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石碶街道櫟社小學 何世恩
核心素養關注學習的本質層面,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形勢的全能型、高素質人才為教育目標,通過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相關先進的理念和方法,在促進學生文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發展其個性,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但由于生活經驗和閱歷所限,小學生在處理超越能力范圍外的復雜難題時,往往會表現出思維局限性,一旦脫離教師和家長的引導,能力的全面發展就會成為一句空話。以核心素養指導小學語文教學,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核心能力發展。只有全心全意地優化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服務水平,在深入理解核心素養價值訴求、探索實現路徑的基礎上,才能消除小學語文教學的各種弊端,引導小學生在正確的道路上突破自我,實現高質量發展。基于此,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不能停留在學科知識學習的單一維度,更應聚焦學生學習習慣、語用能力、認知能力、審美能力、創新意識等多維度素質的培養。只有營造更加好的課堂學習環境,通過師生間的有效互動,生生間的高效合作將小學語文課堂打造成集學科性、教育性、實踐性、自主性和思維性于一體的課堂,才能切實提升小學語文課堂質量,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文教材匯集的內容都是精品,不僅豐富多彩,也具備很強的啟發性。比如,“輕叩詩歌大門”聚焦詩歌教育,“遨游漢字王國”聚焦識字教育。除了這些語文性主題教育,還有“走進信息世界”這些看似與語文教育沒有很大關聯性的主題教育活動。這樣的教材內容設計是希望引導小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感受自然、體驗生活、認識科技、走進文化、觸摸人生。新版語文教材在每個單元一般都會給出相應的活動建議,對于這些具有“普適性”的建議,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需求進行揚棄,既要適應學生興趣發展的需要,也要順應學生素質成長的需求。例如,在“輕叩詩歌大門”的主題教育活動中,教材為學生定制了“與詩同行”“詩海拾貝”兩項探究活動,意在讓學生通過搜集和學習詩歌與詩詞文化展開親密接觸,感受詩歌的文化魅力,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和美的情操。在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下達讓學生搜集所學過的詩歌或者小學必備古詩的任務,教會學生用簡單的思維導圖歸納詩歌間的聯系,比如按照題材、詩人、風格、主旨等進行分類,從而在學生腦海中構建結構化的古詩歌知識。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整合、內化和吸收,也能夠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是語文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這是由語文的工具性決定的,只有不斷強化學生的語用能力,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語言的應用是語文學科教學的核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以培養學生實際的語言應用能力為根本教學目標。語用能力培養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上,必須深入語言的具體應用環境中,通過對聽說讀寫活動的有效整合,發展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比如,在以“難忘的班集體”為真實情境依托的教學活動中,圍繞學生對班集體生活的感情,教師可以組織班會甚至晚會的主題活動形式。但這些活動既不能凸顯語文教育的特色,又很容易偏離語用能力培養的范疇。語用能力培養需要設計綜合性聽說讀寫活動,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別具生面的編寫班史活動,班史的內容不要求嚴格按照史書形式,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靈活設計。首先,教師可以確定“編委會”,由編委會成員負責協調工作,然后,教師公布班史內容形式:班級日記摘抄,班級活動藝術照及其說明,班級大事記回憶錄,反映班級活動的隨筆、作文和筆記等。學生組成編撰小組,搜集整理各項內容,由“編委會”最終整理編輯成書。整個情境活動過程中,學生扮演著“編輯”和“作者”的身份,在明確的分工和相互的協同中提升了實際的語言應用能力。
創新意識和能力,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目標,而創新能力與學生的發散思維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通過對小學語文主題教育活動進行精心設計和改造,可以為學生發散思維的成長提供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小學語文主題活動,往往都是以一個大主題作為統領,其下涵蓋多個小主題。相應地,學生選擇主題的角度和維度應該多元化,教師應該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度,提升活動主題的獨特性和創新性。為了充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打破學生個體在思維上的局限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集體的智慧,如頭腦風暴的形式遴選主題。因為學生具有客觀上的個體差異性,其生活經驗、語言能力、認識水平乃至思維方式等都不盡相同,所以學生之間的討論更有利于撞射出智慧的光芒和火花。豐富活動主題確定的維度和角度,在為學生植入問題意識的基礎上,也能巧妙地構建學生與生活經驗的聯系,為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在具備一定審美素養后,學生就能夠參與到美的表現和創造過程中,形成用漢字表達自身對美的體驗、感悟和價值觀的能力,在反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和凝練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最終不斷發展自身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比如,在“遨游漢字王國”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擴大“王國”的范圍,引導學生追根溯源,從漢字的起源講起,引導學生探究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獨特文化魅力和審美內涵。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甲骨文版本的“月”字的寫法。古人在觀察月亮的時候,發現月亮有滿月和半月兩種形態,但是又以半月居多,于是就用半月的形狀來表示月亮了。這樣,學生就能夠被文字背后隱藏的人文和歷史知識吸引,對漢字的美形成更深層次的認知,進而體驗和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之美。
總之,小學語文學科滲透核心素養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會不斷拓展,教師只有通過深入挖掘核心素養的學科內涵,摸索核心素養的具體實現路徑,關注核心,聚焦能力,學生才能夠逐漸形成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獨立探究、綜合實踐的良好學習習慣。當然,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路徑還有很多,這正是所有語文教師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