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中華大街小學 魯鳳芝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素養,是希望學生能夠掌握道德與法治的精髓,知道怎樣利用道德與法治知識來約束自己,成為新時代的少年先鋒,最終為社會的穩定發展做出貢獻,推動道德與法治社會的進步。
道德是人們在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有助于人們開展人際交往,進行社會生活。對于小學生來說,自己生活的世界不僅有學校,還有社會。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要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生活,讓學生熟悉道德知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素養時,應加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道德案例羅列出來給學生看,讓學生進行觀察和判斷,從而幫助學生從案例中吸取經驗教訓,深化學生對道德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時,為了讓學生了解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環境污染問題,知道在面對環境污染的時候應該怎樣做,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教師在教學中借助幻燈片課件為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現象:亂扔垃圾、隨意排放工業廢水、噪聲污染等,讓學生觀察并說一說圖片中的人做得對不對。學生觀看幻燈片課件后,認為圖片中的人的表現不僅影響了其他人,還給環境帶來了負擔,因此是不對的。接著,教師便向學生宣傳保護環境的積極意義,讓學生懂得從身邊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而努力。學生在聆聽中,知道了要將手中的垃圾扔進垃圾箱中,熟悉垃圾分類的知識,在公共場合不大聲播放音樂、不產生噪音影響他人等。學生意識到了自己在保護環境中的作用,知道了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才能更好地維持的良好環境。
法律,讓人們在行事的過程中有了警惕意識,知道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怎樣避免自己受到不法侵害,有助于社會的安寧。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素養時,應加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向學生傳播法律知識,能夠打開學生的空白世界,教師應用法律來讓學生的世界變得多彩起來,促進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思考。如教師可以借助違法案例來警醒學生,也可以圍繞學生的實際需要來為學生提供法律幫助,讓學生知道遇到法律問題的時候有哪些有效的解決措施,從而給學生創設一個積極、健康的童年。
例如,在教學“四通八達的交通”時,為了幫助學生了解交通規則,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是違反交通法律的,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列舉了闖紅燈、超速、不在正確的車道上行駛等案例,讓學生思考: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這些現象嗎?你知道這些現象會帶來怎樣的危害、受到怎樣的處罰嗎?你在遇到這樣的事情時,知道應該怎樣做嗎?學生在問題思考的過程中,了解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具體內容,知道了教師列舉的案例存在違法現象,是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的。學生表示會嚴格遵守法律,在遇到身邊的人出現交通違法現象的時候及時制止,并向其傳播交通法律知識,共同維護安全的道路環境。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同樣也是道德與法治知識吸收的主體。學生只有經歷了親身實踐,才能獲得更強烈的感悟,知道怎樣利用自己的實力來攻克道德與法治的難關,讓道德與法治為自己所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應懂得為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教師帶領學生實踐,是將學生視作了課堂的主人翁,迫切想要學生掌握道德與法治實踐的技能。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體驗活動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設計實踐的目的和流程,從而深化學生的實踐程度。
例如,在學習“合理消費”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消費的相關知識,知道怎樣科學地對待消費,形成合理消費的意識,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消費的類型,進行舞臺表演創新,并分析不同消費類型的特點,總結合理消費的正確做法。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知識,知道了大家在消費過程中存在超前消費、過度消費、欺詐消費等行為,給自己和他人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需要樹立合理消費的意識。學生將不同的人在對待消費時候的態度通過動作和語言表演了出來,讓課堂變得更為活躍,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接著,學生借助實踐,宣揚了合理消費的知識,加深了學習印象。
總之,本文通過加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學習、加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為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規范了學生的行為習慣,深化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對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學習,知道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應該秉持怎樣的理念來對待道德與法治,在生活中怎樣做才是符合道德與法治的要求的,提高了自己的個人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向學生傳播了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具體體現案例,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有了清晰的認識;然后增進了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了解了學生的優勢與不足,為學生設計了更加靈活的教學方案,并帶領學生一起參與了課堂實踐活動,使學生對知識的印象變得更為深刻,擁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教師也在教學中進行了反思,了解了自己需要再進一步的地方,結合學生的需要,學習了新的專業知識,保障了課堂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