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勝振,高社光,王維
(河北省邯鄲市中醫院高社光工作室,河北 邯鄲)
人體前臂腕關節至肘關節段,內有尺、橈骨,外表肌膚古醫家稱之為“尺膚”,在其上特定位點取穴治療全身對應部位組織、器官疾病的方法,被稱之為“尺膚針療法”,簡稱“尺膚針”。它是通過針刺微小的經絡臟象系統縮形部位,用來治療全身疾病的新療法。主要是在上肢前臂肌膚上劃區、劃線定位取穴,并運用針、艾灸、罐、膏貼及按、拿、刮、擦、電磁等方法,通過針刺尺膚部的微經絡穴位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1]。
尺膚針療法理論啟發來源于尺膚診。“尺膚”即兩手肘關節(尺澤穴)下至寸口處的皮膚。診察尺膚為古代切診的內容之一,包括診察該肌膚的潤澤、粗糙、冷熱等情況,結合全身癥狀、脈象等以測知病情。尺膚診,即診尺膚,見于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尺不熱”、“尺澀”、“尺寒”之論;另外在其他篇章里還有,如《靈樞·論疾診尺》篇,專題討論尺膚診病。《素問·脈要精微論》:“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2]”。即腕關節至肘關節的皮膚由遠端至近端可分為上、中、下三段。由下段季脅、腹部。中段侯肝、膈、胃、脾。上段侯心、肺、胸中。回顧以往多年的臨床經驗,并對其進行研究和總結,我們把尺膚診逐漸發展成為了尺膚針療法。此療法對各種疼痛疾病,胃、腸、哮喘、婦科雜病療效確切。尺膚針療法主要尺膚穴位有尺胃穴[3]、尺心穴、尺脾穴、尺肝穴、尺腎穴、尺肺穴、尺偏頭痛穴、尺腰腿穴。
尺膚針療法可以治療很多種疾病,既包括五臟六腑的病癥,也包括身體各部位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以及神志病、心腦血管后遺癥等,均可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臨床工作中我們將其廣泛運用于以胃及食管后疼痛、燒心泛酸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腸潰瘍等脾胃系統疾病,尤其對反流性食管炎采用尺膚針療法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
操作方法[4]:尺膚針療法大體可分3個步驟:查區、選點和針刺。查區主要是看病癥所在的區;選點就是按病癥所在的區在尺膚部選取進針點。首先我們選取尺胃穴、尺脾穴、尺肝穴為基礎穴群,然后根據臨床辨證于尺膚上中下三段其他部位尋找穴位敏感反應點即在此穴區尋找有壓痛或條索狀反應點,如無明顯反應點則采取臟腑學說理論選取穴位。操作:待查區選點結束后予選定穴位。(1)常規消毒、針刺:針刺之前通過按壓的方法精確尋找痛點,對針刺點進行嚴格消毒,左手按壓固定進針處附近皮膚,右手用30號1.5寸毫針在壓痛點部進針,針入后,如針刺感不強烈,則須將適當調整針尖方向(不必拔針),尋找針刺感最強烈的地方,于此處進針,留針30min,慢性病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針刺1次/d,10d為1療程。(2)觀察反應:一般留針5-10min后,患者病變部位會出現發熱、舒服、疼痛減輕之感。這種感覺即表示治療有效。(3)配合按摩:在尺膚部針刺時,還可同時按摩與疾病相關部位或穴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療效。按摩時,用拇指尖以穴位為圓心做小圓周運動或揉動,按摩要力度適中,太輕則收不到明顯效果,太重則增加患者疼痛,耐受性降低,力度以引起深層組織酸、麻、脹、痛感為宜,每次按摩5-10min,讓疼痛的部位做運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疏通經絡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對于不能耐受針刺者可改點按、艾灸、貼膏等方法,選穴方法同上。
注意事項:(1)取穴要準確,找對敏感點,切不可盲目進針。(2)體位多采用平躺位或坐位,手心向上平放于桌上或床上,使患者感覺舒適,之后患者要保持體位固定不變,防止針體扭曲,引起疼痛。(3)治療急性扭傷類疼痛時,讓患者活動或按摩患處。(4)針刺深度并非完全固定,應結合患者胖瘦程度以及針刺部位的肌肉厚度而有所調整,以確保針刺治療效果。
患者王某某,女性,40歲,于2019年10月就診。既往有反流性食管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病史10余年,間斷發作前胸燒灼、泛酸、進食水后惡心等癥,自服奧美拉唑等可緩解,現前胸燒灼再次發作半月,自服奧美拉唑癥狀無明顯緩解,遂就診于本院門診。現伴見胃脘部嘈雜,時有燒心泛酸,易饑餓,但進食后胃脘部疼痛不適,時有心煩易哭,煩躁汗出,夜寐欠安,小便正常,大便日1-2行,軟便。舌暗,邊尖有瘀點,苔薄白,脈沉弦。因患者拒服中藥,故予改艾司奧美拉唑、多潘立酮口服,配合尺膚針。因綜合辯證屬肝郁脾虛,瘀熱傷中之證,故于尺脾、尺肝、尺胃穴尋找壓痛點針刺,其中尺胃穴、尺肝穴得氣后強刺激,并囑患者做吞咽動作,留針30min后患者訴燒灼心煩明顯減輕,胃脘部輕松很多。囑每日1次就診行尺膚針刺治療,3d后諸證已不明顯,考慮患者病史長達10余年,予針刺10d鞏固治療。
患者張某,女性,51歲,于2019年12月20日就診。主因“燒心、乏力汗出2周”入院。1周前于本院門診查電子胃鏡提示“食管炎、十二指腸球炎”,門診服用康復新液、雷貝拉唑等燒心癥狀稍減輕,但仍乏力、心慌汗出,遂就住本院。入院癥見:燒心、乏力、汗出、煩躁易怒,胃部嘈雜不適,稍進飲食即胃脘部脹滿,口干不欲飲,夜寐多夢易醒,四肢冷涼,小便偏黃,大便日2行,量少,舌邊尖略紅苔白膩脈弦細澀。辯證屬肝郁脾虛夾濕之證,治療上予丹梔逍遙散加旋復花、代赭石、珍珠母、琥珀等以疏肝理脾、解郁安神。同時配合尺膚針療法。取穴尺胃、尺肝、尺脾。因患者不能耐受針刺,予行雷火灸,治療前先于每個穴區進行點按,以醒穴,后行雷火灸,每穴9壯,日1次,5d后諸癥明顯減輕,但仍訴睡眠欠佳,予加灸尺心穴,住院10d諸癥皆消出院,囑注意飲食情志調護,逍遙丸間斷口服善后。
臨床中諸如此類病患很多,采用尺膚針及針藥聯合的方法效如桴鼓,且因尺膚針較常規針法選穴少,便于操作,患者依從性普遍較好。
究其原理可闡釋為以下幾點:第一,中醫理論揭示我們人體的臟腑組織,軀干四肢及皮、毛、肉、筋骨脈各部均有其獨立的結構或功能活動,由經絡溝通,連接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前臂肌膚的營養與功能,既受臟腑的支配與調節而又反映臟腑生理、病理狀況,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正是通過經絡來完成的。 《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即指出手上有五條經脈。《靈樞·經脈》篇則詳細闡述例手上循行著六條經脈,均貫注于尺膚之中。手陽經自繞至尺側,按陽明、少陽、太陽順序,陰經則按太陰、厥陰、少陰順序排列,表明了六條經脈內外之間的表里相配關系,主要聯絡著頭面、五官和上肢、胸腹。此外,尺膚除了自身穿行的經脈外,還與全身經脈相連綴。尺膚部位首先是手太陰肺經所循行處,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通過同名經關系與足太陰脾經關聯,脾胃為后天之本,肺經寸口脈故可以診查全身五臟六腑的氣血變化,故尺膚部位與全身臟腑組織器官密切聯系,針砭灸療之亦可相應治療全身多種疾病。其次,尺膚部位穴位主治病癥反觀:腕部主頭面、發熱、五官疾病,以及精神、神志方面的病患為主;近腕部主胸肋、心肺及、中焦疾患為主;臂中偏肘部主 胸腹、胃膽及手肘肩部疾患;肘部主腹及五官、神志。內側面主胸肋脘腹、內臟病變為主;外側面則主頭肢、發熱等疾患為主,大體上呈現了前臂肌膚對應性部區劃分。以上充分說明尺膚療法這一新的學術分支在理論上與中醫學的淵源關系。這也正是尺膚療法能夠產生和存在的重要依據。
第二,此理論也可從現代醫學全息理論中找到依據。現代全息理論:山東大學生物學教授張穎清[5]首先提出了我國針灸穴位全息的科學依據——“穴位全息率”、“生物全息率”。生物體任何相對獨立的部分,在結構上、功能上都有相對的完整性,與周圍部分有明顯的界限,所以醫學家可以通過某個局部來觀察、診斷、治療全身疾患。肘關節至腕關節的前臂是人體相對獨立的一個部位,因此也存在著生物的全息現象,存在著與臟腑和全身各個組織器官的對應區,這一理論也為尺膚與內臟和軀體的對應關系做了很好的解釋,為尺膚針療法提供了科學依據,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廣泛的研究。
再有賈海忠教授[6]提出的緯刺理論是全息理論更進一層次的闡述和應用。其緯脈理論結合胚胎學在帶脈基礎上產生。他指出每對腦神經和脊神經支配的皮區、肌肉、骨骼各自都是一種緯向的連續性聯系,這就是每一條緯脈。每一個緯脈都有其不同的神經、皮膚、肌肉、骨骼、內臟等,即層次、成分是不同的。每一條緯脈都包含外、中、內三層,與胚胎胚層發育一致。任何一層局部變化都會引起同緯水平各層的反應。任何一層受到刺激,全層都會產生反應。從而解釋了為什么刺激皮膚可以調節胃腸運動及分泌功能以達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綜上所述,尺膚針療法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療效可靠,且因前臂肌肉較平坦,施術操作方便,不受環境限制,安全性高,痛苦小,沒有損傷重要臟器及大血管神經等危險性,便于臨床醫生操作[7,8]。但反流性食管炎屬于易復發性疾病,現缺乏尺膚針療法對其復發率影響的研究,需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