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行健職業學院 顧晨華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是在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專業理論課程,是一個具有高應用性、強實踐性的學科。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處于特殊階段,此時的幼兒理解力與控制力都非常弱,幼兒的簡單思維習慣使他們的生活與學習都是以感性認知為主。語言教育的理論性較強,具有全面性,不便于幼兒理解與接受。教師作為幼兒語言教育的啟發者,嚴格遵守幼兒的身心成長規律,以培養幼兒的興趣愛好為前提,從環境、習慣、心理等方面出發,做到個性化啟發、活力感染,讓幼兒能夠輕松學習、快樂表達自我的想法與感受。
為了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國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學前教育改革的最大特點是打破原有教學中的學科界限,轉變為綜合課程。幼兒教學改革對于促進幼兒教育盡快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積極意義。學科教學知識是美國教育專家舒爾曼于1996 年首次提出的學科教學知識。這一理論的內容非常豐富。他認為,學科教學知識既包括教育學知識,又包括學科知識內容,同時又結合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獲得的教學經驗,這是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無法回避的問題。
學科教學知識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學方法方面的知識,即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教學智慧積極引導幼兒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二是兒童相關的知識。這方面的知識屬于條件知識,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幼兒在學習方面遇到的難點、幼兒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特征、幼兒學習發展的線索和幼兒在學習方面所具有的個體差異等知識。三是學科內容知識,它是學科領域概念知識與邏輯體系的集合。上述三方面知識并不能通過簡單的掌握與疊加而加以應用,而是需要教師將這些知識內容全部吸收以后,使用科學的方法重組這些知識,進而形成一種全新的知識。它消除了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轉,更加關注各個領域之間的相關性,因此學科教學知識也被稱作領域教學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的先決條件,它對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具有非常明顯的影響。有研究發現,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在預測幼兒具體領域的學習成就方面具有一定成就。然而與中小學段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相關的研究相比,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的研究數量較少,針對教師的學科知識的測量結果不夠準確。因此非常有必要對PCK視域下的學前兒童語言教育進行深入探索,為幼兒學前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幼兒園一直以來都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課程方面都采取科教學方式,將教學版塊細分為語言、科學、社會、健康和藝術五大領域。雖然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全面學習和掌握不同學科的知識,但很容易割裂不同教學模塊的關聯性。另外,因為每門學科的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不同,在教授學生知識時,沒有將該學科的知識拓展到其他學科領域,使學生掌握的知識體系比較孤立,不能打通各個學科間的知識點,這就使幼兒很難將某個語言領域的知識與其他領域的知識點相聯系。長此以往,幼兒很容易形成分科教學的思維定式,不符合現階段幼兒園開展的模塊整合課程的價值觀。
由于幼兒園規模、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制約,大多數教師在實踐教學方面采取的是角色扮演和片段教學兩種形式。角色扮演這種實踐形式的不足之處在于耗時較多;該模式的優勢則在于是在“師幼互動”模擬情境中,學生可以了解到部分幼兒不同年齡階段所具有的學習特征。片段教學比角色扮演模式的難度更大,如果沒有幼兒互相配合,學生會覺得無從下手,甚至不知道說什么內容,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耗時相對少一些。學生會發現幼兒園的角色扮演和片段教學情景模擬差別很大,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狀況無法及時處理或根本不知道怎樣去處理。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基本上使用的是“教師理論教學——觀看教學視頻——模擬教學培訓——教師點評”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在限定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無法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接受能力,主要表現為學生根據主題自主設計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能力較弱。另外,教師的講解占據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不能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模擬教學和訓練,使學生的實踐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設計和實施語言活動的實踐能力迫在眉睫。
教師首先要打開學科教學的思維,熟悉每種教學方法中每一項專項活動的實施要點,了解五大領域活動的核心經驗。其次,教師要關注兒童語言發展的核心規律,引導學生掌握學科內容知識,幫助學生盡快掌握教學策略知識。再次,教師應讓自己的教學內容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給學生講解課堂知識時可以循序漸進地講解到其他領域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全面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各個學科的知識和教學策略,把各個領域的知識融為一體,使學生更容易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設計活動中。
1.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教師將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模擬訓練法等教學方法靈活、創造性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以便于學生理解教育對象知識、教學內容知識以及教學方法知識這三方面的內容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參與性。例如,通過組織學生觀摩優秀的語言教育活動視頻,感受靜態活動設計向動態活動實施的轉變,在活動觀摩、記錄、討論與評價過程中,豐富學生對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感性認識,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聽評課的專業能力。再如,通過小組合作式的模擬實訓,由學生自己設計活動方案,做好相應的教具準備,在學校的幼兒園仿真教室中開展模擬教學,鍛煉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在情境性和體驗式的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明確理論知識的實踐意義,領會每個語言教育活動環節的設計意義,促使學生的一般教學知識向特定的學科教學知識(PCK)轉變,為職后提升自身領域教學知識水平奠定基礎。
2.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
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利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活動設計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指導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進行實踐。例如,上課前,教師借助學習通等信息軟件發布當日任務。在課堂上,教師講授該活動設計的要點,了解基本知識點,讓學生通過課后小組討論,讓他們在學習的重點上有所突破。
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課程的實際教學中,理論課的時長仍大于實踐課時,實踐形式主要以學校實訓室模擬實習為主,幼兒園的真實場景模擬比較缺乏。教育見習和實習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構建PCK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應提高實踐教學在幼兒語言教育課程中的比重,豐富實踐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合理安排實踐課程。此外,在理論研究和模擬訓練的基礎上,把課堂教學的范圍擴大到幼兒園教學的一線。在實踐中,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在實踐中觀察和反思,課堂與課外課堂的結合有助于學生構建自己的學科教學知識體系,在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學前兒童的語言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點點滴滴的積累,以及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個性挖掘。PCK領域下對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能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師要多總結PCK相關的教學經驗、多發現幼兒的優勢、多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讓學前兒童充分享受造語言創造的快樂,從而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