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位奇鎮位奇中心小學 馬曉政
古人云:“成才先立德,百行德為首,立國須先立人,立人必先立德。”農村教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關注的重點,留守兒童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想要實現現代化建設必須解決這一問題,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使其在日后積極投入社會建設,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因此,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關乎著價值的實現以及長遠發展。人們常說,由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便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如果個體只在意識層面有較高的道德覺悟,而沒有付諸實際行動,那么只能說他具有某種道德品質的愿望和動機。學生的行為習慣可以體現出其道德品質,因此加強行為習慣培養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小學生正處于思想價值觀、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思想價值觀屬于意識層面,行為習慣則是道德品質形成的最終體現。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教師管理不足以及生活環境影響,導致其道德認知模糊、情感淡漠,行為則表現出強烈的防護、自我意識,不利于其健康成長。行為習慣培養,通過實踐體驗增強學生的道德認知,升華道德情感,使其自覺規范自身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形成良好品質。
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矛盾是人際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問題。但是,若人人都能夠以高尚的道德規范自己,約束自身行為,那么將有效減少不必要的沖突。通過調查可知,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關系存在較多問題,如孩子從小叛逆、不愿與人交流,導致代理監護人在教育過程中面臨諸多難題。而且,很多留守兒童因與父母聚少離多,而對親情比較冷漠,對于父母的關心會產生反感情緒。此外,由于年齡小、心智不成熟,學生很容易受不良因素影響,從而出現打架、沉迷網絡游戲等不良行為,影響社會和諧。行為習慣培養能夠引導學生與家長和諧相處,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利于家庭和睦。此外,學生歸屬與愛的需求得到滿足,并且能夠獲得家人的鼓勵與肯定,能夠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面對社會不良誘惑時,學生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有效減少未成年違法犯罪的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家庭就是一個小的社會,對于學生而言,家庭生活是其初次接觸社會生活,因此,家庭環境對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常年外出打工,不能陪伴孩子成長,甚至與孩子的溝通都非常少,導致孩子與父母疏離。小學階段的學生關于歸屬與愛的需求十分強烈,父母的陪伴、關心與愛護,能夠增強學生自信,使其以積極健康的態度對待學習與生活。而父母角色缺位,會導致學生在內心深處認為自身與他人不同,容易產生自卑感,而且由于缺乏安全感會導致性格內向、防御心理強,不愿與他人交流,這些心理問題會導致學生行為異常。
應試教育環境下,成績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標準,考試對于眾多農村學子而言是走出去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校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再加上受經濟、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教師隊伍的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很多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在日常教學中以知識灌輸為主,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指導。相關調查表明,農村大部分教師能夠意識到行為習慣培養對學生的重要性,但是真正在教學中付諸行動并堅持跟蹤指導的非常少。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地區師資缺乏,很多教師都是身兼數職,所以精力有限,難以在行為習慣培養上花費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專業素養不足,缺乏專業知識的支撐,沒有行之有效的行為習慣培養方法。
學生自身的約束力、自制力對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具有重要影響。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心智發展不成熟,對于事物的認知以感性為主,很難從理性的角度分析事物。而且兒童具有從眾心理,尤其是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以及教師的關注,其與同輩群體的交往則變得十分頻繁。同時,社會環境是復雜的,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農村地區的經濟、科技得到了顯著提升,手機、電腦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而網絡游戲、小說、動漫等則使學生沉迷于網絡,忽視了自身學習。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外出打工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但是絕不能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因此,家長必須樹立責任意識。在選擇代理監護人時,家長也需要進行慎重的考慮,因為代理監護人與兒童接觸的最多,代理監護人的素養,對兒童行為習慣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考慮到農村地區人們的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尤其是老人,大部分是小學文化水平,所以教師需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父母以及監護人的指導。例如通過家校合作,提升家長的責任意識,指導家長和代理監護人應用科學的方式與兒童進行溝通教育。學校可以開設家長教育課程,采取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線下主要是家長進校園活動,學校除了定期組織家長會之外,還需組織一些特色的親子活動,通過實踐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相處;線上則是利用微信、QQ 等軟件建立家長交流群,不定期分享一些教育經驗,指導家長學習。
教師應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關注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提高對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視程度。新時期背景下,教育注重智育、德育協調發展,農村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從終身發展以及時代需要角度出發,認真對待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培養,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教師需要實施個性化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留守兒童建立成長檔案,詳細記錄學生的成長情況,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時,教師應深入挖掘導致其不良行為出現的根本原因,對其行為進行全面的分析,因材施教,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制度是約束個體行為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對小學生來說。事實上,小學生規則意識很強,導致學生不遵守規則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學生自制力弱,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二是規則制定沒有遵循公平公正、民主的原則。因此,教師在制定規則約束學生行為時,既要注重提升自制力,又要遵循公平公正、民主的原則。在制定規則時,教師要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采納學生的意見,這樣能夠增強學生對制度的認可,自覺遵循制度。當出現違背制度的行為時,能夠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接受教師的教育。
綜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家庭、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當然也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只有合力開展教育,才能使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身心健康成長。目前,關于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還存在較多不足之處,需要廣大教師基于教學實際繼續深入研究,不斷總結教育經驗,完善相關理論,優化教育策略,以科學的方式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