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博識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132021)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 條)規定,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將培養方法和考核方式相融合。 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正發生變化,對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水平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除了要具備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外,也要根據時代進步掌握新技能。 “1+X”證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的。 對于建筑類專業而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就是建筑行業與互聯網、 大數據相結合的產物,是建筑信息化的體現,與裝配式建筑的結合就是建筑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建筑工程領域中,項目的規模、形態和功能越來越復雜,傳統的建筑從設計到施工運維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目前建筑行業的要求。利用三維仿真軟件為各專業搭建協同設計的技術平臺,完成建筑系統的BIM 模型建設和應用, 為未來更科學合理地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就此誕生。BIM 技術已作為未來建筑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被廣大建筑行業從業者接受。 因此國家“1+X”證書制度將建筑信息模型(BIM)包含其中,并成為首批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由于高職院校受市場環境和條件限制,很多教師依然利用傳統教學內容授課,BIM 僅作為選修課程或者講座等形式開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對BIM 人才的培養速度。 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并不符合企業需求,還要長時間接受企業的再培訓,這也是“1+X”證書制度想要解決的問題。
教育部啟動首批“1+X”證書以來,全國各地中職、 高職院校爭先申辦試點院校。 隨著建筑信息模型(BIM)試考完成,成為國家首個頒發的1+X 證書。在2019 年,就進行了兩次全國統考。 隨著試考和統考的結束,各試點院校也暴露出種種問題。如廣州某院校通過率為99%,而合肥某院校的試考通過率竟然只有1%,差距之大令人咂舌[1]。
經過多方調查了解,廣東某院校早在2016 年就將BIM 相關課程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之中,課程體系完備,學生對BIM 考試軟件如Revit 的掌握已經很成熟,通過綜合實訓便能將考點掌握清楚從而提高通過率。 合肥某院校BIM 課程并沒有講過,考試軟件學生還沒學過,通過率只有1%也就不足為奇。出現類似問題的院校并不占少數,這也是當前高職院校開展“1+X”證書制度的常見問題。
很多院校建筑類專業教師對BIM 技術并不十分了解,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便申請試點單位。 申報 “1+X” 試點單位后迫于壓力在短時期速成學習后,便對學生進行證書考前培訓,雖然會起到作用但整體效果相對較差。 加之BIM 技術需要高配置電腦來完成軟件操作,在短時間內購買、安裝、調試數量較多的電腦,對試點院校也是一項挑戰[2]。
據了解,在申請首批“1+X”試點單位前,很多高職院校還沒有開設相關課程, 部分院校雖然開設BIM 課程,僅僅將其作為選修課或以講座形式介紹其作用,并沒有深入講解具體操作。 在成為試點單位后,迫于考試人數和通過率的壓力,一些院校將正常的教學計劃進行突擊培訓,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很大負擔,也影響了正常教學。 這種情況大多集中在“1+X”證書制度實施前期,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考試通過率低的問題。 但對多數學生而言,這種臨時性的突擊培訓效果并不理想,對知識的理解也不透徹,不是長遠的解決辦法。
多數院校建筑類專業未將BIM 技術與專業課的課程標準掛鉤,導致院校在進行常規教學時基本涉及不到BIM 相關知識點,學生通過傳統教學手段也得不到BIM 職業技能的學習。考前進行突擊培訓雖然解決部分問題,但學習效果較差,對院校和師生帶來較大的負擔。因此,針對“1+X”考試大綱及題型,要做到課程標準的“書證融通”或“課證融通”。
企業是人才進入社會的“試金石”,“1+X”證書制度的初衷就是根據行業和企業的用人需求,進行專業職業技能等級的設定,保證人才一進入社會便具備某種職業技能。 因此,企業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發揮優勢,起到關鍵作用。 但目前院校依舊是“1+X”證書制度較為單一的實踐者,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話語權較少。 院校在教學資源、師資水平、軟硬件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需要企業資源的介入來彌補院校資源的不足。 企業和行業也是證書和考試大綱的制定者,什么樣的人才培養方式能夠適應社會需要,企業更有話語權,崗位環境和技能實踐也會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巨大作用。
提前進行軟硬件采購與安裝, 如BIM 初級土建、機電類軟件、中級工程管理類軟件、高配置電腦和考試系統安裝調試完成后, 即可進行教學和考試。 提前選定專業教師參加技能學習和培訓,將考試大綱、考試技能及對應課程梳理清晰,在教學前做好課程準備工作。
試點院校可根據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的考試大綱和考試內容,重新編制人才培養方案,將職業技能如BIM 建模和模型應用等考點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 教師按照正常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學生可掌握考試技能,配合實訓練習,從容應對考試。 可以將“學分銀行”制度引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實現BIM 相關課程以證代考, 即學生如果通過考試,獲得證書,即可獲得相應學分[3]。
制定BIM 證書與課程相互融通的新課程標準,將廣聯達、魯班、Revit、Navisworks 等考試軟件拆解,融入到不同專業課程,讓學生在課程學習的同時掌握職業技能。可以利用大課制授課形式將BIM 土建與應用根據初級、中級進行劃分,分別加入到一、二年級的專業課中,去除單純初級建模內容,即低年級專業課學習初級建模, 高年級專業課學習中級BIM 應用,使初、中級考試與低、高年級相貫通。
根據我國的“1+X”證書制度的特點,企業是制度的重要參與方,也是職業技能人才進入社會的試金石。 校企合作可引入企業優秀的實踐資源,將實操部分內容移交企業完成,增加企業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上的話語權,加強企業所需的技能知識點教學。 這樣既可以在教學中模擬企業真實崗位環境和工作狀態,又可以促進學生職業技能提升。
通過對“1+X”建筑信息模型(BIM)證書考試大綱和考點的梳理,高職院校建筑類專業應該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勇于創新,及時更新人才培養方案和相關課程標準。 隨著裝配式和建筑識圖“1+X”證書的頒布, 越來越多的建筑類職業技能證書將陸續頒發,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建筑類專業保持對未來發展的敏感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