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寧,夏詠梅,劉玉梅,劉淑銀
(江蘇海洋大學圖書館,江蘇 連云港 222005)
當前,圖書館界開展的閱讀推廣主要是動態閱讀推廣,相對于以舉辦活動為主的動態閱讀推廣,靜態閱讀推廣更關注閱讀資源建設與推介,這恰恰是圖書館界閱讀推廣實踐所缺乏的。長期以來,圖書館界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如對讀書會、全民閱讀等顯性化的閱讀推廣形式及其效果更受關注,而對其背后的閱讀資源制作與建設則關注較少。在新媒體時代,技術為開展閱讀推廣提供了眾多新的途徑,海量信息資源與數字化的書籍,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資源,如何將讀者所需要的閱讀資源從海量的閱讀資源中篩選出來,并以恰當的方式推介給讀者,不是僅靠舉辦幾場聲勢浩大的活動,或者定期在微信或微博上推送一些書單或閱讀榜單就能實現。在這樣的背景下,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建設與推送研究就顯得意義非凡。本文以高校圖書館靜態閱讀推廣為研究對象,對資源建設遇到的困境、解決方法及推送策略進行研究,以拓寬思路,進一步豐富閱讀推廣理論。
近年來,圖書館界利用新媒體開展閱讀推廣的現象日益普遍,也進行了大量研究,如圖書館利用新媒體開展閱讀推廣的現狀及其存在問題的調研、微信閱讀推廣策略、案例分析與實踐經驗總結等。蔡麗萍[1]、宋振世[2]、周萌和周秀會[3]等學者針對圖書館新媒體平臺信息的推送情況,分析了圖書館微信閱讀推廣的現狀;鄒艷[4]以特定的圖書館為案例,分析其新媒體閱讀推廣的實踐經驗;侯君潔[5]針對圖書館在新媒體平臺開展閱讀推廣存在的問題,為圖書館提出了推進微信閱讀推廣工作的策略。雖然許多學者針對新媒體閱讀推廣,尤其是微信閱讀推廣進行了大量研究,但這些研究對新媒體閱讀推廣的內容資源及其細分研究較少。推動新媒體靜態閱讀推廣資源的建設及其利用對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創新及其成效的提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是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依托的圖書館靜態閱讀推廣資源建設需求及其策略還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
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可分為兩個部分,即以舉辦動態活動為主的閱讀推廣和以發布靜態閱讀資源與服務內容的閱讀推廣。當前,業界和學術界對圖書館的靜態閱讀推廣與動態閱讀推廣并沒有清晰的認識,常常將二者混淆看待,如萬慕晨和歐亮2015年在對微信閱讀推廣信息進行界定時,將發布于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之上除通知公告及讀者查詢服務等之外的信息都歸于閱讀推廣的范疇[6]。部分學者對微信閱讀推廣項目或內容進行了劃分,如萬慕晨和歐亮將閱讀推廣項目分為10個類別,蔡麗萍等人將省級公共館的微信閱讀推廣內容分為8個類別。學術界未對閱讀推廣內容進行明確、清晰的界定,主要原因還在于動態與靜態無論哪種閱讀推廣內容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閱讀推廣的目的。不過,這種認識的模糊性也導致了學術界對圖書館的微信閱讀推廣持比較樂觀的態度或得出很讓人“欣慰”的結果,如萬慕晨和歐亮的調查顯示圖書館微信閱讀推廣相關內容的比重超過了75%,而蔡麗萍等人的調查結果顯示該比重高達87%,王寶英等人指出這類研究夸大了圖書館微信閱讀推廣的功效,認為微信閱讀推廣只能算作是靜態閱讀推廣的范疇[7]。
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可以發現動態閱讀推廣與靜態閱讀推廣兩個概念之間的差異,動態閱讀推廣概念涵蓋了主題征文、經典誦讀、各類競賽、讀后感的征集、圖書漂流、圖書展示、講座沙龍、讀書會、真人圖書館以及閱讀指導與培養教育活動等,而靜態閱讀推廣則主要指可被讀者閱讀或被圖書館推廣的各類內容資源,包括閱讀書目及其書評的推薦、借閱排行榜和熱門圖書榜單以及圖書館動態閱讀推廣活動積累下來的相關成果,如宣傳冊、活動方案、通知公告文本以及音頻、視頻等其他多媒體資料等。
新媒體泛指利用數字技術借助各種數字化終端為用戶提供內容服務的媒體形態。除常見的微信、QQ、微博等平臺外,新媒體還包括抖音、有聲閱讀平臺等。在不同平臺上,高校館所提供的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在類型、建設方式上有一定差異。
高校圖書館普遍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大部分高校館利用該平臺提供閱讀推廣的內容資源與服務。根據王寶英等對105所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推送的靜態閱讀資源的調查結果,高校館靜態閱讀推廣資源主要有各類圖書推薦、閱讀推介、讀書心得、書單與書評、圖書排行榜、閱讀推廣活動成果展示以及美文與心靈雞湯等。若對微信平臺上各高校館建設靜態閱讀推廣資源的模式進行梳理,可以發現,國內高校的圖書館在建設閱讀推廣內容資源時主要還是以購買和鏈接商用閱讀資源平臺為主,而真正有實力自建閱讀推廣內容資源的高校館很少。當前,比較受歡迎的閱讀資源數據庫平臺有“超星微平臺”和“書香中國平臺”,而其他的“暢想之星”和“龍源期刊”等平臺也有少數圖書館采用。這些商用閱讀資源平臺擁有豐富的電子化微閱讀內容,再加之高校館自創的圖書推薦、書評、讀書心得及美文等衍生閱讀內容資源,高校館微信公眾平臺上的靜態閱讀資源總體是比較豐富的。與對微信平臺的利用不同,高校館在利用微博平臺進行靜態閱讀推廣資源建設時,更多地選擇了簡潔、傳統和互動性強的閱讀資源(如熱門書單)[8]。
除文字型的電子書、書單、書評及美文等常規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外,高校館也提供有聲書、視頻課程等其他形式的內容資源。2018年,浙江大學圖書館與美國OverDrive公司進行合作建設了英文有聲書平臺,便于讀者聆聽有聲書[9]。這種探索不僅改善了圖書館的館藏結構,也滿足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利用手機聽書的習慣。此外,還有部分高校館探索以視頻課程的形式建設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早在2015年,國家圖書館就利用該館的“國圖公開課”平臺將館藏數字資源融入數字閱讀推廣的相關視頻課程之中[10]。近幾年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與盛行,部分高校館也開始探索建設閱讀推廣的視頻內容資源。例如,山東藝術學院圖書館開通了抖音短視頻賬號,試圖將四大名著進行碎片化處理,轉變為視頻、文字等內容供大學生觀看[11]。
總體來看,高校館建設的新媒體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在種類、建設方式上是比較單一的,種類仍然以電子書及其衍生閱讀資源為主,且主要為圖文格式,以適應多數人的傳統閱讀習慣,建設方式也主要以購買和鏈接為主,自建較少。然而,隨著有聲閱讀方式越來越受到追捧,高校館建設有聲、視頻等閱讀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強烈,由于這些資源還相對較少,故需要高校館轉變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建設模式,積極探索自建或用戶原創等建設模式。
3.2.1 資源的篩選與授權
高校圖書館通常擁有規模龐大的館藏資源,這為高校館新媒體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但如何從大量館藏資源中篩選出讀者感興趣的閱讀資源,實現資源與讀者需求的匹配,是高校館面臨的難題。高校館閱讀推廣所面對的讀者群體主要是在校師生,但高校師生在專業領域、個人興趣、年齡分布及知識水平上的差異性導致其閱讀需求也存在差異。高校館需從大量的館藏資源中精準篩選適應不同讀者群體的閱讀資源,再以恰當的形式推送和展現給讀者,才能使所建設的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價值得到體現。
高校館推送給新媒體平臺用戶的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存在著侵犯版權的風險。雖然許多高校館從數據庫商購買了閱讀資源平臺,但這些資源仍然可能存在著數據庫商未經得作者同意擅自數字化并出售的情況,使高校館向讀者提供閱讀資源暗含了侵權風險。此外,許多館利用本館豐富的館藏資源進行二次加工,形成了有聲讀物、電子書或視頻等閱讀內容,再將其轉播到新媒體平臺,該過程涉及了著作權人與二次創作者之間的權利關系,因而高校館在自建新媒體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時應確保資源的合法性,盡可能與正規出版機構合作,避免版權糾紛。
3.2.2 人員、技術與經費的保障
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在制作、傳播與維護的過程中都需要專業人員的參與。有聲讀物、閱讀推廣視頻資源都需要根據讀者的興趣、需求與習慣來制作,并非只是單純地將館藏書刊文字通過朗讀、拍照等方式粗暴地轉化為聲音與視頻等資源。聲音、視頻等資源的制作涉及了設計規劃、錄音拍攝、特效制作以及后期剪輯與合成等諸多環節,這都對人員、設備的專業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便是將從數據庫商直接購買的閱讀資源轉化為本館的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也需要館員對這些資源的類型、內容價值、資源平臺功能及新媒體平臺接口等有一定了解,館員才能夠制作資源目錄、讀書心得及資源鏈接等衍生內容資源,使這些資源為讀者所用。
新媒體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建設需要充足的經費作為保障。無論是商業閱讀資源的購買與改造,還是自建資源的制作,都需要有資金支持。近年來,各大數據庫的價格逐年上升,高校館要從有限的經費中擠出一部分經費用于購買專業的電子書平臺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許多高校館在購買電子書平臺時不得不縮減電子書數量,但其結果是讀者可閱讀的電子書數量與種類又相對減少。選擇自建資源的圖書館也需要支出一大筆經費,面臨較高的制作成本。高校館不僅要購買版權,也要支付專業設備購置、購買技術服務等費用,還要支付相關專業人員的費用。在這種背景下,爭取政府與高校的資金支持、與企業開展資源建設合作,成了高校館在建設新媒體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中解決自身經費短缺問題的必由之路。
3.3.1 破解資源難題
(1)分析閱讀需求,建設豐富多樣的資源。高校館應對本校讀者的閱讀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利用本館各平臺(OPAC、學術資源數據庫及出入館登記系統等)大數據,分析讀者的用戶畫像(如性別結構、專業結構、年齡結構等)、閱讀行為習慣等,以此把握讀者的閱讀需求。在此基礎上,高校館可根據讀者的閱讀需求有針對性地建設相應的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確保在采購和自建資源的過程中避免重復建設,體現出本校、本館的特色,增加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的多樣性。
(2)資源共建共享,加強各館協作交流。當前,高校館可購買的閱讀資源平臺選項較少,且由于商業的閱讀資源平臺質量、種類及功能參差不齊,難以全面、精準地滿足各大高校館讀者的閱讀需求,因此自建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是各館均應努力的方向。高校館除了將自建的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投放到本館的新媒體平臺外,也應通過圖書館聯盟或館際合作等途徑,方便他館的讀者利用與閱讀。與此同時,高校館還可與其他擁有資源的機構(如檔案館、博物館等)開展跨界合作,將其資源制作成可閱讀的資源,以充實本館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這種多館協作、跨界合作的方式,可以避免各館內容資源建設重復現象,緩解高校館進行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建設的資金壓力,豐富內容資源的數量和種類。
3.3.2 破解保障難題
(1)建設專職推廣隊伍,尋求廣泛的技術合作。高校館應當建設專職從事新媒體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建設、活動策劃的隊伍,設立新媒體閱讀推廣專職館員,招募具備新媒體素養和掌握最新技術的人員擔任該職。同時,還可與出版社、數據庫資源商及軟件開發商進行合作,利用這些合作機構的數字技術、軟件開發能力,加速館藏資源的數字化,并持續改進本館數字資源的閱讀體驗,為新媒體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建設和推送工作的開展尋求技術支持。
(2)加大資金投入,合理利用建設經費。在紙質館藏資源利用率不斷下降的今天,高校館通過新媒體開展數字閱讀,進而提升館藏資源利用率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高校館應借此契機適當調整館藏結構,增加電子書、有聲讀物和其他視頻閱讀資源以及相關平臺與設備的投入,減少CD、光盤等實物類載體的館藏資源采購,為讀者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數字閱讀創造條件。
新媒體在資源展示、服務提供與活動開展等方面為高校館靜態閱讀推廣提供了基礎平臺支持,因而依托新媒體進行平臺化的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推送,是高校館利用新媒體平臺的首要任務。平臺化推送需要針對靜態閱讀資源開展以下幾項工作:
4.1.1 資源的平臺整合與互通
當前,高校館擁有的閱讀資源分布于各個平臺之上,包括自建資源平臺、電子書平臺及期刊數據庫平臺等,如何將這些不同平臺內的資源進行整合,使之在格式、訪問方式與閱讀體驗上進行統一,是高校館開展平臺化推送首先應當解決的問題。對于擁有本地元數據的資源,高校館可開發統一的閱讀資源平臺,為用戶提供檢索、在線借閱等功能;對于分布在不同平臺上的資源,高校館可設計和建立一站式檢索平臺,使用戶在新媒體平臺上可跨平臺檢索閱讀資源,并為用戶提供訪問鏈接,使之無須多次輸入各平臺賬號、密碼就可訪問和閱讀多樣的內容資源。
4.1.2 資源的碎片化提取與加工
閱讀的碎片化是新媒體平臺最主要的特點之一。高校館為當代大學生提供豐富的文本資源并非難事,但若將未經加工、晦澀深奧的閱讀內容推送給他們,不考慮其碎片化閱讀的需求,不僅會打擊大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還會使之逐漸失去通過圖書館新媒體平臺進行閱讀的興趣。以經典閱讀為例,高校館應盡可能將經典著作中精彩的片段、句子和詩句提取出來,根據新媒體平臺內容資源的特點與用戶閱讀習慣,對其進行碎片化加工與解讀并發布到平臺上,使大學生獲得情感共鳴,吸引其進一步閱讀經典原著。
4.1.3 資源的平臺個性化推薦
新媒體平臺的交互性,使得高校館在開展靜態閱讀推廣過程中為讀者提供符合其個性需求的內容資源提供了可能。高校館不僅可根據本校讀者的年級、年齡、愛好和其他群體類別等顯性化的需求與特點對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進行甄選、推送,還可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交互功能,不斷記錄和挖掘每位讀者的隱性閱讀習慣、愛好,建立針對讀者個體的即時需求模型,充分考慮每位讀者的差異化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的閱讀內容資源,開展依托平臺的精準化資源推廣服務[11]。
在數字時代,各種內容資源充斥讀者視野,高校館的讀者同樣也面臨著資源選擇難、獲取難、閱讀不便以及淺閱讀等問題。因此,為本校讀者提供閱讀指導成了高校館開展閱讀推廣的重要工作,而在該項工作中所累積的資源也為靜態閱讀推廣提供了內容來源。具體來看,高校館可從以下兩個方面為讀者提供指導性的閱讀內容推送服務:
4.2.1 推送靜態的閱讀指導資源
書目、書評和各類榜單是高校館新媒體閱讀推廣最常見的資源。大部分高校館都會以消息的形式,將書目清單、書籍簡介與精選書評等內容在新媒體平臺持續推送給讀者。高校館提供的閱讀指導資源應體現專業性、互動性和系統性。首先,高校館應準確調查和掌握本館的閱讀資源,運用最新技術分析讀者的閱讀需求,對讀者群體進行細分,為讀者提供精準、科學的閱讀指導服務;其次,高校館應通過舉辦一定的互動活動、設置相應的機制,如征集書評、讀者閱讀評比或閱讀獎勵等,使圖書館與讀者之間能夠就閱讀指導開展互動,增加讀者有意識地利用閱讀指導資源;最后,高校館還應對閱讀指導進行系統規劃,通過制定全面的閱讀攻略和相應的閱讀書籍資源,幫助讀者養成持續的閱讀習慣。
4.2.2 引導讀者逐漸轉向深度閱讀
淺閱讀是新媒體時代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高校館既要將本館的閱讀資源碎片化,便于讀者獲取與閱讀,滿足讀者利用新媒體進行閱讀的習慣,也要通過淺閱讀資源的吸引,使讀者逐漸過渡到深度閱讀。在讀者閱讀需求日益“短、平、快”的今天[12],他們直接閱讀一本書的興趣不會很高,但若將書中的精彩片段推送給讀者,讀者翻看原著的興趣會大大提升。高校館在該過程中需做好兩點:一是對閱讀資源進行深度分析與把握,使之碎片化為若干引人入勝的微文本,通過標題、文風和傳播方式的包裝以及文本意義的再生,并結合H5、短視頻或VR技術,構建沉浸式的虛擬閱讀場景,讓讀者對碎片化內容產生閱讀興趣;二是提供多版本、多格式的原著作品以及主題相近和風格類似的其他作品,為有進一步閱讀興趣的讀者提供便利的閱讀資源獲取途徑和閱讀設施,使之能夠在碎片化閱讀后,及時、方便地閱讀原著以及相關拓展資源,幫助讀者轉向深度閱讀。
靜態閱讀推廣資源的推送,除了可通過平臺系統推介功能、閱讀指導措施實現以外,資源推介活動的舉辦與開展也是重要的實現途徑之一。靜態閱讀推廣資源與動態活動之間并不沖突,二者存在互補性。動態的閱讀推廣活動遺留的閱讀推廣活動相關文本(如活動方案通知、報道等)與內容資源(如書目清單、閱讀流程和電子書等)是靜態閱讀推廣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館其他的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又依賴動態的閱讀推廣活動進一步推送給更多讀者,以提高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的利用率。目前,大部分圖書館所開展的閱讀推廣活動主要以評介式推廣活動(圖書資源推介、書評與征文、讀者之星等活動)、信息素養講座、名家講壇、相關資源的展覽與展演及影視賞析等活動為主,這些活動舉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讀者可以了解圖書館相關資源的基本情況、獲取途徑與使用方法,便于他們更好地開展自主閱讀活動。除此之外,高校館還可通過開展以下活動推送這些資源:
4.3.1 參與式推送活動
這類活動主要依托讀書節、讀書月等閱讀類的重大節慶活動,通過讀書、攝影和競賽等活動形式,以及讀者意見征求或館長接待日等互動形式,使讀者積極參與到閱讀推廣過程之中,以此推介圖書館的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在新媒體平臺,高校館還可通過社群推廣的方式開展活動,推送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例如,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開展的“麗娃共讀*拼醉時分”活動[13],通過圖書館官微以投票方式選出最受歡迎的圖書,再讓讀者報名參加30天內共讀該書的活動,并讓讀者在微信群針對該書展開交流和討論,從而達到了社群閱讀推廣的目的。
4.3.2 沉浸式閱讀活動
新媒體平臺綜合了各種最新的信息技術,可為沉浸式閱讀環境的構建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以此提升閱讀推廣效果。沉浸式閱讀是推動讀者由淺閱讀走向深度閱讀的重要途徑。這種閱讀方式可以通過實現閱讀的場景化,為讀者帶來視頻上的享受,使之清晰、明確和不受干擾地了解閱讀推廣內容文本的意義,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持續、系統的體驗。沉浸式閱讀已經在國家圖書館“VR誦經典”活動中得到了實現,高校圖書館可借助這些最新的技術,通過制作閱讀推廣的VR影像、H5等內容,讓讀者實現跨場景閱讀的對接與轉換,讓讀者的閱讀隨時發生,真正融入其生活之中。
新媒體平臺的閱讀碎片化為高校館開展閱讀推廣帶來了挑戰,但其全新的消息推介功能和豐富的閱讀與視聽體驗又為閱讀推廣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在新媒體平臺開展閱讀推廣,不應只是簡單地推送一些評介式推廣資源或者將采購或自建的閱讀資源平臺鏈接到新媒體賬號之上。高校館應當注重靜態閱讀推廣內容資源建設,將所推送的資源制作成為適應新媒體平臺閱讀特點和滿足讀者當代閱讀需求與習慣的形式,并以個性化、沉浸式等多種推送方式讓讀者接受這些資源,使閱讀推廣效果真正顯現。要實現該過程,既需要高校館加大人員、技術與經費投入力度,根據讀者需求對閱讀資源進行提取與深加工,也需要高校館依托新媒體平臺,利用其提供的功能,為讀者提供專業的閱讀指導和資源以及豐富的閱讀體驗,逐漸引導讀者由淺閱讀轉向深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