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長江路小學 韓明河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學力課堂理念被正式提出,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科學的引導培養發展學生學習力,從而落實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全面發展,明確指向了核心素養培養在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出了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基本原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小學生素質教育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是教師工作面臨的緊要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實施學力課堂的科學策略,喚醒學生學習興趣,為課堂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各個環節,促進所有學生快樂、健康地學習和成長。
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教授課程教材基礎理論知識固然重要,能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塑造和發展,便于學生高效、輕松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掌握一定的可行學習方法,然而卻容易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體性,沒有給學生創造獨立自主的合作學習空間,無法令學生徹底改變被動的學習狀態,導致學生依舊機械化的“聽教師講”知識,不能很好地參與挖掘知識、思考探索知識的應用知識的過程,局限了學生的學習力,不利于學生落實核心素養。面對此局面,教師要樹立起現代化教育理念,通過跨學科教學方法實施學力課堂,把學生認為枯燥、乏味、與生活脫節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和地理、語文、歷史等學科進行有機整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意識到這門課程的應用廣泛性和綜合性特點,實現對學生學科情感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我和大自然》這一單元《大自然,謝謝您》教學中,本節課教學目標為激發學生感恩大自然的情感,在尋找大自然贈予的美好禮物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大自然,明白大自然中的萬物均是贈予給人類的珍貴禮物。如果教師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將難以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學習力得不到有效發展。教師應從課程整合角度出發,將本節課教學內容與美術學科有機整合,和學生一起在校園中尋找大自然的禮物,讓學生將自己發現的禮物畫下來,回到教室后依托繪畫的形式向其他同學、教師介紹大自然的禮物,一方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學生深刻掌握教學內容,高效達成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對傳統的“師本”思想觀念和教學方法帶來了根本性改變,教師要清楚教師是教學主體的意識,堅持以生為本原則,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在教師充足關注和科學引導下積累豐富的情感體驗,不斷提升各方面核心素養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道路上,教師作為教學活動設計組織和實踐者,肩負著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索的重任,教師要將自己作為學生的指路燈和學習伙伴,通過實踐活動、小組比賽等給學生學習帶來啟發,讓學生可以循序漸進地深入學習,成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主人。
例如,在《我們在公共場所》這一單元《我們不亂扔》教學中,教師首先結合學生思維特點采取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法,為學生展示了兩張圖片,第一張是一個到處都有垃圾的公園,第二張是干凈整潔的公園。教師讓學生結合圖片觀察,說一說自己對這兩個公園的第一印象,利用直觀化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特點相契合,將學生引入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有學生說第一張公園里面太臟了,自己不想去。有學生說第二張公園很漂亮,自己想去看看。接著教師深入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同樣是公園會有這么大區別,有沒有什么方法縮小區別。學生開動腦筋思考起來,經過交流討論發現了是亂扔垃圾給公園造成的傷害,找到問題原因后,提出了“樹立不亂扔垃圾警示牌”“增加公園垃圾桶設置”“加大衛生清潔力度”“定期組織城市居民義務清掃”等建議,教師將學生的建議整合起來記錄到黑板上,課堂結束前讓學生自行選擇可行建議在課后到當地公園中實施。本節課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既是環境污染問題的發現者,也是通過思考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實踐者,學生經過解決問題,明白了在公共場所不能亂扔垃圾,意識到環境是公共的,需要大家一起愛護維持。
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以及行為習慣,和心理狀態存在著關系。很多人提到健康,首先想到的就是身體方面的疾病和虛弱引起的健康問題,而忽略了心理方面的健康問題,所以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發展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學力具有莫大幫助,是現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要充分滲透到教師日常工作中。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課堂,促進學生深度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預防學生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對心理健康產生變化的學生采取針對性策略并加以引導,讓所有學生都能成為心理積極向上、行為道德規范的社會主義接班建設者。
例如,在《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這一單元《自主選擇課余生活》教學中,教師在與學生一起學習課余生活的自主權利時,發現有一名學生在質疑這項自主權利。教師將這個現象記在了心里,在本節課教學中給予該名同學更多關注,獲取更多學情分析依據,課后用朋友的身份、關切的語言和真誠的態度令學生敞開心扉,經過學生的述說,教師了解了學生目前的心理狀態,學生認為自己根本沒有得到自主選擇課余生活的基本權利,也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的這種權利,所以書本上說的都是空頭道理。讓學生產生如此偏激想法的原因是學生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父母以“為你好”名義給他課余時間安排了書法班、跆拳道班、素描班等等興趣班,他對此感覺非常不滿,他想要在課余時間學習唱歌和吉他,卻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父母的興趣班學習,每當自己表達意見后都被父母一句“我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擋回來,學生的學業本就夠辛苦,加上各種各樣不喜歡的興趣班,休息時間嚴重不足,想要休息權和自主權也是一種奢望。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考慮到小學高年級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已經快要進入青春期,內心非常敏感且自尊心強,需要講究與學生交流的方式方法,所以通過和家長電話、微信視頻溝通,讓家長提升了教育意識,樹立起素質教育理念,可以在今后的興趣班學習中尊重孩子意愿,給孩子充足的自主權利,通過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學生心理發生很大改變,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有了更深的體驗參與,學習效率大大提升。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而言非常重要,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力的培養,通過行之有效的核心素養培養策略,構建學力課堂,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進步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