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膠州市第十中學 周芙蓉
道德與法治課程凸顯實踐性,是端正學生個人行為、指導學生發揮正能量的一門實用型學科。過去,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理論灌輸”的方法,根據教材內容,以復述的方式向學生傳授道德與法治知識,這種方法不但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與個人潛質的發揮,而且也使教學過程過于枯燥和乏味,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毫無幫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及時轉變思想觀念,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教材中的內容轉變成為圖片、視頻、聲音等形式的教學課件,這樣既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大有幫助。
比如,在教學《心中有法》的單元知識時,教師可以事先在互聯網平臺查找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以此作為反面教材,制作成視頻教學課件,讓學生在觀看反而案例時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當視頻觀看結束后,教師可以選擇學生代表談一談自己的觀后感。在觀看過程中,學生可以聯想身邊的一些真實案例,并牢牢記住每一個視頻場景,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時時自省,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這種視頻課件引導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完全沉浸在視頻故事當中,而且能夠逐步引導學生成為一個守法的合格公民。
道德與法治作為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養以及法律意識的一門基礎學科,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對學生的個人行為始終起到時時鞭策、時時鼓舞的作用。但是,由于初中學生正處在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的十字路口,學生的自律意識、自我警醒意識相對較差,因此,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對所學的知識開展主題座談活動。在座談過程中,讓每一位學生針對一些社會現象發表個人見解,然后集思廣益,將小組成員的想法與建議匯集到一起,使學生具備透過現象看到問題本質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以“誠實守信”為例,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首先通過口頭講述或者播放視頻影像的方式,選取近年來具有典型代表的誠實守信模范的真實案例,然后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合作小組,各小組圍繞這些真實的案例進行討論,并將自己的想法、看法與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比如,有的學生說:“誠實守信是一種社會美德,人人都應該繼承和發揚,而且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必將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有的學生說:“誠實守信自古至今,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經過5000年的傳承,這一美德所彰顯的社會正能量時時鼓舞著新一代中學生。”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夠將心中的真實想法表露出來,對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將起到正向助推作用。與此同時,學生之間通過分享個人感受,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當中能夠相互監督,相互學習,對端正個人行為與態度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個真實場景,然后賦予學生一些真實的角色,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演繹一個精彩完整的故事。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辨識力與學習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在演繹過程中積累更多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為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的表演當中,扮演一個角色,或者發揮指導作用,正確引導學生如何將故事表演完整,而且具有警示作用。
比如,在教學《做情緒情感的主人》時,教師首先創設一個真實情境。“幾個男同學正在操場上打籃球,其中甲同學在運球過程中,不小心踩到了乙同學的腳,并且撞倒了乙同學,這時,摔倒在地的乙同學突然間漲紅了臉。請同學們結合本單元的知識點,發揮想象力,將后續的故事補充完整,并將故事演繹出來。”此時,扮演甲乙同學的學生代表在短暫的思考過后,隨即進入真實情境當中。甲同學急忙上前,扶起了乙同學,甲同學:“對不起,剛才運球時,我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身體,你沒事吧。”乙同學聽了甲同學話以后,漲紅的臉馬上恢復了本色,在甲同學的攙扶下站了起來,拍了拍甲同學的肩膀說:“沒事,打球磕磕碰碰是常用的事,我們繼續打球吧。”兩個人化干戈為玉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和平的方式處理了該問題。
當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繼續選擇學生代表,換一個表演版本,以乙同學無法控制個人情緒為契合點進行表演。學生從表演當中可以看到,甲乙兩名同學在無法控制個人情緒的情況下,將會發生肢體沖突,進而升級為打架斗毆事件。由此可見,克制情緒是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一條有效路徑。這種方法既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精髓,而且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養成一個善于觀察生活,善于留意生活的良好學習習慣,將每天的個人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并隨時對記錄內容進行溫習與回顧,查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或者不足,及時予以糾正。這樣,既能夠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個人價值觀,同時也為指導和規范個人行為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素材。
比如,近幾年關于公交車上是否給老年人讓座的新聞,一度成為整個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網絡媒體與電視媒體也爭相報道此類事件。一些老年人由于他人不讓座便與之發生爭吵,甚至出現肢體沖突或者言語攻擊。針對這種現象,學生可以在平時乘坐公交車時,認真觀察發生在身邊的真實事件,在記錄該事件的同時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有的學生說:“讓座或者不讓座完全是個人主觀行為,讓座是道德高尚,不讓座則是情理之中,并不存在必須讓座的說法。”而有的學生則說:“老年人不應該用這種道德綁架的方式,強行施加給其他人輿論壓力,這樣,容易給不讓座的人造成不良的負面影響。”還有的學生說:“老年人年歲大,在乘坐公交車時,如果看見有老年人乘車,應該及時起身讓座。”通過生活積累與個人評述的方法,學生能夠正確判斷是非曲直,對個人的終身發展也必將起到正向促進作用。
綜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借助于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構建一個凈化心靈、端正品行、正能量充盈的高效課堂。另外,教師應當緊緊圍繞學生的主觀需求,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引述一些典型的真實案例,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熏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產生濃厚學習興趣的同時,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