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至帆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200092)
在市政給排水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管道的結構設計是重要內容之一,與給排水作用的發揮密切相關。 所以,應當在保證給排水管道結構設計合理性的基礎上,提高管道結構的整體設計質量,從而使其作用能夠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為實現這一目標,應當了解并掌握給排水管道結構設計要點。
市政給水系統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水源、取水與凈水構筑物、輸配水管道、加壓裝置、水池等。給水管道的布置情況如下。
1.1.1 配水管網
配水管網由兩種形式,一種是枝狀,另一種是環狀。 前者的供水安全性相對較差,管網中的水質容易發生變化,投資相對較少,適用于小城鎮。后者的供水安全性和造價都比較高, 適用于大中型城市。
1.1.2 輸水管網
當輸水管網的水源低于給水區時,需要以泵站進行加壓;水源高于給水區時,可通過重力的方式進行輸水[1]。
市政排水系統的主要作用是對污廢水、雨水進行排除與處理,避免水體污染。 污水排水系統主要由建筑內部的排水設備、室外污水管道、泵站、排水口等幾個部分組成。 在對排水管道進行布置時,要盡可能使路線達到最短,減少轉彎,管道與道路交叉時要與路中心線相垂直。
在市政給排水管道設計過程中,為確保設計出來的管道結構合理,應當對相關的設計要點加以了解和掌握。
2.1.1 極限狀態計算
市政給排水管道結構設計中,需要對以下兩種極限狀態進行計算,一種是承載能力,另一種是正常使用。
1)與管道的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相對應的內容包括:所選管道結構達到最大承載能力時,因超出管材本身的強度而損壞;管道結構發生變形,從而導致管道的穩定性喪失,無法繼續承載;管道結構出現橫向滑移或是上浮的情況,喪失平衡性[2]。
2)與管道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相對應的內容包括:管道結構耐久性能的限值,對管道正常使用具有直接影響的變形量限值,管道結構上的局部裂縫寬度限值等。
2.1.2 抗浮設計
市政給排水管網的規模較大,遍布城市的各個地段,其中不乏沖溝、河岸等。 當管道埋設在上述地段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水流的沖刷。 鑒于此,要確保管道頂部的覆土層厚度在100 cm 以上,并根據相關規范標準的規定要求,以分層的方式進行壓實。同時,可按照地形地貌對管道的中心線位置進行調整,當平面位置受到條件限制時, 可用混凝土包裹管道的方法進行處理。 在常規的地段上, 若是管道頂部覆蓋土層的厚度不足70 cm, 則應當使用混凝土對管道進行包裹,確保管道能夠達到抗浮設計要求。
2.1.3 抗震設計
市政給排水管道埋于地下,當發生地震時,在地震荷載的作用下,管道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形,甚至損壞。為最大限度降低地震對給排水管道的影響,應當采取合理的抗震設計。 在對給排水管道的走向進行確定時,應當避開軟弱地基。當管道必須從不利于抗震的地段上經過時,應結合實際,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可通過設置鋼套筒的方法,對給排水管道進行保護, 減輕地震對管道的直接作用。 與剛性連接相比,柔性連接的抗震能力更強,所以可將柔性連接作為管道的首選連接方式,以此來增強管道的抗變形能力[3]。當管道從活動斷層穿越時,應當在滿足設計要求的情況下進行淺埋,這樣不但有助于減輕地震作用力對管道結構的破壞,而且還便于地震發生后對管道進行快速維修。
在市政給排水管道結構設計中采取如下構造措施:給排水管道的承插管可以采用柔性連接,無壓管道在滿足抗震要求的前提下可適當增強剛度,從而使管道本身具備更強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作用下產生變形的可能性。 當給排水管道的形狀為圓形時,應當設置管道基礎,材質可選用鋼筋混凝土。 管道的接口位置處應當采用鋼絲網水泥帶,當管道需要在液化的地段上布設時,應當以鋼混管道、柔性接口作為首選。
2.2.1 地基處理
在對市政給排水管道的地基基礎進行處理的過程中,應當將與地基有關的圖紙全部納入到設計圖當中。 以矢量化的方式,對處理地基的縱斷面進行掃描,從中選取出適宜的參考點位,確定放置管道的基底輪廓線。 在此基礎上,對地質單元進行劃分,并注明基底高程,結合實際的地質狀況,選取適宜的方法對地基進行處理。 為減弱地基土體本身的濕陷性,可在管道的基底增設一個墊層,材質以灰土為主,厚度控制在 50~100 cm 即可[4]。
2.2.2 設置支墩
帶有承插接口的壓力管道在結構設計時應設置支墩。 在對水平及垂直支墩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當依據如下條件計算出支墩的尺寸: 管道的轉角、試驗壓力、土體的基本參數等。 若是給排水管道采用的是鋼管,則無需設置支墩。
在市政給排水系統設計中,有一些與管道結構設計有關的內容,具體包括管道出口格柵、井底沉淀池以及井內閘槽等。
2.3.1 管道出口格柵
市政排水管道中常常會出現各種漂浮物,從而給管道的疏通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難度。 大部分漂浮物會被提升泵站的格柵間攔截下來,其中會有一少部分通過格柵進入到泵房當中,這樣一來會造成水泵堵塞。 為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在對格柵進行設計時,可縮小柵條的間距,雖然使泵房堵塞大幅度減少,但卻并未完全消除,偶爾仍然會發生堵塞。 對此,在市政排水管道結構設計中,可將攔污格柵設置在管道的出口位置,并指定專人對格柵進行定期清理,從源頭上杜絕漂浮物進入排水管道,避免泵站堵塞。
2.3.2 井底沉淀池
當市政給排水管道內的水體流速較為緩慢,且流量較小時,水中的沉積物便會出現沉淀現象。 當沉淀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可能導致管道堵塞,進而造成水流不暢通,影響給排水系統作用的發揮。 對于這種情況,可以在給排水管道結構設計中,將沉淀池設置在檢查井的底部,并使整個井底在原本的基礎上下降50 cm 左右,由此絕大多數的沉積物基本上都會沉積在井底的沉淀池內,不會繼續向下游流走。 對井底沉淀池內的沉積物進行定期清理,便可避免沉積物堵塞管道的情況發生。
2.3.3 井內閘槽
在市政給排水系統的干管中,水體的流速與流量相對較大,部分檢查井內的水位比較高。 在對管道進行維護前,需要先將水位降低,由此會導致管道維護工作量增大。 為解決這一問題,可在干管的檢查井內設置閘槽,按照干管的長度合理確定閘槽的數量和間距。 當需要對某段干管進行維護時,只要將該段干管的閘槽關閉,便可截斷水流[5]。
市政給排水管道結構設計中,為確保設計出來的管道質量達到規范要求,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對設計質量進行控制。
2.4.1 收集相關資料
為給市政給排水管道結構設計提供詳實可靠的依據,從而保證設計質量達到規范要求。 應當在設計工作正式開始前,對相關的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和整理。 當資料全部收集好之后,設計人員應當到工程現場進行實地勘查,了解并掌握給排水管道敷設環境的基本特征,對設計進行逐步優化,確保管道結構、布設方式、構造措施的合理性。
2.4.2 質控要點
在對給排水管道的位置進行設計時,應當以區域道路規劃作為主要依據,可將排水管道設置在人行道或是慢車道。 在設計過程中,對管道的坡度及埋深進行嚴格控制,為管道質量提供保障。 在排水區域內,應當明確管道結構的質控要點,保證控制點標高的合理性,從而使污水可以較快的速度流至管道內。
市政給排水管道結構設計是一項較為復雜且系統的工作,涵蓋的內容相對較多,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可能會對設計質量造成影響。 為此,應了解并掌握給排水管道結構設計要點,以此來確保給排水管道工程能夠按質、按量、按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