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維霞,劉澤萌,殷麗麗,張凱華△
(1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崔維霞中醫針灸診所,內蒙古 鄂倫春;2天津市武清區中醫院,天津;3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張凱華中醫診所,內蒙古 鄂倫春)
《金匱要略》所論的婦人三篇:可謂現存最早的專篇論述婦科的著作;其在總結《黃帝內經》理論的前提下,以婦人特殊的生理、病理為基礎,可謂有理有據,有方有論,病脈證治全備;為后世中醫婦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婦科學的臨床實踐[1-3]。而溫經湯則是仲景治療婦人雜病篇而提出的一張經典著名經方,全方溫經養血而不留瘀,活血散寒而不傷證,故為婦科調經之祖方;臨床化裁應用于各科,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現將學習《金匱要略》溫經湯的點滴體會淺析如下。
溫經湯見于《金匱·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曰。“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 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溫經湯方:吳茱萸三兩 當歸二兩 川芎二兩 芍藥二兩 人參二兩 桂枝二兩阿膠二兩 生姜二兩 牡丹皮二兩(去心)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可探及溫經湯的病機為虛、寒、瘀、熱;溫經湯中“溫”之解釋,應取其“溫和”之意,溫中寓養,溫養結合。《素問·離合真邪論》:“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內經》云:“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留,溫則消而去之。”這些理論也是溫經湯命名的根據和由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載溫經湯以及《校注婦人良方》卷一之溫經湯皆是根據《金匱要略》溫經湯加減變化而來。
溫經湯主治證的病機重點在于寒(沖任虛寒)、虛(氣血不足)、瘀(瘀血阻滯),寒凝則血瘀,瘀血則血不歸經及新血不生。因此,溫經湯組方重在“溫”,溫通血脈以散寒凝,兼用“養”,補養氣血以固本,佐以“通”,祛瘀止血并生新,謹守病機,組方用藥合理,溫沖任,養陰血,通經脈,實開后世婦科臨床應用溫補方法治療出血疾病之先河[4-6]。
溫經湯主治雖以沖任虛寒、瘀血阻滯為其主要病機特點,但因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津液失上潤,故可見唇口干燥。又因下血數十日不止,耗損陰血,陰血不足,虛熱內生,則見暮即發熱、手掌煩熱等癥。
氣旺則脾健,生化有權,則陽生陰長,血源得充。《景岳全書》“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肝和脾同居腹中膈下,肝屬木,喜調達惡抑郁,脾屬土,喜燥而惡濕;肝調達則和,脾健運則順;若氣機條暢,脾胃運納自如,則升降得宜,氣血化源充足;女子以肝為先天,機體常處于血不足而氣有余的生理狀態。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肝脾不調則氣血不和,氣血不和則沖任失暢,經水不調。溫經湯益氣健脾以養血,養血理氣以調肝,體現了肝脾同調之法。
本方是張仲景經方中應用為數不多的大方子,共有12味藥,不難發現本方組成寓含桂枝湯、麥門冬湯、當歸芍藥散、芎歸膠艾湯、桂枝茯苓丸、吳茱萸湯、炙甘草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芍藥甘草湯等方根痕跡,所以治療范圍頗廣。清代陳修園說:溫經湯一方,無論陰陽、虛實、閉塞、崩漏、老少善用之,無不應手取效。該方溫而不燥,補而不壅,通而不猛,祛瘀而不傷正。不僅僅適用于婦科以沖任虛寒,瘀血阻滯,以虛寒為本,實熱為標的崩漏、月經過少、閉經、痛經、產后腹痛、不孕等證,還廣泛應用于內科、外科、皮膚科以及男性科等病癥屬瘀血內阻,氣血不足者。大大地增加了溫經湯臨床治療疾病譜的范疇,使古為今用,古方治今病,一方治多病,充分體現中醫治病以辨證論治為基礎,以方-病-人三位一體的經方辨證思維[7,8]。
周某,女,21歲,學生,未婚,2015年5月15日初診,經前及經期小腹冷痛近4年。患者14歲月經初潮,經期29-32d/次,行經5-7d,每于經前與行經時小腹冷痛,喜按喜揉,得熱痛減,經期乳房脹痛,經量少,色黯紅夾血塊,伴腰骶酸痛,手足不溫,舌質淡紅,舌邊瘀點,舌苔薄白,脈沉細。上次月經4月20日來潮,B超檢查:子宮及附件未見異常。西醫診斷:原發性痛經;中醫診斷:痛經(寒濕凝滯型)。治以溫經散寒,行氣活血。予溫經湯加減治療。處方:吳茱萸6g,桂枝10g,當歸10g,生白芍12g,川芎6g,麥冬20g,牡丹皮10g,阿膠6g(烊化),姜半夏10g,生姜10g,黨參12g,甘草6g,醋制香附10g,烏藥10g;七劑,日1劑分兩次溫服;結果:5月21日月經來潮,經前及行經時腹痛大減,乳房脹痛已基本消失,經量可,經血順暢;以后每于月經前服上方7劑,前后共服3個月經周期后月經正常,隨訪兩年經前及行經時小腹疼痛未見發作。
孫某,女,28歲,公務員,患者因顏面部粉刺、丘疹、膿皰兩年余,伴有月經不調,痛經等,在外院及附近醫院以及中醫專科門診治療1年余,效果不明顯,于2018年7月20日來診,刻下癥:顏面色暗欠光滑,面部少見粉刺,額頭、兩側面頰部多見暗色丘疹,少量丘疹頂部有小膿包;伴有月經不調,每經期十多天不等,量少,經血色暗有血塊,少腹冷痛,敷熱水袋可緩解疼痛,伴見四肢不溫,寐差。舌質暗,舌邊有瘀點,脈沉細。西醫診斷:痤瘡;中醫診斷;粉刺(沖任虛寒,瘀血阻滯型)。給予溫經湯加減治療,藥用:吳茱萸10g,當歸10g,牡丹皮10g,白芍12g,姜半夏10g,川芎10g,麥門冬20g,黨參12g,桂枝10g,阿膠6g(烊化),夏枯草12g,皂角刺15g,生甘草6g,生姜3片,大棗5枚,7劑,日1劑分兩次飯后溫服,前后共服30余劑,痤瘡已基本消退惟有痘痕,行經小腹冷痛亦改善;后隨訪2年,月經正常,只是前后稍錯幾天,量可,無行經腹痛,痤瘡也一并全無。
以上案例均以《金匱要略》溫經湯加減而取效,溫經湯還可廣泛應用于內、外、婦、皮膚科等疾病,這大大的拓展了溫經湯在臨床中的應用。溫經湯中藥物組合極為巧妙,其中,君:吳茱萸、桂枝;臣:當歸、川芎、丹皮;佐:阿膠、麥冬、白芍、人參、甘草、半夏、生姜;使:甘草。方中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阿膠、川芎、當歸、芍藥、牡丹皮養血和血行瘀;人參、甘草益氣補虛;半夏、生姜降逆和中,麥門冬養陰以制半夏辛燥而清虛熱。諸藥合用從而達到溫經養血而不留瘀,活血散寒而不傷證的功效特點。
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溫經湯可作用于下丘腦,促進促性腺素釋放激素的分泌,具有調節性激素、改善子宮及周圍組織的生理效應,促進新陳代謝等藥理作用。另有實驗也證實:本方還具有補益強壯作用、鎮痛等作用。所以說,溫經湯的作用是多靶點的,只要是病機符合,可適用于中醫多科領域,再現溫經湯的千古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