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芳 王偉偉
安陽工學院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455000)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與此同時,城市建筑的密度也在不斷提高,不透水路面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城市綠地面積不斷縮小,進而引發了城市徑流雨水資源流失、洪澇災害、雨水污染等一系列問題。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推進城市建設的同時,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成為人們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根據國外城市發展經驗,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理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海綿城市指的是將城市比為海綿,可將雨水吸收、保存并滲透至附近地下,有效用于恢復城市水資源的自然遷移特性。為實現海綿城市的有效建設,文章將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管理模式進行探索研究。
近年來,廣大城市居民對城市建設,尤其是城市給排水提出了越來越嚴苛的要求,所以,海綿城市的建設儼然成為城市建設,尤其是城市內部排水施工的重要一環。
1)可促進緩解城市供排水負擔。海綿城市建設結合城市自然水文特征,采取自然和人工相結合的手段,依托對原本城市生態系統的保護及對水源涵養的基本要求,依據當地降水情況,借助先進的建筑技術及生態理念,對傳統粗放型城市建設模式下遭到破壞的水體及其他自然環境開展修復,盡可能減少城市建設對城市原本水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優化城市生態環境,發揮雨水滲透及積累對城市綠地空間的凈化作用,滿足城市建設的多元需求[1]。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通過對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系統等水循環利用環節的全面統籌,推進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效結合,規劃好地下管網建設工作,對各項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減輕管網壓力,吸收雨水、污水,進而緩解城市供排水負擔。
2)可減少惡劣天氣影響。 海綿城市建設可推進滲、滯、蓄、凈、用、排等手段的有機融合,以此減少因為短時局部強降雨地表徑流致使城市不透水的面積,緩解城市防洪排澇壓力,減少惡劣天氣影響。
3)可促進水資源綜合利用。 我國新型城鎮化中強調,中國城市化必須進入一個新的轉型發展及升級階段。 因而,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水資源將成為影響一座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 唯有在當前環境形勢下,通過自然積累,加強自然滲透,實現海綿城市自然凈化功能,提升水資源綜合利用率,方可為城鎮化及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海綿城市可有效建設雨水收集系統,實現雨水滲透、傳輸、存儲等功能,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壓力。
一些城市對海綿城市建設的難度仍缺乏有效認識。 成功的城市試點地區一般包括該地區的建設及改善包含數百個改善和新項目的規劃設計、 建設及績效評估,而不單單是大型及短周期項目。 同時,還要求采取和科學組合各式各樣的灰色、 綠色基礎設施,如綜合河流管理等,總體運營規劃開發全面有序的科學設計及項目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結合一些城市運行計劃及工作進展情況,還存在一些概念及關系認知不明確的問題,如海綿城市的含義、低影響雨水系統的開發等。 尚不明確整個徑流及污染控制關系。另外,低影響發展措施不容忍的應用功能及范圍未得到有效重視。排水、防洪與城市海綿相互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明確。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了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推廣力度,但因為傳統城市建設觀念根深蒂固,一些城市在建設中還沒有適應新理念,所以為了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必須要革新理念。 海綿城市建設涉及道路、排水、綠化等多個環節,因而在建設時應結合不同行業及部門的要求全面統籌考慮問題,實現從單一性考慮問題朝多目標、多效能考慮問題方向的轉變。
海綿城市建設涉及多個不同的部門、 環節,政府部門應牽頭組建獨立的小組,協調相關部門緊密協作,共同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管理。 為保障海綿城市建設的有序開展,政府部門還應當頒布配套的法律法規,讓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有法可依。 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的相關文件、 通知可實施強制執行,包含對管理者及使用者的管理條例[2]。 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應建立相關的激勵政策,通過采取財政、經濟補貼的形式對建設海綿城市效果突出的城市及項目給予獎勵, 以便進一步調動各城市、項目業主對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的積極性。
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旨在幫助城市解決逢雨必澇、雨后必旱、雨水采集等問題,進而推動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生態環境受到極大破壞,產生了諸如城市徑流雨水資源流失、洪澇災害、雨水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為城市建設帶來了巨大挑戰。 鑒于此,海綿城市建設應當立足于系統工程及城市發展需求,推進城市水環境規劃及海綿城市建設。 通過結合政府部門頒布的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城市中的水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修復, 改良城市防澇系統,提升新型城鎮建設水平。 與此同時,結合海綿城市中的“滲、滯、蓄、凈、用、排”六字建設方針,盡可能減輕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關系[3]。
一些城市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作為海綿城市管控指標,然而該種方式難以實現對城市下墊面的有效改造,并且會加大后續的運營維護壓力,進而與海綿城市建設的思路與方向相違背。 為防止海綿城市建設太過依賴灰色設施,應研究建立在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類型選擇下達徑流系數等相關指標,在項目建設階段全面管控落實,以此提升海綿城市建設的科學合理性。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公共建設事業,需要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 由于現階段海綿城市建設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建設時往往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對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盡管一些發達國家已有大量成功經驗可供參考,然而因為地理、氣候、人文等因素,使得一些問題只有在實際建設時才能顯現,無法做到事先預防,因而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既要通過技術人員的努力,也需要得到廣大公眾的支持。 為此,應借助各式各樣傳媒加大對海綿城市的宣傳力度。 對在建的海綿城市項目,可通過在外圍宣傳欄、施工圍擋設置相關項目介紹,提高人們對海綿城市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還可設立海綿城市建設網站、借助新媒體平臺,適時推送海綿城市相關常識,并進行政策解讀等。唯有提高人們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認同度,引導人們積極參與到海綿設施養護中,人人爭做海綿城市的管理者,讓海綿城市建設創造令人滿意的綜合效益[4]。
隨著海綿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一些城市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水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為進一步發展海綿城市,必須重視海綿城市建設管理,這也是一項長久艱巨的任務。 因此,海綿城市建設相關人員必須要不斷研究、 總結經驗,明確海綿城市對城市建設的必要性,深入分析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建立健全管理組織體系及配套法律法規,革新建設理念,構建完善管理體系,加大海綿城市宣傳力度,從多個方面著手,積極促進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