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靖江市濱江新區辦事處越江幼兒園 劉 穎
課程故事一:《蘿卜太大了怎么辦?》
一天,自然角里傳來值日生的驚呼聲:“趕快救救蘿卜,蘿卜被卡住了!”小朋友們聽見了,呼啦啦一下子圍了上去。原來是種植區水培蘿卜越長越大,根須盤根錯節,方便小班幼兒取放和觀察的小透明玻璃瓶顯然不能滿足它的生長需要了,而且蘿卜白白的身體卡在了瓶口。樂樂心疼地將小蘿卜提起來一看:“蘿卜寶寶的屁股都有一圈印子了,它肯定不舒服!”“是啊!我長大了衣服嫌小,媽媽會給我買大衣服,蘿卜寶寶長大了,它住的房子太小了。”“蘿卜寶寶皮膚都‘皺了',它不肯長了。”“我們幫蘿卜們搬新家吧!”
反思:學習興趣源于生活需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種植蘿卜的過程中,孩子們表現了出超乎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的熱情和耐心,堅持每天觀察比較,發現問題后,能結合已有經驗嘗試解決問題:自己個子大了,衣服嫌小會買大衣服穿,那蘿卜大了,家住不下了就得搬家。而且孩子們能對“蘿卜的痛苦”產生共情,感同身受,真是難能可貴。感受是靈魂的語言,情感是學習的開端。一旦兒童開始表達自我感受,學習的廣度、深度都會擴展,對自己、對世界也有了更深的覺知。于是,我接下來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工具、容器器皿、種植移栽的知識視頻等鷹架支持幼兒當前的思維水平。就這樣,在問題導向中,孩子們開始了主題活動《蘿卜的故事》探索之旅。
課程故事二:《澆水工具樂趣多!》
將蘿卜移栽到班級種植田里后,孩子們依然對它們照顧有加。一天,小新和同伴在澆水,突然感嘆了一句:“蘿卜寶寶現在非常口渴!”我非常奇怪:“你怎么知道的?”“因為我的噴水壺都來不及噴水,它的土就干了。”我一看,果然是這樣,他觀察得真仔細。由于土地面積變大,澆水的工具還是以前用的小噴壺,一下一下噴,又慢又不頂用。“我口干的時候就想大口大口喝水,平時媽媽也叫我多喝水的!”小新邊說邊用力摁噴壺。“我們找找有沒有別的工具,能讓蘿卜大口大口喝水吧!”小新的提議讓整個值日小隊都沸騰了,大家一溜煙趕回教室,翻箱倒柜,找到了各種工具:娃娃家的塑料鍋、裝彩泥的盒子、自己喝水的水杯……
反思:親身感受積累生活經驗
在澆水的過程中,孩子觀察的敏銳細致和對生活知識的靈活運用讓我嘆為觀止。尋找澆水工具時,他們能有目的地對比工具的不同,在眾多的工具中選擇適合的、自己喜歡的工具進行操作,并享受整個過程,充滿著熱情、自豪感和對生活的熱愛。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兒童有自己的知識系統,他們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即使不借助符號學習,也能在頭腦中獲得相應的知識。陶行知先生說:“兒童有無限的創造力,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想,這場景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幼兒自發的主動探索,無論是否成功都是一種有價值的學習過程。在這樣的親身感受中,孩子的生活經驗變得豐富,種植常識的知識儲備、對不同物體容積的感知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等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學習完全由幼兒主導,是讓幼兒真正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學習。我們要順應和支持孩子的想法和發現,給予他們充分的探索時間,提供一切實現他們探索行為的機會,保護他們的探索行為。
課程故事三:《蘿卜的頭發太長了!》
漸漸地,移植在種植田里的蘿卜長勢喜人,可是搬到大玻璃缸里的水培蘿卜卻出現了“頹勢”,葉子無精打采地耷拉在玻璃缸邊緣,孩子們想了很多辦法:加上輔助桿、加固器、給蘿卜喝“營養液”……可蘿卜葉子還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黃了,小朋友們傷心極了。“我們的蘿卜寶寶要死掉了!”“它們的頭發黃了!”“我們要想辦法救救它們!”圓圓用手撥開黃葉,“蘿卜寶寶的頭發太長了,吸收了很多的營養,我頭發長了就到理發店剪掉的,我們也幫它剪頭發,它就舒服了!”還有許多小朋友不同意,“蘿卜沒有頭發會不會死掉?”,小朋友們有了不同的意見。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圓圓剪了一個蘿卜的葉子做實驗。一個星期后,剪掉葉子的蘿卜長出了嫩芽,重新生機勃勃起來,小朋友們驚喜極了!
反思
1.動手操作驗證生活發現
種植活動是幼兒與植物、泥土、水以及各類工具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幼兒加深對植物的生長過程以及植物與泥土、陽光、空氣、水等因素相互關系認識的過程。孩子們有了不同的意見,在教師的支持下,通過實際行動驗證自己的想法,驗證生活中的發現。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感受到自然的力量,等待、期待、發現的過程更是一段豐富的情感旅程,給他們以后的人生以自信和力量。
2.課程根植于生活
幼兒園課程建構的本質離不開幼兒生活,他們就像魚與水、鳥和天空的關系。幼兒所有的想象、創造、探索行為都根植于已有經驗。那么課程的建構就不可能是在教師腦海中,不可能是平地起高樓。它的生成、實施都應該基于兒童當下的生活,只有將生活教育滲透融合在各個領域的教育教學中,我們的課程才會具有操作性、富有意義。這樣課程的豐富性、多樣性、發展性才能得到體現。
3.課程應以幼兒為主
學習必須是以兒童的視角,運用他們全部的身體和感官,來觸摸、觀察和體驗才能完成的一個過程。幼兒的觀察、思維、注意、表達、想象、創造等能力的培養,應根據其自身發展特點和規律,有目的、有計劃,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激發幼兒的內驅力才能獲得,這對教師的專業性將是很大的挑戰。對教師而言,生活化課程需要從原先的那種較為狹窄的視角,變成開放的、有成長性的寬泛眼界。教師也應是兒童學習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必須意識到,要盡可能使自己成為最好的環境組成部分,這樣的教育系統才是健康、可持續發展和有生命力的。
4.課程倡導回歸
生活化課程倡導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兒童,本質上也是自然主義教育觀的再現。鼓勵“運用自然、本真的方式引導兒童學習”“讓幼兒園里的人、事、物都回歸到原本就有的自然的樣子,形成一個和諧的氣場,共同影響兒童發展”,當兒童擁有自由的心靈時,其思想的疆域就非常開闊。我們能做的是靜下心來,觀察兒童的游戲,記錄他們的語言,傾聽他們的需要,借此尋找他們學習的興趣所在。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課程必定源于生活,深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汲取科學育兒之養分,根植愛的教育,回歸到孩子身上,讓孩子用最直觀的學習,在大自然、大社會中觀察、探索,去獲取寶貴的經驗,從幼兒最真實的興趣和想法來引導、來生成課程,讓幼兒快樂地成長、有效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