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怡,李國興,馬 婷
(天津市地震局 天津300201)
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6年召開的“科技三會”上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闡釋了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的關系以及科學普及的地位。國務院辦公廳 2016年 3月印發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對“十三五”期間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實現跨越提升作出總體部署[1]。新時代切實提升國民科學素質,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深度參與和主動作為。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地震科普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在當今融媒體時代,如何盡可能滿足公眾不斷增長的地震科普需求、提升地震科普服務能力是地震科普信息化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融媒體”不是單一的媒體,而是一種整合媒體的理念,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使單一媒體的競爭力變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利用各種媒體的互補性進行媒體資源如廣播、電視、互聯網的優勢整合。傳播平臺互融互通是融媒體時代的一大特征[2],融媒體的關鍵在于“融”,那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方式也有區別。
2015年春晚的“微信搖一搖”是“微信”融合“電視”的典型案例,這讓即時通訊應用“微信”和擁有30%收視率的春晚進行了一次深度融合。據統計,央視春晚送紅包,“微信搖一搖”總次數 110億次,峰值 8.1億次每分鐘?!拔⑿拧痹诖和淼闹ο聽I銷大獲成功,通過“微信搖一搖”讓很多“高齡”網民接受了微信支付;同時“央視春晚”有了“微信搖一搖”的助力增加了互動性和趣味性,增色不少。
傳統的紙媒——報社,推出了微信公眾號、網站、客戶端,這樣形成了一種傳播矩陣,最大程度實現資源共享、協調合作。中央電視臺在重大時政報道中建立“融媒體編輯部”。津云中央廚房融合天津日報社、今晚報社、天津廣播電視臺、津云新媒體集團和天津支部生活社的優質資源,建成全媒體融合平臺。
帶有網絡機頂盒的電視機,開機可以看到已經錯過的電視節目的回放。這是新舊媒體的深度融合,電視機已不再只依靠有線電視信號播出節目,可以上網、看直播甚至搶紅包等。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發揮著作用,地震科普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那么如何巧妙挖掘各個媒介的優勢,盡可能形成高效的傳播矩陣,達到地震科普的目的,是每一位地震科普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看,科學普及是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即將科學技術知識、精神、思想和方法等通過有效手段傳播給社會公眾,被他們所理解,所接受,所運用,從而進一步推動科學的發展。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科普也可作為一種社會教育,它不同于我們所接受的學校教育,但卻又具有其近乎同等的社會性及持續性[3]。
具體到地震科普,可以理解成把地震基本科學知識以及基本應對方法等經過加工傳播給公眾,將晦澀難懂的術語變得通俗易懂、耐人尋味,使公眾理解、接受,進而使公眾參與到地震科普中來,讓地震科普愛好者、跨界學者、學生、普通公民等扮演地震科普工作的參與者、推動者,最終培養全社會具備科學有序應對地震災害的態度和能力[4]。
我國的地震科普工作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從科普內容上來看早期的地震科普內容相對比較簡單,主要是地震常識類和前兆觀測類。1976年唐山地震后,明顯地增加了避震知識、自救互救知識、抗震知識等內容,到了 1988年瀾滄-耿馬地震后,又明顯增加了地震應急知識的內容。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和安全的需要,到目前為止,地震科普的內容已經十分豐富和全面[5],幾乎涵蓋了震前、震中、震后的各個方面,如地震三要素、地震波、逃生避險、避難場所、災后心理干預等。從形式上看,早期大多是傳統的櫥窗、展板宣傳,更多依賴于報紙雜志等紙媒,隨著傳播理念的變化,各種各樣的演講、專題報告、講座等形式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互聯網的浪潮將地震科普工作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同時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地震系統內各單位都在努力將自身的資源優勢發揮出來,推進網絡化建設,搭建有效的傳播平臺,運用云計算以及大數據等科技手段,為全新的地震科普傳播形式的構建奠定了基礎[5]。各單位在官方網站上增設科普宣傳專欄甚至設立單獨的科普宣傳網站,官方微信、微博也相繼開通,比如,天津市地震局2016年開通了官方微博“天津地震資訊”、官方微信“津震說”,強化了重點時段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的能力;運用爬蟲技術監控地震輿情,更精準地引導公眾輿論;開通了線上 VR地震科普教育基地,讓公眾足不出戶接受地震科普教育等等。
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較2020年3月增長8540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0.4%,較 2020年3月提升 5.9個百分點;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 9.86億,較 2020年 3月增長 8885萬,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 99.7%,較 2020年 3月提升0.4 百分點[6]。
超大規模的網民數量說明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逐漸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ヂ摼W和信息化技術的普及應用,帶來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和傳播表達的多樣性,高效、便捷和趣味化成為科學傳播的關鍵詞。當前,我國以“科普中國”為科普信息化建設的核心,通過互聯網、手機等平臺使科普信息內容資源向外擴散,借助與騰訊、百度等企業合作,形成資源匯聚與資源傳播的良性循環,“科普中國”累計傳播渠道已達211家,科普員累計注冊15.5萬人[7]。
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按照防控要求盡量不外出,那么其獲取防疫信息的來源大部分源于互聯網?!度嗣袢請蟆钒l布的《一個噴嚏可以飛多遠》的科普微動漫引起了受眾廣泛關注,“一定要戴口罩、打噴嚏要用手肘捂住口鼻、勤洗手”等評論轉發占 75%以上,達到了很好的科普傳播效果,并通過大量轉發傳遞出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決心,滿足了受眾的求知需求和群體歸屬感[2]。
科普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術帶動科普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由此可見,地震科普工作在信息化的助益下,才可能實現長效化的目標??破罩R的更新是緩慢的,利用傳統的宣傳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公眾對地震科普的需求,地震科普疊加信息化的手段不是簡單的“互聯網+地震科普”的效果,而是“信息化×地震科普”的效果,如此一來,地震科普可發揮和施展的空間會大為增加。
我們必須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滿足公眾不斷增長的地震科普需求,提升地震科普服務能力。近年來,中國地震局各個直屬單位和省市地震局都在積極探索信息化科普宣傳方式,不同程度上拓寬了地震科普工作的寬度與深度。下面列舉一些典型的地震科普信息化的模式。
①官方微信公眾號。各地區地震部門相繼開通了“官方微信”,其中中國地震局臺網中心、中國國際救援隊、地震三點通、河北省地震局、北京市地震局官方微博粉絲名列前茅[8]。天津市地震局官方微信“津震說”開通以來,利用官微多次舉辦“防震減災知識有獎答題”等線上活動,反響良好?!拔⑿殴娞枴庇衅湟子眯蕴攸c,如用完即走、無需下載等?!拔⑿殴娞枴本唧w來講分為 2種形式,一種是“訂閱號”;一種是“服務號”。
以“地震三點通”和“津震說”為例,二者同屬于“訂閱號”,側重于地震科普知識的傳播,在面對謠言及突發事件時可以及時發聲,避免陷入被動的輿論地位。它是利用新媒體豐富地震科普教育方式,提升地震部門社會形象的一項重要舉措。訂閱號的優勢在于可以每天推送一條新消息,側重于傳播的功能。另一種公眾號是“服務號”,以“陜西地震信息”和“福建地震信息服務”為例,要實現震時向公眾自動推送地震相關信息的功能,這些服務功能需要利用騰訊提供的二次開發接口,通過后臺服務端實現。微信公眾號的應用可以說是實現地震科普信息化的有效手段。
②應用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主要應用在地震科普知識展示方面。比如,北京市地震局研發的數字地震體驗廳就是基于“數字地球”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為主要信息平臺,承載地震元素作為核心展示項目,可讓觀眾真實地“看到、聽到、感受到”地震的發生和地震波的傳播。利用信息技術建設防震減災數字科技館,使科技館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互聯網展現在網民面前,隨時隨地不受限制地參觀和互動[8]。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感、體驗感、交互性等特點讓地震科普變得有趣、新穎且更容易被公眾接受,可以提升公眾對地震科普知識的接受程度。
③手機 APP。手機 APP就是手機應用,是基于Andiord和IOS系統開發的移動應用客戶端?!暗卣鹚賵蟆盇PP可以第一時間把地震信息(地震三要素)推送給公眾,默認的是全國范圍內的所有地震,該APP支持個性化設置,可以設置推送的距離和震級。地震科普方面,“寶寶地震安全”是由北京市地震局和兒童早教益智啟蒙品牌“寶寶巴士”聯合出品的兒童早教地震安全知識啟蒙 APP。該 APP具有很高的下載量和評分,可將學習地震自救技巧、模擬不同情境的地震場景融入到 APP中,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科普性。
④短視頻。近年來,制作精良的地震科普短視頻層出不窮,比如北京市地震局推出的短視頻《了解中國尊的抗震原理》、廣東省地震局創作的《地震局在干什么》系列科普微視頻等。短視頻傳達的內容通俗易懂,但又不乏科學內涵和深度?,F階段依靠抖音開展地震科普宣傳工作的包括河北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等多家地震系統單位。盡管現階段宣傳成效(主要從粉絲數量和點贊數量而言)并不突顯[3],但是這已經說明地震科普工作開始逐漸探索抖音短視頻領域,是深入探索地震科普信息化的良好開端。
近些年來,依托新媒體平臺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地震科普信息化成果已初具影響力,通過上文不難看出,線上地震科普的形式越來越豐富,線下的展現手段也在逐漸增加。融媒體時代,地震科普信息化工作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比如,地震行業相對獨立,各地區地震部門的科普作品大部分由各單位自行主持研發,缺乏地區間的合作和跨領域合作,這也是導致一些優秀地震科普作品傳播力度有限的原因;傳統的科普是單向的,受眾對于信息的篩選、接收和范圍都很被動[9]。隨著自媒體時代的興起,受眾可以根據自身需要索取有用的地震科普知識,并通過自媒體平臺參與科普,彌補傳統科普的單向性、延后性、互動性不足等缺點[9]。有很多具備大量粉絲的科普自媒體號比如“混子曰”“果殼”等應運而生,這些科普自媒體號多專注各科技領域的科普知識,大多講解公眾感興趣的熱點問題。相比這些自媒體賬號,地震部門的線上科普賬號雖然發布的內容較權威,但是對熱點問題的反應速度較慢,同公眾的互動少,有些比較熱衷于會議、活動的更新。
結合融媒體時代的特點,對于地震行業內取得的科普信息化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實踐經驗。地震科普工作者應該正視我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科普知識在飛速傳播的同時,網絡負面輿論與謠言的發酵速度更加迅速。雖然目前地震系統很多單位開通了官方微信,當遇到“地震”等突發事件時,由于“互聯網”傳播信息快捷的特點和個別“自媒體”號利用熱點事件提高關注度的心理,經常會有一些“博眼球”的論調。對于“負面輿論”,我們要做的不是避而不談、置之不理,而是找準突破口和抓住有效時機,利用權威的科普平臺,主動發聲,將輿論環境轉危為安。地震部門應利用本行業權威性優勢,打造權威的“地震科普平臺”,在震時以及特殊宣傳時段,如“5.12”“7.28”等,找準主動科普的時機,及時跟進媒體輿論,圍繞公眾關切的熱點問題快速發聲,掌握話語權。
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地震科普隊伍是融媒體時代地震科普信息化的標配,這就要求科普工作者與時俱進,具備復合型的媒體能力和媒體素養。融媒體時代科普人員的工作不僅僅是創作科普內容,還要了解各種信息化手段,儲備心理學和傳播學的知識等。對于地震行業而言,應大力培養行業內的高素質科普人才,支持科普工作者走出去交流學習,參加學術研討會,了解學術界的前沿技術動態,做到地震科普同科技研發同步進行。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地震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建立地震科普聯盟,充分發揮科技場館、科普企業、民間地震愛好者等在地震科普工作中的作用[10]。
地震科普信息化并非完全摒棄傳統媒體,地震科普信息化固然重要,但我們仍然要重視精品科普內容的打造,如果一味地研發傳播技術而忽視了傳播內容未免有些舍本逐末。任何新的傳播手段都要以傳播內容為根本。利用傳統媒體權威性的優勢,結合新媒體傳播形式上的特點,2種模式合理并行,互相汲取優勢,才能形成前進動力[3]。
首先要細分不同受眾對象對于地震科普的需求。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官方網站值得我們借鑒,它的科普知識有些是按照年齡劃分的,語言上風趣幽默但又具有科學內涵,閱讀起來更容易讓人接受。其次,順應公眾需求,提高地震科普工作的實效性[11],加強對于公眾需求的了解,提升公眾地震科普需求與科普內容創作的契合程度是需要思考的問題。除了進行傳統的問卷調查,還可以從一些負面輿論或者公眾的留言提問中看出一些端倪,往往公眾不理解的就是該關注的地方。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大數據分析技術,充分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也要滿足社會公眾的心理需求和情趣,最終達到提高地震科普精準性的目的。
融媒體時代,地震科普工作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公眾日益增長的地震科普需求,促進了地震科普信息化的發展。地震科普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與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和科學普及的新理念、新要求相比,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包括安全在內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差距[4]。地震科普信息化是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的發展方向,地震科普信息化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對于地震科普工作者而言,要充分利用各種媒介的優勢,總結地震科普信息化取得的成果經驗,不斷審視自身,創新地震科普信息化形式,緊盯信息技術發展方向,穩步推進地震科普信息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