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嘉儀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廣東 廣州)
近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健康重視度增強,不斷推動醫療事業快速發展。基于我國現代中醫建設需求,臨床大力發展中醫藥,于醫院醫療服務中,中醫藥房藥學服務起到至關重要影響,考慮藥典記載中藥類別繁多,對醫療管理質量具有較高要求,為確保醫療工作順利實施,優化中醫藥醫療資源,避免不良用藥情況發生,加強中醫藥房藥學管理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中藥房藥學服務質量與醫療工作開展質量具有直接關聯性,因藥房患者人流量較大,工作強度較高,管理涉及環節較多,易導致不良醫患糾紛情況發生,阻礙醫療機構發展,其主觀因素與中藥處方合理性具有直接關聯性,因中藥處方誤差誘發不良醫患糾紛情況頻發,開展有效處方分析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2]。現研究筆者為響應國家醫改政策,推動中醫藥于臨床大力實施,特針對中醫藥處方分析于中藥房管理有效性進行探究,旨在提高中藥處方用藥質量,規避不良用藥情況,特開展如下。
以本院中藥房處方為觀察指標,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中藥飲片處方400份為參照指標,其中門診處方226份,住院部處方174份,涉及男性患者184例,女性患者216例,年齡區間21-70歲,均值(38.92±2.65)歲;以2020年1月至12月中藥飲片處方400份為觀察指標,其中門診處方230份,住院部處方170份,涉及男性患者175例,女性患者225例,年齡區間23-69歲,均值(38.89±2.59)歲;統計分析兩組中藥房處方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后文比對需求。
參照組沿用傳統中藥房藥學服務,依據中藥處方進行藥物配置及用藥指導。觀察組開展處方分析,(1)規定處方書寫,要求中藥處方中規范填寫患者性別、年齡、就診日期、用藥劑量、規格、療程、方法等情況要,要求書寫清晰,字跡清晰規則,格式規范,明確藥品劑量,避免用藥混淆等情況發生,由處方開具后,要求醫師簽署姓名,并加蓋公章,于中藥處方轉送之后,由復核人員或藥師及時進行核查,以確保處方無誤后進行共同簽字,方可進行藥物配置,若核對處方時,發現存在藥物不合理等情況,則視為不合理處罰,聯系涉及醫師開展處方分析,明確處方問題,及時進行糾錯[3];(2)明確處方分析管理模式,通過分析現在中藥房處方管理弊端、現狀等情況,明確管理弊端,通過檢索文獻方式,了解中藥房處方管理有效性。考慮中藥房中藥類別較多,鑒別診斷需求較大,極易出現誤差等情況,確保中藥處方無誤,加強藥師監管方式,針對不合理處方及時進行篩查,明確處方存在問題,待審查無誤后進行藥物配置及發放。采用分級管理開展處方分析,第一級主要由醫師進行處方開具,待門診核對完成后,簽署姓名,將處方發送至調劑師進行再次審查,若審查無誤后,將處方交予副主任藥師進行審查,審查無誤后,再交于第四級管理小組進行審查,主要由藥學專家、醫生專家、護理部門專家共同組成,需確保一、二、三級篩查無誤后,交由第四級專家進行處方合理性分析,避免用藥誤差情況發生。考慮處方有效性與醫師專業素質具有直接關聯性,加強醫師培訓,因中藥飲片較多,臨床鑒別難度較大,對藥師專業素質具有極高要求,醫院需開展有效藥師培訓工作,定期邀請資深專于院內開展課題講座,針對藥師開展飲片知識普及,以加強醫師素質,加強職業道德培養,避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導致中藥飲片濫用情況發生,以提高中藥房藥學服務水平。加強臨床醫師與藥師之間有機聯動,醫師作為處方開具主要人員,要求其開具職稱范圍內處方,避免出現超職稱處方或不合理處方發生,于臨床處方分析中引入藥師監管等方式,針對處方合理性進行客觀評估,待發現處方不合理情況,由臨床醫師與藥師共同分析,針對處方配伍禁忌等相關情況進行溝通,以提高中藥房藥學服務水平[4,5];(3)加強藥師用藥指導:于中藥房藥學服務中引入藥師用藥指導,針對藥物使用情況對患者進行講解,待處方審核無誤后,合理進行藥物配置,針對中藥飲片服用方式、煎煮方式、儲藏方式及用藥禁忌等相關情況對患者進行講解,確保患者可遵醫囑使用藥物,避免因患者因素導致藥物使用不良情況發生,最大程度發揮中藥藥效,提高臨床有效性[6]。
觀察兩組中藥房處方不合理情況,主要指標包括給藥途徑不合理、藥癥不對、格式書寫錯誤、劑量不合理、重復給藥;采用滿意問卷調研表,評估患者藥學服務滿意情況。
參照組處方不合理25份,不合理率6.25%,其中給藥途徑不合理6份,藥癥不對7份,格式書寫錯誤5份,劑量不合理5份,重復給藥2份;觀察組處方不合理4份,不合理率1.0%,其中給藥途徑不合理1份,藥癥不對1份,格式書寫錯誤1份,劑量不合理1份;兩組處方不合理率比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藥學服務滿意評分(76.25±8.49)分,觀察組藥學服務滿意評分(90.17±9.4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我國現代中醫藥推廣,中醫藥于臨床醫療工作占比增多,因中藥飲片于臨床應用不良反應事件頻發,受到臨床學者高度關注。中藥房藥學服務工作開展難度較大,因高素質人才缺口較大,人力資源相對或絕對不足,就診人流量增多,一定程度增加工作負擔[7];加之中藥飲片類別繁瑣,臨床鑒別診斷難度較大,于臨床藥物配置期間極易出現差錯,是導致患者用藥不良反應主要因素,加強中藥房藥學服務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
本研究筆者就多年工作經驗,于中藥房藥學服務中引入中藥處方分析方式,加強藥師角色,通過合理規范處方書寫格式,避免因中藥處方辨識度不佳,導致的用藥誤差情況發生;開展四級藥學處方分析,通過重重把控,由各組專家針對處方合理性進行客觀評估,有效檢出中藥不合理情況,避免不良情況發生;加強高素質人才培養,組織醫師參與專業培訓,提高專業素質及職業道德,有效落實藥學服務,避免中藥處方不合理情況發生;合理掌握用藥禁忌、用藥注意事項及用藥方式,豐富藥學知識,有效解答患者疑惑問題,開展藥學指導[8]。經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處方不合理率6.25%,觀察組處方不合理率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藥學服務滿意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處方分析于中藥房開展可顯著降低處方不合理情況,提高藥學服務質量,整體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