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第十五小學 梁星梅
“項目學習”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實用主義和發現主義三大理論基礎的新型教學模式,它具體指向學生圍繞某一個具體的學習項目,開展一系列活動,充分選擇和利用最優化的學習資源配置,在解決實際問題、合作共享、總結評價中獲得較為體系化和完整的知識,形成專門的技能并獲得進步的學習。在我國課程改革步入深水區的大前提下,為了給我國項目學習提供更多的范本,筆者嘗試將基于項目的探究性學習引入小學數學課堂,探索合適的走向學科深處的項目學習課堂教學方式,最終達到提高數學教學實效、開拓學生數學思維、增強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教學總目標。
“項目學習”起源于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兩大教育主張“生活化教育”和“社會化教育”,他認為在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過程,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杜威的學生克伯屈首次提出了“項目學習”的概念,即基于項目的學習讓學生在一個獨立的項目中完成知識的學習和歸納總結,由此拉開了世界教育工作者對“項目學習”這一領域的研究序幕。
我國關于項目學習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發展,一部分學校開始嘗試開展項目學習。項目學習也逐漸在我國教育領域的研究與實踐中生根發芽,慢慢積累了許多有意義的實踐教學成果。這種學習模式主要以現實情境問題為依托,采取“做中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解決數學問題,能夠不斷探索和進步。數學“項目學習”讓教師不再是機械化課堂傳授,而是把學生作為學習和探究的主體,幫助學生發散和開拓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結合教材文本內容,選擇能夠在生活中進行調查和研究的知識點,再結合實際生活進行項目的設計。這些內容要能夠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有一定的社會、道德價值,才能夠作為學生探究的項目。以“統計與概率”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為例,選取課本中適合探究的題目進行實際探究,在實際生活中統計要比概率探究直接和方便得多,那么就選擇統計進行探究的具體層面,舉例來說就可以進行“探究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繪制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為主題的項目探究。將周圍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分為“基本完成”“不能完成”“較好完成”進行簡單的調查,隨后將得到的數據繪制成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得到最后的結論。學生通過對周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統計和調查,一方面加深了對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理解,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在社會中的集體探究能力。
在項目驅動性問題確定后,就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班級內的分組分工和角色安排。項目式探究學習無法僅依賴一個人的力量完成,如果以班級為整體進行項目研究,則會導致體量過大很難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學習和探究。同時分組時可以采取“組內尊重差異、組間保持相似”的原則。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如果組內成員性格、愛好、成績高度相似,成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反而沒有差距較大的組效果好。組內尊重差異的同時,組間要保持一定的能力相似性。因為如果組間差距過大就會出現某一個組或者某一些組獨領風騷的不良競爭局面,某一個組太差就會導致缺乏探究的動力,只有組間實力相差不大才能夠達到“百花齊放”的良好競爭態勢。具體到項目中在確定主題以后就可以進行組內的分工,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和學習情況,四到五人一組最佳,保持男女比例均衡。
在完成前兩項基本工作后,就進入了項目中期的計劃制訂和具體執行階段。以“空間與圖形”中的“周長”教學為例,結合國家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關于周長的要求,把單元學習的目標具體劃分,確定學習重點是理解什么是周長、學會測量和計算一些簡單圖形的周長。學生學習后要達到對周長的定義有清楚的認識,結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周長的含義,把握長方形、圓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能夠用這些方法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學習“空間與圖形”這一部分內容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在“周長的認識”第一課時后,讓學生對周長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提出自己存在的很多問題。例如,學生可能會產生“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周長這個概念?有什么樣的意義和用途?”“我們可以用周長的知識解決什么問題?”“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邊形的周長怎樣計算?”“圓有周長嗎?如果有的話,圓的周長怎么計算?”“立方體有周長嗎?”等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要鼓勵學生提出這些問題。隨后在和學生討論后,選擇一個合適的題目進行探究,在這個項目中我們選擇了“用周長的知識可以解決什么問題?”作為項目的驅動性問題,選擇了給藝術作品做邊作為項目的主題活動。項目的驅動性問題確定以后就開始小組內制定方案,分工準備素材。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生活中感興趣的藝術作品進行邊框的制作,這些作品的形狀大多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有少部分是圓形。在制作邊框的過程中經歷了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過程,來理解周長計算的方法和技巧。利用彩色卡紙作為邊框材料,讓學生將卡紙修剪成剛好圍成藝術作品一圈,隨后用尺子進行測量和計算數據進行對比,通過給照片、作品鑲邊的過程,學生能結合實例知道什么是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這一節中,理解長方形周長公式“(長+寬)×2”中的“×2”和正方形周長公式“各邊長×4”中的“×4”是難點,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對這個概念的強化訓練和指導。在具體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群體中間出現了一個令教師都始料未及的問題,那就是學生的計算能力相對較強而動手能力較差。這個問題就會導致邊框材料修剪不齊產生的實際測量和實際計算之間誤差較大,這對學生理解和掌握這個概念產生了不良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進行簡單的示范和指導,讓學生盡量能夠完美地完成任務。
在項目結束后,要注意對學生探究成果的檢驗和考查,搭建成果展示的平臺和契機。項目成果評價主體可以是教師、家長、同伴以及學生群體。評價標準更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而不是學習結果的評級,對于“探究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繪制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項目學習的評價可以包括組內制訂計劃的周密度、團隊合作的默契度等內容。那么對于“周長”教學項目學習的評價則可以側重于周長知識的掌握程度方面的考查。同時教師要用發展、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學生現在沒有表現出來的優勢不代表學生沒有,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表現挖掘學生的潛力,發現學生的優點,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對于探究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同時對于學生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時提出建議并進行指導。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能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與社會實踐能力。
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識或者已經建立起的數學思維體系去探究生活中的真問題,因而教學的主體從教師轉移到了學生身上,所以教師本身就應該樹立起從傳統的課堂教學的知識機械傳遞者向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轉換的意識。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能做到的是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和目標、選擇合適的方法和手段、指導學生安全有效地完成探索,而不是將知識機械地教授給學生,讓學生被動地接受和學習。
項目式學習強調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項目內容進行探究、交流與協作,所以教師在確定項目學習內容后,應該指導學生在團隊內進行項目學習計劃的設計。例如,在“探究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繪制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項目學習中,學生分為調查者和數據統計者,任務角色不同,責任不同,分工也就不同。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要明確其工作具體方向,以免出現在具體探究的過程中混亂不堪的現象。同時要保證每個學生都要參與和發揮作用,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在項目活動中承擔一定的任務和責任,在項目活動中,每個學生既要獨立完成自己的任務,又要在小組合作中實現信息共享和資源優化配置,集合群體的力量解決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進行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但是不能全部操辦,這樣項目學習的精髓和意義就流失掉了。項目學習一方面是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團隊探究和合作能力的培養。
項目學習中的內容選取并不是根據教師或學生的一時興起所得,而是以數學知識為基礎,以數學課程目標為依據確定的。項目學習只是一個幫助學生增長知識的載體形式和工具,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提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過度依賴這種方式開展教學就會產生本末倒置的問題,混淆了教學的目標,反而會得不償失、過猶不及。所以在開展項目式學習時,應依據教學大綱指導學生制訂項目學習計劃,開展后續相應的學習活動。
在項目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實際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指導教師應當根據其特點進行調整和豐富教學團隊。例如,“探究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繪制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項目學習中,探究的問題的是社會性的,是需要學生去實地調研的,那么就可以結合信息手段,將調研方式和手段豐富和多樣化。在指導教師群體中就要包括擁有信息技術能力的教師,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進行具體的指導和幫助。同時,信息時代的到來也不斷豐富了學生項目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將信息技術融入項目學習中也有利于學生本身對于新興事物的接納和應用,對學生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項目學習”課堂方式的實施是基于國家課程標準,結合新課程改革的一次新的探索,這一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提升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對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通過對這個課題的研究,以小學數學中“統計與概率”“空間與圖形”兩大部分為模板進行實際探究,探索出學科內融合和跨學科學習的課堂教學實踐經驗,積累了生動豐富的課堂教學案例,為新時期深化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