之手段,都是繞不開的環節。然而長期以來,這方面的專業教學和自學,因諸多緣故致使當事人陷入了一系列前后連貫的認識與方法誤區。在此,以工筆人物畫線描(白描)臨摹為例簡要展陳并提出解決方案。
一、線與形的認識誤區
長期以來,白描人物畫臨摹領域的教學與教材編輯中普遍存在的第一個,也是最顯著的誤區即主觀地將認識傳統白描人物畫經典作品線描風格與其人物造型風格割裂。部分歷史典籍(畫傳、畫譜)傳承過程中的“重線而輕形”的立場表述,顯然已影響到當下教學上的學術導向。更有甚者,在教學中只講授作品的線描風格特征,避而不談該描法與造型趣味之間的關系,更不用說此二者結合后形成的整體形式意味所帶來的美學觀想。
明代畫家鄒德中在其著作《繪事指蒙》中提出“描法古今十八等”的概念,是對前人線描經典風格的一次較集中的歸納,但文字描述則屬極度概括。客觀的說,只起到命名的作用。如書中所述“高古游絲描,十分尖筆。琴弦描,如周舉。鐵線描,張叔厚。…”而清代的王嬴則在此基礎上擴充了對每一種描法風格的文字描述,配以自己繪制該描法的圖像,組合成圖冊《人物十八描》傳世。該繪本的優點在于,文字定義與圖像并縱,兩相對照從而直觀易懂,便于向后學推廣。然而,每一種描法的介紹依然流于簡略,比如“行云流水描,用筆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轉折不滯。”“高古游絲描,用尖筆圓勻細致描出,要有秀勁古逸之氣為合。”
本文的意圖不在于對上述兩個古典文本在文字上的概括、簡略、出處與畫風歸屬者的考據失誤、特點定義的偏頗等問題展開討論。而是要指出,二者在編纂的構思上都僅限于定義歸納經典作品線條特征,而忽略了線的附著物(或叫載體)——人物和相關畫面物象的造型意味理解與把握,并付諸于與線條特征相結合意義上的歸納與表述。我把這種忽略理解成一種美學層面缺失現象。原因可能來自于多方面,在此無意贅述,而是要表明前人沒有解開的“學術結”到了當下教學中不應該得到負面的傳承。教學中與學術文本中應該還原古典大師們線描與所附著的造型間以及作品其它美學因素間(章法構成、節奏、虛實等)所共建的審美意味。
二、從學習方法上談“自欺”的誤區
以上的缺失現象時值當下, 在學術研究中依然有待就完善, 在專業教學中則相當程度上以傳承之名反應為某種"自欺"現象。
部分教學者面對初次接觸古典造型系統的個體(多為本科低年級學生),在臨摹教學中片面強調對摹本線描特征的跟隨性模仿,提倡直接對摹本拷貝,而后在拷貝基礎上訴諸描筆用線完成臨摹的方法。于是在學生得不到任何對臨本的造型進行訓練與感悟基礎上,反而達成了一幅造型極靠近摹本的白描臨摹作業。線描特質與造型特質研究本為一體的課題被人為的割裂,兩者互為支撐與依賴的審美經驗整體實際上在學習中已不存在。所謂被完成的作業已然是一付被歷史偏見與功利化造作出的“空殼”。這是一種典型的臨摹中的“自欺”誤區!無論線條風格臨得多像摹本也無濟于事,與其共生的造型風格根本沒有得到通過學習者親手用有序步驟逐漸靠近的手繪體驗。失去對摹本造型風格的親歷把握過程的描法經驗怎么能獨善其身地得以轉換為自己的經驗呢?怎么能去轉化一個不完整的經典畫風系統呢?何況造型風格作為線條成立的契機與載體,本就占比重更大的美學價值與先驗性意義。
出于以上理由,本人在該類臨摹教學中歷來推行通過一套有序的流程,手工對摹本進行肉眼對臨起稿,慢慢地通過反復比較修改去把握它的造型意味與用線意味。手工稿成稿以后,再拷貝這張自己對臨的稿子到絹本或紙本上,繼而對應著雙重稿本(摹本與手工稿)展開拷貝的墨跡線實施。(其中益處顯而易見)
三、用漸進生成與疊加來化解單一化與孤立的誤區
白描臨摹也容易陷入單一化訓練和理解的孤立這兩個比較典型的誤區。單一化是只實施上一節提及的手工對臨起稿、拷貝、描線的工作,而沒有在其前后做相應有序的鋪墊和延伸性工作,我把這兩個過程的工作定義為“漸進生成”。孤立是學習者基于一些緣由在臨摹中過分依賴或偏向于諸多經典造型描法系統中的一兩個風格,使自身陷入學習的“孤立”狀態,即一葉障目,妨礙了提升自己的認知高度。究其緣由,問題主要出在學習者的理解臨摹的心態上。把臨摹看作施加于自己的課堂任務,把畫畫這個行為理解成單純完成作業,沒有較完善的系統臨摹觀而導致的結果。
簡單地講,漸進生成——指在確定了摹本后動手對臨之前,對摹本進行較長時間的觀摩理解。在起稿對臨期間(因為時間跨度較大),可利用間隙對摹本展開“脫稿對臨”(一般針對摹本的局部)。對臨過程結束后展開脫稿“意臨”(用前期經驗,通過短時間記憶,針對摹本局部的回憶性臨摹)。疊加——指針對同一、類似、跨類的描法風格作品;同一畫家名下不同時期與風格的作品所進行的多維度多方法臨摹訓練。(其意圖讀者不難理解)
四、結語
在學習中,對歷史的理論不假思索奉為“圣杯”或者功利主義驅使下明知故犯所導致的一系列誤區,是多年來筆者在此類教學課題中經過長期思慮而形成逐漸清晰的定義,并極力避免的對象。前述的方法是文字的濃縮,它們給每一個學習者的畫面所帶來的圖像視覺表征,或許遠不如誤區驅使下形成的表征。但不失為一種生命力的真實,也是筆者期望為每一個學人在傳統與自身的往復比照間放置的一面客觀之鏡。
參考文獻:
[1]《繪事指蒙》 明代 鄒德中 中國書店1959年版
[2]《人物十八描》 清代 王嬴 神州國光社192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