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秦安縣第二幼兒園 高曉娟
音樂,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能夠塑造人的性格、陶冶情操、抒發情感,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愉悅、快樂。特別是對幼兒來說,音樂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幼兒對音樂的敏感性是之后任何一個人生階段都無法再享有的,幼兒天生就很熱愛音樂并熱衷于探索音樂,這種對音樂的好奇也只有在幼兒階段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伴隨著國家對幼兒教育的愈發重視,對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也就逐漸提上日程,幼兒音樂素養逐漸成為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教師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
幼兒階段,是人首次開始脫離家庭進入社會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幼兒的人格會逐漸成形,興趣愛好也逐漸被培養出來,這個階段接受的幼兒教育,是人生軌跡的根源之一,而且幼兒的成長是人健康成長的第一步。因此,要抓好幼兒教育,但幼兒教育也有它的特殊性與困難之處,這源于幼兒的心智結構與身體發育都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這兩點,幼兒的才剛剛開始身體發育,很多神經都尚未發育完全,有很多復雜的身體機能尚未成熟,心智結構更是不成熟,幼兒通常無法長時間的專注于一件事情,更容易被喧鬧、鮮艷的事物所吸引。因此,針對幼兒的教育,一定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音樂,就是教育幼兒的一個重要手段。
培養幼兒的音樂素養,首先能夠發揮音樂的益智作用,它能夠較快、較持久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增強幼兒的思考能力,通過音樂幼兒能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更多文字和語言,讓幼兒的學習能力與想象能力都能從中得到提高。其次,培養音樂素養,能夠讓幼兒的情緒得到很好的調節,音樂具備很強的情感性,或是高亢或是低沉,愉悅和悲傷都能在音樂中體現出來,能夠鍛煉幼兒的情緒感知能力與調節能力。最后,音樂是一項審美的活動,它具備審美功能,因此讓幼兒學會聆聽音樂、欣賞音樂,能夠讓幼兒從中獲得美的體驗,更能以飽滿高昂的情緒投入其他活動中去,因此培養幼兒音樂素養,是激發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在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中,需要家庭與學校的共同配合。其中,教師在授課時,經常運用下述方法來培養幼兒的音樂素養。
音樂,是很有效地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的一種手段,能夠很有效地引導幼兒學會合作和欣賞。要培養幼兒的音樂素養,首先就要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幼兒的心理特點讓幼兒只對他們感興趣的事情認真對待并堅持下去。因此教師在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時,要注意引導方式,要“引而不包”,教師應當把幼兒視作平等主體,尊重他們的表達方式與興趣愛好,不能用自己成年人的思維去指導學生或者把自己視作萬能的,忽視了兒童的需求。在培養幼兒音樂素養時,要將幼兒視作主觀能動的個體,音樂課堂應當是快樂的、不強制的,通過幼兒更加喜歡的游戲等其他方式讓幼兒真正喜歡上音樂。
音樂藝術之所以受幼兒歡迎,主要是因為音樂具有娛樂性與審美性,更加符合幼兒的心理特征。對幼兒來說,過于嚴肅的教育形式是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的,容易走神,自然也就談不上教育效果了,即便是學習音樂,也同樣要注意教育手段的選擇,音樂游戲是比較常見又很有效的教育手段。就以最為簡單的音樂感受力的培養為例,教師可以選擇一首簡單的帶有休止符的歌曲,設計一段相應的游戲動作,讓幼兒在聽到休止符時就停下動作,其他時候根據音樂自由動作,這樣的訓練在長期反復進行后,幼兒就能更快的感受樂曲的特點與旋律,也會逐步形成音樂的審美。
對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不應設定固定時間與固定形式,也不能拘泥于課堂之上。過于呆板的音樂教學模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音樂教學作用。對幼兒來說,寓教于樂的、潛移默化的幼兒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學方式。音樂課堂除了傾聽音樂之外,也能結合繪畫、游戲、情景演繹、勞動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對幼兒進行更全面的培養。幼兒的教學本就沒有固定的規范與課堂要求,對他們來說,課堂也是玩耍的一部分,玩耍中包含著課堂的學習。因此,除了在課堂之外,平常在吃飯、課余時間,教師也能通過與幼兒交流、播放音樂等,隨時隨地地進行音樂教育。幼兒音樂素養的多邊形式與靈活時間,都能讓幼兒的音樂素養得到更好的培養。
教師的引導是幼兒音樂素養培養的一個重要部分,這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與所處的環境所共同決定的。當然,這也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
幼兒時期的教育是后續學校教育的奠基。在此時,幼兒第一次離開家庭,接觸外部世界,但他們的身體與心理還未發育成熟,在心理上對一切事物都抱有濃郁的好奇心,比較好動,難以長時期地保持專注;在生理上,幼兒還未發育完全,往往難以完全理解并消化外部信息并作出相應感知。這種心理與生理的不成熟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引導,譬如說設計一些幼兒比較感興趣的音樂游戲,傳授給幼兒一些基本的樂理知識,培養兒童逐漸學會感受音樂的美。幼兒的日常生活只有家庭與學校,但幼兒家長往往會忙于工作或因其他原因,對幼兒的音樂素養培養并不那么重視,這時候就需要接受過專業教育的教師發揮其作用,加強兒童教育中經常缺失的音樂素養培養。
幼兒的理性與邏輯思維尚未發展完全,更多依賴形象與感性思維思考。因此,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音樂素養。但良好音樂環境的創造,在家庭中往往難以實現,但教師能夠通過在學校設定音樂角,放置簡易樂器供兒童使用等方式來為幼兒提供學習音樂的環境。譬如說,教師可以在課間、吃飯時間乃至入睡之前,選擇性地播放一些音樂,讓幼兒聆聽、跟唱;同時在幼兒園的角落,可以設立一個專門的音樂角,放置一些建議的樂器、磁帶等等,讓幼兒自由使用;在課堂之上,教師還能通過帶領幼兒利用日常可見的材料和容器制作一些可以發出不同聲響的樂器,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環境的創建,能夠在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
幼兒教師在上崗之前,都會接受職業培訓,因此會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有一定了解,對音樂知識等也都有足夠的了解,從而能夠據此采取更適用于幼兒的教學方式。這種音樂素養與職業技能會讓幼兒教師更善于引導幼兒,更有利于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而這也是家庭教育較為欠缺的部分。對一些家長來說,他們忙于工作,或是不了解幼兒心理與生理特點,往往會用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來對待幼兒,即便意識到了幼兒音樂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也會因為缺乏專業的教育方法而讓幼兒產生逆反心理而影響效果。因此,教師除了在幼兒園內對幼兒進行科學引導之外,也應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及時調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讓幼兒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都能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從而更好地提升幼兒的音樂素養。
幼兒時期培育音樂素養是十分關鍵的,兒童天生具備對音樂的熱愛和好奇心,但在進入正式的學校教育之后,這種熱愛與好奇心往往會被遏制。因此,加強對幼兒時期的音樂素養培養,盡快培育幼兒良好的音樂習慣,才能更好地發揮音樂的益智與情緒的調節作用。加強幼兒音樂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與家長的共同配合,其中具備專業素養和技能的教師需要承擔更多責任,在做好園內教育的同時,加強與家長溝通,共同培養幼兒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