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思源實驗學校 李 麗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確保這些兒童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是值得家長、學校及社會進行重點關注與研究的問題。雖然有一部分留守兒童會比較聽話,可以按照監護人與教師的要求,按時完成作業、遵紀守法,但多數兒童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不服從監護人與教師的管教,出現厭學、打架等問題,如果不及時進行引導與教育,這些兒童就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出違法的事情,嚴重影響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打工,加之缺乏對家庭教育的重視,使其在平時的生活中,沒有對兒童的日常行為習慣進行引導與塑造。大多數的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監護人來予以照顧,他們的年紀較大、文化水平不高,與兒童之間的代溝十分明顯,只能提供一定的生活物質保障,基本不會去關注兒童的行為習慣,在這種放養式的監護下,留守兒童自然就會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另外,很多父母都會比較關注兒童的學習成績,在與兒童少有的相處時間中,基本是以學習成績為話題,讓兒童好好學習,根本沒有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部分地區的學校,為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采取了由教師代替家長照看兒童的方式,教師扮演著父母的角色,這樣既能保證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也方便管理,可以給予他們更多地關愛與呵護。但是,隨著留守兒童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農村教師的流失,使教師很難在生活中照顧每一個留守兒童。此外,農村學校在素質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過于重視知識與技能教育,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與習慣養成教育,即便有的學校會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開展一些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但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少之又少,大多數都是形同虛設。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本來年齡就比較小,思想不夠成熟,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更容易被不良社會環境所影響。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比較落后,許多不良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成長。同時,社會各界也沒有真正意識到關愛留守兒童的重要性,未能結合實際的情況建立健全有關工作機制,相關職能部門沒有發揮自身的職責,對于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沒有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解決,導致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嚴重。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年紀較小,應得到父母的關心與愛護,卻因為父母在外打工的原因,只能一個人承受不良情緒,從而慢慢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如失落、孤單與焦慮等。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基本是老年人,認為對兒童的關心與愛護就只是不讓他們做任何學習外的事情,如洗碗、洗衣服、打掃衛生等事情。這導致留守兒童好吃懶做,遇到挫折也會很容易變得氣餒。面對家長與教師的批評,還會有明顯的排斥心理,不愿意與他人進行溝通,這對于留守兒童的成長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愛與教育兩者之間有著緊密聯系,缺少愛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沒有意義的教育。所以,教師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更要對留守兒童表現出愛,不能以他們的成績或者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來直接定義其人品、能力,要正確對待留守兒童,不能對他們漠不關心,更不能譏諷,否則只會讓這些兒童更加厭煩學習。他們本身就缺少父母的關愛,如果教師也不去關心與愛護他們,這會給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教師應該在平時的生活與學習中,多和留守兒童進行交流,與他們想朋友一樣相處,使其可以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并且可以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對于一些他們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及時提供幫助。另外,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一些錯,教師需要以寬容的心態去對待,避免以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他們,而是幫助他們去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督促他們進行改正,這樣才能真正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針對留守兒童身上的不良行為習慣,家長也要負起相應的責任,不能完全交給教師,畢竟教師面對的兒童眾多,很難保證對每個兒童都可以進行及時指導。對此,教師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一方面要讓家長認識到兒童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重視兒童的各項素養提升,另一方面則是要與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了解兒童在家里的實際情況,這樣便于教師及時發現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并提供相應的幫助。
具體來講,第一,教師要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與兒童的父母進行溝通,要求父母多給兒童打電話,如果有可能要多回來看看兒童,關心一些兒童的生活中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更好地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第二,要培養兒童學習以外的能力,尤其是生活上的一些能力,要使兒童可以從小可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自己洗衣服、洗碗、疊被子等,這樣也可以幫助家里的老人分擔一些家務;第三,要重視感恩教育,使兒童可以懂得感恩,感恩教師的悉心教誨、家長的養育之恩以及老人的關懷。
懲罰是教育中的一部分,但懲罰與體罰存在明顯的區別,它的目的在于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所選的方式也是一些有益于兒童身心健康的懲罰方法,如畫畫、寫作、打掃衛生等。對于過去一些教師采取的粗暴懲罰方式,應該予以摒棄,要從兒童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采取柔性的懲罰措施,讓兒童能夠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約束自己的行為。例如,有的兒童在學校內的墻壁上亂涂、亂刻,教師可以罰他們清理干凈自己涂刻的內容;對于損壞公物的行為,要按照原價賠償等。只有采取合適的懲罰措施,才能讓教育更加有效,使兒童能夠對教訓有更深刻的理解,及時警覺并改正。
對于小學的留守兒童來說,他們需要被關愛與認可,所以教師要注重對留守兒童的賞識,即便是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的兒童,他們也有閃光點、可愛的地方,教師如果能夠及時給予表揚與反饋,不僅能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還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這時教師再進行兒童不良習慣的矯正,就會比較容易一些。俗話說,好兒童是夸出來的,對于犯錯誤的兒童教師要想方設法從正面出發,通過創設合理的情境,淡化其消極體驗,使其行為能夠回歸到規范軌道上來。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自制力、持久性相對較弱,一些不良習慣如果教師沒有進行督促,就會反復發生,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具有耐心、恒心,將這項工作看成一場持久戰,根據不同留守兒童的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育策略,有效促成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造成留守兒童出現不良行為的成因有很多,既有家庭的問題,也有學校與社會的問題。所以,為了可以切實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就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能夠通力合作,根據具體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否則不僅會影響留守兒童家庭的幸福,甚至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與穩定。因此,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問題,全社會都應該予以關注,充分認識到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盡可能為留守兒童提供力所能及地幫助,為其創造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