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超
(本溪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本溪 117022)
以中小河流末端及其支流為主的農村河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村居民生活以及農業生產水平,同時對調節小氣候、改善生態環境等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因缺乏資金投入、環保意識差,農村河道生態退化、水體污染、河道萎縮、淤積堵塞等問題突出,對當地居民生產生活、農村經濟發展造成直接影響[1-3]。
為滿足城鎮化建設發展需求土地供需矛盾日趨突出,河道被擠占、侵占的問題更加突出,許多農村河流被擠壓或分割成不貫通的斷頭河,河灘、濕地、湖泊等面積銳減。因長期受到灌溉尾水、汛期澇水的浸泡,局部河岸坍塌易導致河勢不穩。例如,含沙量較高的農村河段普遍存在河床淤積、水流不暢、河面萎縮等問題,河流灌排與調蓄功能明顯下降。
結合實際情況,農村河道相對于城市河道存在典型的“農村”特征,污染源以作物秸稈、農藥化肥、生活垃圾、禽畜糞便等為主,工業污水相對較少。因流動性差、水量小、凈化能力弱,農村河道降解污染物的效率較低,并進一步破壞河流生態系統,使其逐漸成為臭水溝或垃圾堆積場地,無法保證沿河居民用水質量,大大降低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由于數量眾多,分布范圍廣泛,大多數農村河道普遍處于“三無”狀態,即無經費支撐、無責任主體和無制度保障,加之上下游協調難度大現狀管理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同時,由于民眾投工投勞主動性低、政府投入不足等,農村河道大多缺少有效的整治。
目前,大多數農村河道治理都缺乏對景觀、生態、防洪等功能的綜合考量,隨意將岸坡硬化、堤防加固、裁彎取直等技術應用于河道治理工程,這不僅增加了河岸的硬質感,破壞水系自然美感,而且使得水流更加單一,降低了物種多樣性。由于僅考慮防洪、灌溉目標,許多農村河道被人為渠系化,河道功能單一失去原有生態、柔美、蜿蜒的特性。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如何科學處理人與自然、人與水之間的關系,在水環境能容納、水生態受保護以及水資源能支撐的情況下實現經濟、社會、資源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理念下的農村河道治理,不僅要關注污染防治、防洪排澇等單一功能的恢復,還要兼顧水經濟、水資源、水文化、水景觀、水生態和水質等方面的治理。所以,必須堅持水生環境、水系統循環與河道治理相協調的原則,統籌考慮自然屬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綜合采取有效的綜合治理措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河流生態服務功能及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3]。
農村河道治理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依據,確保“人和、景美、水清、岸綠、河暢”等目標的實現。
為增強防洪排澇功能、保持岸坡、河勢穩定以及水流通常,常用的治理措施有清淤疏浚、堤防加固等;為改善河流的流動性、連通性、整體性以及水動力條件,比較適用的工程措施為水系溝通工程;為恢復河流生態功能,明顯改善其環境條件,可考慮治理要求采取垃圾清除、植物護坡等措施;通過集中清運河岸垃圾以及有效處理周邊廢污水,能夠實現水質改善、水面清潔的目標;另外,通過打造親水空間和濱水景觀,可以創造濱水宜居的親水環境以及居民休閑娛樂的場所。
1)清淤疏浚。清淤疏浚工程可以有效解決行洪不暢、河床淤積、水質較差、調蓄功能低下等問題,通過清除河內的阻水垃圾、砂石、淤泥等疏通河道,實現河道行洪排澇功能的修復與提升,在增加水體流動性及灌溉供水量的同時,有利于增強水體自凈功能實現水質改善的目的。清淤疏浚正式開工前,應考慮生態保護與防洪目標充分論證施工規模,對底泥一般不要挖除過深或全部挖除。
2)河道清障。該措施有利于增強河流的行洪除澇功能和過流能力,通過清除侵占岸坡或河道的廢棄物及河內障礙物,快速修復河流原有的風景與面貌。其中,清理沿河隨意丟棄的廢棄物、違章亂建的構筑物、違規種植的農作物以及產生阻水的喬木或灌木等樹木,這是河道清障的主要對象。考慮農村河道實際情況定期開展清違清障專項行動,通過清理違法種植的苗圃或樹木、清理河網漁具以及違法回填挖建的魚塘,違章亂搭的養殖棚等,可明顯恢復河流及主河道行洪、過流能力。
3)岸坡整治。如何選擇適宜的堤岸護坡形式屬于岸坡整治的重點,要全面考慮便民性、親水性等要求,兼顧防止沖刷、維持河岸穩定以及各河段特點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優先選擇生態護岸形式。生態護岸能維持河畔植被與河流的水氣循環、水生動植物與水土之間的物資交流,從而構成水域——陸域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工程中普遍采用的護岸形式有自然植被護岸、直立式漿砌石護岸、斜坡式鵝卵石護岸和漿砌石生態護岸等。農村河道岸坡整治必須兼顧景觀需求,盡量選用生態護岸保持河流自然、生態、平順、彎曲的形態。
4)堤防加固。依據防洪規劃現有資料,對堤防實行加固可以有效防止渠系化,通過加寬、加高、防滲等措施確保防洪堤沿岸的農田、村鎮安全。此外,為滿足流域規劃要求必須反復論證新建堤防,通過合理設計斷面防止水域縮小或被侵占。
5)水污染治理。考慮各地區的實際條件、處理規模及污水特點,對農村河道采取有效的治污措施。①集中處理農村污染源,采取集中收集、處理的方式解決農村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問題,從而有效控制農村河道污染;為減少農藥化肥的施用可采取作物輪作、肥料合理使用、倡導綠色農業等措施,從而解決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問題。②恢復河流生態功能,為了改善河流水質以及美化農村環境,可以采取生態塘或人工濕地等工程措施。
6)水系連通。為增強防洪排澇功能、增加水體流動性、拓寬引排河道卡口段以及打通斷頭河,比較適用的工程措施為水系連通工程。該工程能夠有效解決水源干涸、循環受阻、水體流動性差的問題,保持河段或溝渠的水流暢通,增加水體流動性讓“死水”變成“活水”,有利于增強水系的防洪排澇功能、水體自凈功能以及水旱災害抵御能力。
7)水生態景觀建設。結合水利風景區和美麗鄉村建設要求,逐步實現向水文、景觀等生態治理的轉變。在實現河岸穩定、行洪安全等基本功能的情況下,通過布設水岸步道、花海綠島、河塘水道等打造景美水情及村水相畔的生態廊道。例如,充分利用森林、濕地、綠廊等資源,考慮當地人文景觀加快推進河湖生態治理,突出地方特色打造高標準沿河綠化帶,可融入花田設計建設特色主題公園,從而形成產業聚集、文化創意、體育運動、綠色生態的多功能親水休閑生態綠廊。
為了鞏固農村河道治理成果,持續有效的維持河流生態健康,確保治理工程效益的長久發揮,必須結合實踐經驗形成科學的長效管護機制,具體如下:
1)建章立制,出臺政策。為更好地保護河湖環境,加強河道治理及其綜合效益的發揮,結合河道管理條例相關文件要求出臺適用于不同地區的河湖管理辦法。堅持統一與分級相結合的管理原則,明確各級水管部門和政府的權責義務。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的河湖管護機制,層層壓實責任,貫徹執行領導組織、監督檢查、管理范圍等確保河道功能的充分發揮。
2)嚴格執法,加強保護。依靠當地政府與公安力量嚴厲查處涉河建設、河流污染、沿河種植等違法行為,加大行政監督與案件查處力度。在河道執法管理工作中納入工程管護內容,組建河道管護隊伍與治理辦公室,貫徹落實管護責任以及相關辦理制度,建立健全村、鄉、縣三級管護服務和宣傳網絡。
3)政府牽頭,制定長效機制。河道管理屬于牽涉范圍廣、涉及多因素的龐大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共同協作,傳統治理模式大多存在“各管一塊”、“九龍治水”的特征,由于管理不到位、資金使用率低、權責利不明等普遍存在“治標不治本”的現象。因此,必須加強協調配合與統籌安排,從根本上解決河道問題。①加強管理、治理、清理“三理”相容,網格員、巡河員、保潔員“三員”保證,警長、河長、網格長“三長”聯動的工作機制。②明確管護責任主體,各縣級政府統籌負責轄區內的管護工作,協調農業農村、水利工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財政等部門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按職責分工協調解決垃圾清原、巡河執法、涉河管理、經費落實、河道管理等事項,逐步形成盤活“一盤棋”的新局面。
4)分級負責,健全機構。堅持河長管理、責任明確、部門合作、政府牽頭的原則構建河道管理框架,通過安排專門的人員及成立農村河道辦,為有序開展成效管護各項工作提供保障。此外,為貫徹執行河長制分段設立總河長、河長。其中,總河長負責績效考核、責任追究和相關工作的監督檢查,對出現的問題負責協調解決;各級河長負責河道巡查、治理、保護、管理等相關工作,對于管護過程中的問題負責協調解決。
5)實時監測,動態掌握。為了保證河道治理效果必須建立功能齊全的監測系統,通過跟蹤監測能夠反映河流治理成效的水生態、水質、水文等指標,實時掌握河流現存問題及其整治成效,為水面管護提供決策依據,為河道治理方案設計提供水生態、水環境等相關信息。
6)嚴格獎懲,強化考核。加快完善河道各管理單位、水利主管部門、縣政府分級考核體系,通過逐級考核貫徹落實長效管護機制。實際工作中要制定考核細則、成立考核小組,對河道管護工作以年度考核的方式進行全面分析,考核單位及時公布考核結果,并獎勵表彰完成工作較好的單位或個人,按相關制度對未完成任務的問責。
7)加強監督,市場主導。在長效管護機制建設中注重強調市場化機制鼓勵市場的主導地位,向受益個體工商戶、企業和居民按企業化運作的模式收取保潔費用,或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由政府向社會法寶,明確河道管護單位;此外,以市場為主導的“以河養河”新型管護模式逐漸得到推廣應用。在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的基礎上,必須向社會公示管護標準、內容等信息,充分接收廣大群眾的監督。
8)廣泛宣傳,示范帶動。河道管護工作要緊緊依靠群眾,積極引導廣大群眾參與河道管護工作,從而形成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①采取宣傳手冊、標志牌、電視、保值等媒介宣傳水生態以及水環境保護相關知識;②設立限制與禁止標志、警示標語等;③積極開展科普教育、美麗鄉村建設等活動,評選一批成效顯著、管護到位的河道,積極培養群眾保護水資源、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加強綠色生活方式的推廣引導以及化肥、農業等農業投入品的科學施用,對農業廢棄物(禽畜糞便等)給予合理的處置。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河流水環境形勢的日趨復雜,必須堅持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文明理念逐步轉變以往的治河模式,加快形成“治河先治污”、“生態治河”的新型治水思路,結合各地區具體情況加快形成長效管護機制。通過綜合治理水域環境,重現“景美、流暢、水清、岸綠”的美好景象,實現人與自然、人與水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