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思語 楊 歡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712046)
一般建筑的設計原理,與自然景觀并不完全匹配。如何把自然中的元素簡化為景觀與建筑中的元素,是自然轉變為建筑與景觀的重中之重。 首先可以根據自然的紋理作設計,將自然的邊界形態根據它的輪廓形成建筑肌理。 將自然中的元素提取,形成一定的建筑元素,這樣自然與建筑就有了相同的元素,在無形中將二者相融合。建筑不等于自然,建筑的元素也并非完全等于自然。 哪怕是同一個元素,運用在兩者之間,也必然是相對的兩種狀態,所展現出的設計給人們最直觀的感受也大相徑庭。從大自然中提取的紋理, 將其紋理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新的紋理,也是將自然中的元素運用至建筑。 通過有機的方式,建筑所涉及到的紋理或元素已經十分接近自然的元素, 即把建筑融于自然,取之于自然,用之于建筑,并高于自然。 在自然中,用自然的原理來作設計,進行變形的復制,形成組團,即用自然的關系形成源于自然的紋理并加以運用。
中國古典園林和最初的磚瓦結構建筑以及以北京天壇為代表的卯榫結構,都是源于中國最自然最古老的形式。這一點可以從中國古代的寫意山水體現出來。 如五代后梁的荊浩的作品《漁樂圖》,當人們最初看到這幅畫的時候,畫中的建筑不太容易被發現,這是因為建筑完全融于自然,這就是其中的精妙所在。 其他的山水畫中也含有以亭、廊為代表的構筑物、小品等,這些在古代被人們稱為建筑。當我們看到這些山水畫的時候,再看西方園林史上的園林風格,就要思考自然與設計是否存在另一種關系[1]。
以中國古典園林為代表,包含傳承中國唐朝時期日本枯山水園林的東方園林,與意大利臺地園、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為代表的西方園林作對比, 設計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傳承,與自然的結合。 自然本身并不僅僅含有自然,還應包含科學、哲學、空間、社會、美學、生態。 將一切適用于當代城市建設的理念,與建設的自然景觀或者建筑相結合。
自然式園林分為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 中國園林已經從第一自然過渡到第二自然,并慢慢融入世界多元化的設計風格,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當我們接觸自然,并將中國的園林融入進去,慢慢地又回到了第一自然。人們從原始自然的狀態到設計自然,再由設計自然漸漸地恢復原始自然的狀態, 彰顯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也是和自然的相融合。 中國古典園林的建設,其實也正是自然與景觀的結合。這種結合不僅僅是自然與景觀的結合,就如同英國自然式風景園林,人們并沒有清楚地看到一個界限,將自然界的原始狀態與人文自然的設計分割開來。 詩情畫意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精髓所在。 詩情畫意源自于中國的寫意山水畫,并賦之于園林的意境,源自于自然,并用于景觀設計,也是自然的一種人為的再現。 中國的人與自然、人類文明的歷史文化與自然是相輔相成的,如全盛時期出現了文人園林,這些都是受當時背景的影響。清朝是中國園林發展的頂峰,這個時候的封建時期完全處于封閉狀態,因此,中西方由此區分,中國的特色在世界多元化的風格中獨樹一幟。
西方的自然與中國古典園林的自然,完全是兩個意思。在西方,人們受到宗教信仰、科學革命、文藝復興等因素,人與自然是分開的。在科學革命時期,自然成為人們實踐的對象。可持續發展,聽起來像是一個恢復自然狀態,而事實上往往變成一個技術,如污水處理等。
中國的自然是一種狀態,是一個形容詞,是人與自然的集合體。 西方的自然是他們所應用的對象,是一個名詞,是為人類所用的,與人類相對分割的兩個狀態。 相較而言,中國人與自然的狀態完全優勝于西方,我們應該繼承這種觀點,繼續將自然與景觀建筑相融合。 人們的生活是與自然結合,而并非利用自然,真正地做到可持續發展,結合當今的生態理念,從根本上打造與自然結合[2]。
人類所居住的環境,最初是在原生態中滿足生活需求的狀態, 所以人類的行為本身就很貼近自然。 原本居住空間所形成的群聚,隨著時間的發展慢慢演變成城市, 繼而生活的空間形態發生了改變,從原生態的自然到如今的城市規劃設計,將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 人們所生存的環境和原生態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許多鄉村城鎮所表達的還是接近原生態,因而,他們便與時代的發展背道而馳。 因而改變落后鄉村的狀態,卻還要保持不被自然所淘汰,既要與自然融合,又要與城市接軌,就要做到新時代規劃設計的自然風貌與生態環境。 保證所改變的建筑風貌與自然融合,做到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如今的鄉村生活,貧困地區可能存在水、電、路等各方面問題,對于這些問題,設計景觀與建筑的同時,要解決的就是水電方面,這也是與城市接軌的第一步。 對于不同的村落,所出現的土質也不相同,因此在建筑選材上采用的材料也不同。 根據不同地區的濕度、溫度等一系列地質環境,地形地貌、水文、氣候、土壤等生物物理環境及自然災害等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建筑材料的選擇。 建筑材料外觀的選擇則直接影響了建筑的質感、肌理、美觀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會將自然元素變形,所以在材料的選擇上應根據生態慎重選擇。 不同的村落有共同的特點,是改造或兼容的主導方向。 根據村落所臨的河流水情、湖泊沼澤、植被等,直接決定了傳統村落的自然風格。
對于鄉村而言,人文風情是必不可缺的元素,既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是當地特色的發展。 聚落是人類活動的中心,也是各種活動、居住生活休息的場所。 景觀與建筑的人文參與是根據社會人文所決定, 由傳統村落及特色小鎮的文化傳播所影響,包括飲食服飾、當地企業文化景觀、文化類型特征等,以及總體發展規模、結構、效益狀況等的經濟結構特點[3]。
在室內空間方面,既然是具有靠近自然方面的建筑與景觀,那么出現城市中的材料,就讓室內與室外的空間顯得格格不入。 適當尋找接近自然的材料,是將整個自然搬入室內,將室內外環境結合,真正的做到景觀與建筑的糅合。 如果所用材料與城市中的材料大同小異,特色文化的鄉村小鎮就會與自然更融合。 既然決定將村落接近于自然,那么就要全方面地做到接近自然。 最好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 許多地區的就地取材所創造的建筑與景觀,形成了當地的特色,在別處絕無僅有。 因此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提高了當地鄉村的經濟效益,形成了長期發展的致富道路。與此同時,并非經濟產業所帶來的致富,能夠保留自然中所形成的建筑與景觀,在無形中保護了環境,且能夠經濟環保,減少成本[4]。
取之于自然是最好的方法,因為人們處于自然當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無論是各個地區,亦或是各個階層的人, 所處的大自然地貌都是天然融合的,因此取之于自然所接觸的建筑與景觀,也是人們最能接受的一種狀態。 同時,人們處于自然與建筑當中的感受,又是完全不同的。 這種不同來源于對于自然的改造與應用。 對于室外的景觀方面,人們所感受到的是對自然的改造。 對于建筑方面,人們所感知的是對于自然元素的提取,兩者有共同之處,卻又有不同。
對于自然與景觀建筑的糅合,原于自然,取之于自然,同時兼并考慮了人的視覺感受,將自然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仿佛居于自然當中,回歸于最初自然的情懷,打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