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肥城市第一高級中學 郭泗存
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活力,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了解閱讀的特點,把握閱讀的技巧。教師應結合學生的閱讀現狀對學生進行指導,從不同的角度來幫助學生,讓學生看到閱讀方法的多樣性,從而更有底氣地參與閱讀。
生活,是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基礎,學生只有圍繞生活來理解閱讀,才能發現閱讀的真諦,才能養成積極向上的閱讀態度,主動走入閱讀中去。要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活力,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拾取生活的碎片來激發學生探索閱讀中的生活元素的活力。這樣學生在生活碎片的帶領下,可以發現閱讀中的生活元素,知道怎樣結合自己的現實經歷來理解閱讀,增進對閱讀的了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生活材料、生活話題等來喚起學生參與的好奇心,讓學生在表達中體會閱讀的情感,在共鳴中掌握閱讀的內涵。
如在教學《故都的秋》時,為了讓學生了解作者眼中秋的韻味,感受散文的意境,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幻燈片課件為學生展示了秋天不同景象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并感受秋,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一說自己對秋的認識。學生觀看幻燈片課件后,看到了秋天的不同“姿態”,感受到了秋多彩的一面,回想自己的生活經歷,分享了自己在秋天的趣事。其中一位學生描述了自己在秋天雨夜回家的經歷,認為疏疏落落的雨滴讓自己變得更加孤獨,環境對人的心情會有一定的影響。其他學生表示認可,認為在閱讀的時候分析文章中對景色的描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帶著這樣的認識,學生投身到了閱讀中,對作者郁達夫借秋天想要抒發的情感進行了分析,由此對閱讀也有了更深入的探索動力。
問題,讓學生的閱讀變得曲折起來,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阻力,也使學生需要動腦思考的環節增多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開展問題的探索,可以加深對閱讀的印象,知道自己閱讀中還應解決哪些問題,從而對自身的閱讀情況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為構建閱讀思維做好準備。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活力,可以通過為學生拾取問題的碎片,激發學生思考閱讀中的問題元素的活力。教師在為學生設置問題的時候,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等,盡量為學生設置符合教學要求的問題,避免因超出學生理解范圍而使學生喪失探索問題的動力。
例如,在學習《庖丁解牛》時,為了使學生理解庖丁解牛的道理,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精彩,在教學中教師結合課文對學生進行了提問:庖丁解牛的技藝如此高超,你認為他追求的是什么?他是一下子就變得技藝高超的嗎?經過了怎樣的階段?作者通過怎樣的手法解釋了庖丁的解牛之道?你怎樣理解莊子所提倡的人生態度?學生在問題的推動下,對課文進行了較深層次的思考,知道了課文通過庖丁解牛的案例,闡明了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才能游刃有余的道理。學生認可了莊子的理念,在思考和總結中給出了問題的答案。
實踐,讓學生對閱讀的學習進入了更高的層次,幫助學生找出了自己日常學習中忽略的地方,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掌握了閱讀的技巧,了解了閱讀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活力,可以通過為學生拾取實踐的碎片,激發學生體驗閱讀中的實踐元素的活力。在實踐中,幫助學生細化對知識點的分析,深入挖掘知識,做到理解透徹,靈活應用。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形式靈活的實踐活動,吸引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實踐中大膽展示自己的優勢,為大家樹立榜樣,從而營造勇于實踐的學習氛圍。
例如,在學習《竇娥冤》時,為了讓學生通過竇娥的故事來品味作者的創作主旨,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握閱讀的內涵,并對其進行創新,教師在教學中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組,鼓勵學生進行舞臺表演活動,使學生在表演中展示劇中出現的人物的形象特點,完成對故事的梳理。學生對舞臺表演都十分感興趣,紛紛表示想要扮演劇中的主要人物。學生在分組后,通過抓鬮的方式確定了自己的角色,然后對課文進行了翻譯和多次閱讀,總結了人物的性格。同時,還在小組中就表演的細節進行了討論,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因此促進了同學彼此之間的溝通。在實際表演中,學生通過動作、語言的變化,凸顯了竇娥的冤屈和官吏的黑暗,揭示了文章主題,增添了課文閱讀的魅力,提高了自己的閱讀水平。
總之,本文通過拾取生活的碎片、拾取問題的碎片、拾取實踐的碎片,激發了學生探索閱讀中的生活元素的活力,激發了學生思考閱讀中的問題元素的活力,激發了學生體驗閱讀中的實踐元素的活力。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豐富運用有了清晰的認識,體會到了語文學習的獨特魅力,能夠主動參與到閱讀課堂中,用自己的頭腦來衡量閱讀,發現閱讀中的精彩之處,進而吸收為自己所用。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考慮,能夠結合學生的現實需要來為學生提供教學方案,讓學生找到閱讀的正確方向,并能在閱讀過程中完成文化知識的積淀。由此可見,學生與教師在閱讀課堂上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從而達到一種雙贏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