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嬌
(昭平縣疾病預防控中心公衛科,廣西 昭平)
劇毒植物斷腸草又名鉤吻(glsemium elegans benth) ,為馬錢科(Loganiaceae) 胡蔓藤屬常綠一年生木質藤本植物,主要活性成分為吲哚類生物堿(簡稱“鉤吻堿”)。廣西是鉤吻主要分布地區之一,而鉤吻的外形與該地區盛產的金銀花相似,因此,常有誤食導致中毒或死亡事件發生[1-5]。本文對2016年廣西昭平縣某村發生的1起誤食野蜂蜜急性中毒事件進行調查分析。
事件調查處理的流行病學資料、患者就診治療資料、現場衛生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結果等資料進行分析。
采集中毒患者的洗胃液、嘔吐物和血液以及吃剩的蜂巢殘渣、居住地未食用的蜂巢、采摘地的蜂巢等樣本外送相關具備檢測資質的食品藥品檢測中心,采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檢測鉤吻堿。
數據采用Excel 2007 軟件進行處理。
昭平縣森林覆蓋率達80.7%、綠化率98.18%,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多,有野生植物1700多種。其自然生態環境適宜油茶種植并且歷史悠久,據當地林業部門統計,目前該縣油茶面積有18萬畝,茶油年產量超過1500噸,油茶產業總產值超過2億元。因此,農村大多數農戶都有種植油茶樹習慣,隨著經濟效益的提升,農戶不斷擴大種植面積,由于自身勞動力不足而需要外請務工人員的情況非常普遍。由于野生植物種類多,花開季節,蜜蜂常在野外采蜜筑巢,因此野蜂蜜在野外較常見。
2016年12月16日18時左右,鄰縣到本地從事油茶樹施肥的民工趙某金(男,43歲)、龐某芳(女,49歲)、龐某勝(女,45歲)、馮某仁(男,42歲)、龐某蓮(女,54歲)、龐某貴(男,31歲)、馮某朝(男,42歲)、馮某珍(女,42歲)共8人共同食用了野蜂蜜,2016年12月16日18時40分左右,龐某芳開始出現頭暈、視物模糊、重影、步態不穩、乏力、惡心、嘔吐等癥狀,無發熱、腹瀉、腹痛,呼之不應。隨后,其余病例開始出現不同程度頭暈。民工們自認為是食物中毒,于是自行撥打120急救電話。由于事發地距離縣人民醫院有一定路程,更由于患者龐某芳癥狀比較嚴重,致使運送患者去縣人民醫院治療過程中,在120急救車到達縣城附近時已無呼吸,經搶救無效死亡。當天20時左右5名中毒較重患者被120接到縣人民醫院急診科進行催吐、洗胃及相關對癥治療,并被收治入院,其余2人自覺癥狀較輕,拒絕接受治療。5名中毒較重患者經入院治療后病情好轉,于2016年12月19日出院。
8例病例均為鄰縣來某村務工從事從事油茶樹施肥的民工,均為成年人,男女各4人,年齡在31-54歲,來自不同家庭,互為鄰居,關系和睦,平時健康狀況良,無其他不良嗜好。2016年12月16日18時左右,鄰縣到本地從事油茶樹施肥的民工趙某金(男,43歲)、龐某芳(女,49歲)、龐某勝(女,45歲)、馮某仁(男,42歲)、龐某蓮(女,54歲)在某鎮某村務工時發現野蜂窩,采摘重量大約2.5斤野生蜂巢,5人當場食用部分野蜂蜜,并把剩余的野蜂蜜帶回了居住地,然后其余3人食用了不等量野蜂蜜,食用量最少的大約食指般大小,據反映蜂蜜味道并無異常,這8例患者到發病時均未食用其他食物。其中:食用最多野蜂蜜的是龐某芳,食用量大約200g,食用最少的大約為食指般大。進食后10min龐某芳開始發病,隨后其余7人也陸續開始出現身體不適。發病時間為進食后10-30 min。
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主要表現為頭暈、視物模糊、重影、乏力、惡心、嘔吐、步態不穩等癥狀,其中死者龐某芳癥狀比較嚴重,出現神志不清、呼吸衰竭,在120救護車轉運過程,面色蒼白、口唇及四肢紫紺,呼之不應,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遲鈍等危重癥狀,在120救護車上經搶救無效宣布死亡。
2016年12月17日08時30分,調查組在事發地調查,發現距離野蜂窩大約直徑100 m的現場有少量生長的斷腸草生長,1 km范圍內有大量斷腸草生長。據當地人反映,現季節事發地點周圍開花的植物有鴨腳木、斷腸草、茶樹、油茶樹,開花較茂盛的是斷腸草和鴨腳木。經詢問當地養蜂人,蜜蜂采集花粉花蜜的半徑通常在蜂巢的2-3 km范圍內,如果蜂場附近缺乏蜜源和花粉源,蜜蜂能飛到6-7 km以外采集。
采集4例病人全血4份、3例病人洗胃液3份、死者龐某芳嘔吐物,以及現場吃剩的蜂巢殘渣、居住地未食用的蜂巢、采摘地的蜂巢各1份,外送至具備相應檢測資質的食品藥品檢測中心實驗室進行有毒物檢測,檢測鉤吻堿,結果顯示:4份全血有1份檢出(龐某蓮 0.0140μg/g)、3份洗胃液均檢出(龐某蓮0.0045μg/g、馮某朝0.0043μg/g、馮某仁0.1400μg/g),其余樣本均檢出不同含量的鉤吻堿有毒毒素,分別為死者龐某芳嘔吐物(0.2400μg/g)、吃剩的蜂巢殘渣(1.2700μg/g)、居住地未食用的蜂巢(0.0430μg/g)和采摘地的蜂巢(3.3100μg/g)。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患者臨床癥狀、環境衛生學調查以及實驗室相關毒物的檢測結果,判定該起事件為一起因誤食受斷腸草花粉污染的野蜂蜜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判斷依據如下:(1)患者有共同的進食史,進食了被斷腸草花粉污染的蜂蜜后發病,食用的量越多,發病越早,病情越嚴重,其余未食用村民無類似癥狀;(2)本中毒事件中毒潛伏期短(約食用野蜂蜜后10-30min),符合食物中毒暴發特點;(3)中毒患者為發病急,發病時間集中,患病與年齡、性別、進食時間無關,只與進食蜂花粉量相關,進食量少的2人病情較輕,進食量多的6人病情嚴重或死亡存在明顯劑量-反應關系;(4)患者臨床癥狀相似,符合鉤吻堿中毒基本臨床特征;(5)相關洗胃液、嘔吐物、吃剩的蜂巢殘渣、居住地未食用的蜂巢、采摘地的蜂巢等樣本均檢出鉤吻堿有毒毒素,實驗室的檢測結果支持該急性中毒事件的原因為誤食受斷腸草花粉污染的野蜂蜜引起的中毒事件;(6)對事發地周圍環境調查結合季節分析,當時是斷腸草開花季節,蜜蜂有可能采集了斷腸草花粉(蜜),患者直接食用了含有鉤吻堿毒素的蜂蜜導致本次中毒事件發生[6]。
我國有毒花粉植物種類較多,分布廣泛,當地為斷腸草分布地區,則蜜蜂采蜜過程中有很大可能采集到含鉤吻堿的斷腸草花粉。外來務工人員對當地生長的各類植物種類不了解,容易誤食相關有毒植物引發急性中毒事件[7,8],建議在各種有毒植物花盛開的季節,在當地政府的組織領導下,聯合各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協調,通過廣播、折頁、手機短信、知識講座等宣傳方式加強各類外來務工人員或者本地養殖蜜蜂的群眾宣傳教育工作力度,教育外來務工人員不要亂采割野蜂蜜食用,避免發生野蜂蜜中毒事。同時,教育家養蜜蜂的群眾也應避免在有斷腸草生長區域放置蜂箱,以防范類似的中毒事件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