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實驗小學 賀 燦
學具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工具,學具的使用對于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具的形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多樣化的,如可以是實物形式的,也可以是掛圖、圖表、模型等其他形式的。使用學具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同時學具也能夠改變單調沉悶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相應知識的學習、探索。那么在實際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怎樣去開發學具,并將學具有效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呢?本文就以上問題展開了分析探討。
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不借助學具的情況下,教師靠單純的語言講解難以讓學生對相應的數學知識有深刻、準確的認知,不但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因此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均不高。為了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行學具的開發,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形象,內容更為新鮮有趣。例如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開發一些簡單的學具,如易拉罐(圓柱體)、魔方(正方體)、乒乓球(球)、文具盒(長方體),通過這些學生熟悉的物品,可以讓他們很快地認識各種圖形。
小學生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且思維高速發展的階段,這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機。但是在數學教學中,其抽象性、邏輯性等特點,會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遇到較多的困難。這就需要借助外界工具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幫助學生實現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而學具對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學具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可以讓學生在直觀的觀看、觸摸、操作等過程中,對數學知識有更為深刻的感知,這對于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十分有益。教師在開發學具時,應當把握實用性原則,一方面能夠幫助完成教學,一方面具有易獲得性、可操作性。如教學“認識多位數”這部分內容,可以讓學生將卡紙裁剪出多個小卡片,分別寫上0-9的個位數字,然后教師現在黑板上用事先準備好的學具擺出一組較大的數,讓學生試著去讀,之后變換數的位置,讓學生再嘗試讀數。在學生掌握了讀較大的數的方法之后,讓他們用手中的卡片擺數字,自己讀或是與同桌互讀。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可以很快掌握多位數的讀法。同時在制作學具、使用學具的過程中,學生都會感受較多樂趣,從而幫助他們建立起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以理解為主,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相應的知識,才能夠在今后的使用中得心應手。而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恰恰也是數學教學的重難點。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學具,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去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隨著使用學具時間的延長,可以幫助學生逐漸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最終實現思維的質變。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剪、拼、接等操作,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提出的一項重要教學要求,通過探究性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能力。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為此,教師應當具有全局觀念,在使用學具進行教學時,應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教師可以讓學生實用學具自主進行三角形內角和的探究。有的學生使用量角器測量三角形的三個角之后,將結果相加,有的學生將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拼接在一起后進行測量。為了讓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特性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如果將一個三角形裁剪成兩個三角形,那么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在學生具備了數學探究學習能力,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便具有了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從而改變被動學習狀態。
很多學生對于數學的印象是枯燥的、復雜的、乏味的,為了改變學生的這種觀念,教師可以通過學具豐富數學的教學形式。在使用學具之后,一方面能夠化抽象為直觀形象,降低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一方面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體驗更多學習數學的樂趣。在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之后,在今后的學習中會更為積極主動,從而有效提升學習效率以及效果。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需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學具的開發,開發一些簡單易得、容易操作的學具,使“動手操作”與“動腦思考”有效銜接,“做中學”“玩中學”“悟中學”,讓學具為課堂教學服務,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靈動的具有探索性的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使課堂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升,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獲得全面發展,讓學具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