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實驗小學 陳 雪
學生細讀文本,品味其中精妙之處,能促進語言的積淀、語感的涵養、情思的體味,從而促進語言素養的提升。學生只有在細讀中產生自己的領悟,才能與文本共情,但如果將閱讀當成“走場”,就會出現肢解文本的解讀、熱鬧的虛假討論,讀薄了文本的語文味。學生要通過細讀融入文本,走進作者編織的語言世界去窺探奧秘,從而促進自己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
文本中有看似矛盾之處,或是作者故意設陷,或是有意打造,但矛盾往往直指文章中心,能引疑促思。分析矛盾,能收獲尚未獲得的情感體驗,從而揭開作者的真實情感。矛盾之處往往有著很深的寓意,也彰顯了語言的精妙,矛盾之處往往令人回味無窮,但由于學生的認知、閱歷等方面的原因,他們很難發現破綻,因而產生淺顯的理解。教師要優化設計,帶領學生去剖析文本的深層內涵,提升他們對語言的敏感度。如,在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品讀毛主席的心理,既能在“就讓我見見遺骨吧”處理解為人父的凡人情感,也能在“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中感受偉人的胸襟。學生只有針對這些矛盾展開討論,才能從中讀出毛主席的偉人胸襟。
教師要挖掘文本中最為精妙的點、學生質疑的點而切入,與文本對話,捕捉文本的智慧,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文本的意蘊,讓他們的內心受到震撼。教師要帶領學生細讀文本留白處,感受作者的匠心所在,去品味弦外之音。教材中的留白之處是指省略的文字與標點符號以及模糊之處,往往傳達著更深的意味。教師要帶領學生對留白處細細品讀,讓他們發揮想象去主動填補空白。教材中常有一些語言不同于日常的使用習慣,是作者獨特情感的表達,具有“陌生化”的獨特意味,這些看似不常用的詞語往往蘊含著作者的情思。如,在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月跡》一課中,對月亮的描述用了“玉玉的、銀銀的”等詞寫了月光的顏色美,用“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寫月光的朦朧美,這些詞語雖然令人有“陌生”感,但往往融入了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令人頓生新鮮之感。所以要去感受作者表達的不合語法規則之處,去捕捉作者寫作的“奧秘”,去體會“陌生”語言中別樣的美。
細讀文本,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去透過文本內在的肌理探索深奧的事理。教師在引領學生細讀文本時,要把握有度,要從細讀中體會文本的價值。教師要鼓勵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既要尊重作者的原意,也要進行創造性的解讀。學生會從不同的側面去理解、從不同的層面去體驗,從而產生個性化的解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不將自己的思考強加給學生,不為學生限定范圍,為他們提供大膽表達的機會,要引導他們進行多角度的文本解讀,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創造性的解讀不是解讀的隨意化,更不能偏離文本的核心,要尊重文本的原生價值,循著正確的方向與文本交流。在理解一些寓言故事時,一些教師往往進行“較真”性的解讀,如在講解《狐貍與烏鴉》一文時,如果將狐貍的“狡猾”解讀成“聰明”,這就違背了這篇寓言的原生價值。教師要合理把握方向,要在遵循文本價值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表達。每篇文本都有其獨立的意義,詞句與上下文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在細讀文本中切忌缺乏整體意義的“斷章取義”。學生如果在細讀時脫離文本,就會導致文本被“肢解”,教師要系統地細讀文本,既要關注細節,也要關注整體,能從細讀中獲得完整的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涵泳文本,融入文本的語境中去品讀,抓住關鍵詞句分析,要為整體服務。如,在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一課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小組研讀,既要具有整體意識,也要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研讀“喝酒”部分體會武松的豪爽、倔強,研讀“打虎”內容,體會武松的智勇。只有把“喝酒”“上岡”“打虎”等聯系起來,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故事內容,分析出武松的性格。在細讀中,學生要抓住整體,把握大致語境。學生可以從局部細節的細微處入手,去尋找作者巧妙構思之處,并以此為突破點進行品讀,可以實現對文章深層次的理解。如,在講解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清貧》一文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研讀兩個士兵在對方志敏細搜的過程,用了“搜”“摸”“捏”以及“搶奪”等動作,體會到士兵“熱望”到“期望”再到“失望”的過程,借助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人物,突出主題,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鮮明。
語文教學要回歸本真,要引學生在細讀中披文入情,并掌握品詞析句的方法,從而能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促進人文素養的發展。教師要順學而教,要貼近學生的現有認知發展水平,選擇易于接受的內容讓學生細讀,讓他們在細讀中提升語言素養。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提煉細讀內容,對于學生自己能理解的內容,如果讓他們去細細研讀、討論交流,就會導致課堂走向低效。教師也不能將問題過度拔高,再將自己的細讀體驗講授給學生,要依據學生的認知能力選擇有價值的內容促進他們的建構。學生在細讀文本時要利用好“助讀”,要關注單元導語、插圖等內容,指向教學目標、圍繞語言點去選擇細讀內容,這樣才能落實好細讀教學的價值。教師要利用好助讀內容,在細讀中確定“教什么”“如何教”,引領學生從細讀中獲得收獲。如,在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文教學中,要把握“抓住人物語言,體會人物形象”這個目標,引導學生圍繞人物語言細讀、交流,如周瑜說“……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學生通過細讀“公事”“推卻”感受到周瑜明里與大家共商軍事,實則是設陷阱害人。通過細讀諸葛亮說“都督委托,當然照辦”“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罰”感受到諸葛亮信心十足、智慧過人。學生只有細細品讀人物的語言,才能體會文章所刻畫的人物形象。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只有沉浸于文本中,去觸摸文本的語言,深入文本的意脈,才能不停留于初步的感知,實現言語智慧的提升。語文學科是“文”與“道”的融合,學生在習得語言知識的同時,也能獲得思想的啟迪與情感的體驗。因而細讀中不僅要理解詞義、句義,還要把握作者的意圖,了解作者是如何寫的,這樣才能既入文本中心,又能了解寫法。學生在細讀中品析詞句,能透過文本的“言”去理解背后的“意”,從而實現情感的共鳴。教師要引導學生借文本之意去參與言之精妙,讓課堂變得富有“語文味”,從而在不知不覺中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學生細讀文本,在梳理信息的同時能掌握細讀的方法,能促進語感的培養、語言鑒賞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教師要設計多樣的細讀活動,引領學生細讀文本,讓他們能融情于文,在語言的交流、品析中提升能力,體會文本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教師要強化語言的訓練,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從而促進語言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