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中心小學 丁 宇
數學作為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重點學科,不僅在小學階段具有重要意義,還與未來學生初中和高中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培養閱讀審題能力是小學階段的教學重點環節,夯實學生的基礎能力才能為今后的學習鋪平道路,并有效提升數學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我們要注重學生的思維活躍度,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要更多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審題教育中,要將教材作為教學指導的重要參考資料,但是不能照本宣科地進行教學,鼓勵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創新而不是盲目地進行改變。同時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強,需要教師采用更加接地氣的方式,對于比較難的題目,可能會讓學生諱莫如深,不利于知識的鞏固以及基礎的夯實。教師要盡量利用學生的實際生活,將數學題目與之聯系起來,并認真甄選教材中的教學案例,可以根據本土化的情況進行改造,其目的是有利于學生深入思考數學題目,也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同時也要注重對靜態化的課本知識點進行動態的情景搭設。通過教學活動實踐,讓學生能加深印象,也有利于學生將知識內容作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手段,引導學生建立數學問題和生活情境的對應關系,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從思想和觀念上進行轉變和適應,因為為了促進審題環境的創設,教師應該逐漸從之前教學實踐中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從而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學生去完成相應知識點的學習,進而實現審題能力的有效提升。比如,在講解“20 以內加減法”這一內容的時候,由于計算量比較小,因此小學生在計算的時候,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方式,但是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深入思考題目,尋找最優化的解題路徑,規范小學生的計算過程。
很多學生的審題效率較低,面對這種問題教師應該主動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更多地基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思考題目,而不是采用理論性的說教方式。例如,在講解“圓的周長及面積”題目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了解圓的定義并讓學生在操場上牽手,圍成一個大的圓圈,通過實際的活動讓學生對圓的了解更加直觀,同時也有效避免了枯燥的學習模式,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另外,小學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及表揚,因此教師對于學生的進步不要吝惜贊美之詞,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在愛的世界里成長,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防止其消極情緒的滋生,對于學生的進步有著較大的影響。例如,在審查交叉問題的時候,基于小組合作的提問模式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某年級二班有30 名同學,其中15名同學喜歡排球,20名同學喜歡籃球,請問既喜歡排球又喜歡籃球的同學有多少名?”在解答這道題目的時候,可以采取生活場景還原的方式快速解題。在草稿紙上畫出兩個圓圈,其中一個圓圈代表喜歡排球的同學,另外一個圓圈代表喜歡籃球的同學,而兩個圓圈交叉的部分代表既喜歡排球又喜歡籃球的同學,兩個圓圈總體代表的是30名同學,通過這樣的轉變,可以快速得出最終的答案為5人。
傳統的小學數學審題教學形式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通常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轉移進行教學方案調整,沒有注重學生的學習信息反饋,而是按照自身制定的教學任務進行分層教學。隨著素質化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審題教育必須凸顯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并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性,實現新課程改革,面向全體學生授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建議小學數學教師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構建數學課堂,秉承“讓強者更強、讓弱者逐步提升”的教學原則,通過分層教育方法提升小學生的認知思維水準以及認知能力水平。例如,在做小數加減法題目的時候,學生需要將異分母的分數比較再和加減法進行通分,但是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能就對最小公倍數的含義了解不多,因此也無法合理運用。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就應采用分層教學形式,對于能力超強的學生,要讓其運用最小公倍數進行通分和計算,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拓展;而對于能力較差的學生則可以讓他們了解其中的運用含義,直至學生掌握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規則。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學生的認知能力差距逐漸拉大,在同一堂課程中對一部分學生進行審題延展加強練習,而對另一部分學生則是夯實基礎知識,尤其在教學重點和難點上,要幫助學生再次確認和理解,保障學生的練習效果。
小學生由于年齡關系,在理解很多抽象性數學問題的時候具有一定難度,而數學的概念性問題是將抽象的定義與概括性的表達融為一體,對于學生來說很難掌握,因此小學數學的概念教學一直以來都備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比如,小數作為分數的另一種表達形式,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意義重大,需要教師在構建小數概念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學會對比分析,以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同時要將小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貼合,讓學生加深印象,并能夠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教師提問:“我們去文教店買東西,并不是所有的錢都是整數,物品的價格可以精細到幾角錢,比“角”還小的計量單位是“分”,同學們有沒有遇到過呢?”學生紛紛表示有過這樣的購物經歷,并舉例說明自己買的東西分別是多少錢。學生說:“在長度的測量上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身高就是1米2、1米3、1米5等。”教師繼續引導說:“沒錯,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現象存在,這是由于我們數學采用的是十進制,但是往往生活中的數字并不都是整數,而是小于我們的通用計量單位,因此‘小數’就是在計數過程中的延伸方式。”
綜上所述,小學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階段,閱讀審題能力是一項重要的內容,我們要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和心理特征逐步引導,注重對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要注重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還要加強學生的閱讀審題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從而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