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儀 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
古希臘作為美學的發(fā)源地,其藝術的形成和發(fā)展與社會、人文等因素息息相關。希臘化時期的社會、人文、神話因素也締造出了希臘珠寶首飾進化史的輝煌篇章。
我們可以從珠寶上看到當時社會人們的審美與需求,也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突破地理限制的歷史文化和交流。自希臘化時代起,東西方文明的融合造就了文化的大繁榮,在兩種古老文明的相融碰撞下,希臘珠寶首飾產生了與古希臘時期截然不同的風格,精湛華麗的珠寶工藝替代了古典樸素的風格,并持續(xù)影響著現(xiàn)代藝術的發(fā)展。希臘化時期的珠寶藝術在世界珠寶史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為珠寶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本研究基于希臘化時期首飾的材質與工藝,分析希臘化時期首飾的特點。
黃金作為最主要的材質在希臘首飾中出現(xiàn),相比其他貴金屬和寶石,黃金柔軟易延展,因此在古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早在古希臘時期,黃金在珠寶上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從出土的金屬武器與飾物來看,可以看出當時領袖人物的等級地位。
古風時期資源分布不均勻,希臘黃金稀缺,工匠為減少黃金用量,在銅合金外覆蓋打磨過的薄金片。直到希臘化時期,黃金資源才再次充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菲利二世在色雷斯進行的大規(guī)模采礦活動和對波斯寶藏的掠奪,希臘首次擁有如此充足的黃金,工匠們的首飾制作工藝也因此得到了傳承和發(fā)展。
寶石在古希臘神話中是一個重要的元素,寶石在神話中出現(xiàn)常常代表著某種神奇的功效。隨著希臘化時期的到來,藝術空前繁榮,理想完美化成為藝術形式追求的最高境界,推動了希臘珠寶工藝最重要的技術革新,啟用了鑲嵌寶石和彩色玻璃的彩飾法。大量的彩色寶石被用于珠寶的設計和生產,色彩鮮艷的裝飾改變了以往希臘珠寶的外觀,其種類主要包括祖母綠、瑪瑙、珍珠、綠玉髓、紅玉髓和石榴石等。紅玉髓和來自印度的石榴石,從公元前325年起就開始被使用。來自埃及的綠寶石、紫水晶和來自紅海的小珍珠,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左右也開始被使用。寶石與玻璃材料的運用以及加工工藝的進步使希臘化時期的珠寶形式更加多彩與精美。
琺瑯工藝起源于希臘,并且在邁錫尼文明中開始出現(xiàn)在珠寶中。自希臘化時期開始使用大量彩色寶石以來,琺瑯的地位就呈下降趨勢。后在12到13世紀傳入中國,琺瑯的制作通常以金、銀、銅作胎底,以金、銀、銅絲掐絲成圖案紋樣,填上各色琺瑯,經高溫燒制、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之后最終成型。
希臘化時期黃金的廣泛運用促使當時的珠寶制作對金銀的處理工藝十分精湛,希臘的克里特島文明發(fā)明了金銀細絲技術,金銀細絲工藝在近代被人們稱為花絲鑲嵌。希臘首飾的形式依賴于金銀絲和琺瑯,是以金、銀、銅為原料,經反復壓制成粗細合適的方條狀之后拉成絲狀,再掐絲,焊接至珠寶上。早在公元前730年左右,伊特魯里亞人就已經用黃金細絲工藝制作出許多珠寶藝術品。
黃金造粒技術是最古老的裝飾手法,是用來裝飾珠寶表面紋理或線性圖案和質地的一種流行方式,在早期的希臘首飾制作中,造粒尤為重要,大量的希臘首飾都會將造粒技術應用于裝飾,這種工藝流傳到中國后,被稱為累珠、炸珠等。
直到20世紀初,通過對這些古董珠寶中的技法進行研究分析,造粒技術才被完全解密,其工藝制作流程是將黃金制作成許多直徑小于1毫米的細珠顆粒,通過加熱,使用極小的焊料熔化、硬焊或膠體焊接的方法將其附著在金屬表面上。
鏤刻工藝是國內外常見的古老的金銀加工技術,是將金銀錘薄,用鏨子鏨鏤出浮雕效果,豐富裝飾。通常面積越大效果越豐富,越具有欣賞價值。
通常,利用鏤刻工具在金屬片正面加工的鏤雕工藝,可做出凹陷的花紋,鏤刻工具的沖頭末端略圓,會讓金屬正面變形但不至于裂開,沖頭的材料有金屬、骨頭、木頭和石頭。鏤雕對金屬的擠壓效果呈現(xiàn)出各種短線、原點、點半圓形、圈圈等。
沖擊凸紋工藝是從背面加工金屬的技術,利用錘擊打具有延展性的金屬的反面,沖壓、壓印,形成凸紋,一般會把金屬片的背面加上填充物,不同時期人們使用的填充物不同,公元前14世紀,用的多是樹脂和泥土,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用蜂蠟,后來常用松膠或瀝青,在背面用圓形頭的工具錘出花紋。
沖擊凸紋工藝細化的話,又分為勾線、敲塊面和敲質感三步。“勾線”是用細的沖頭敲出輪廓,“敲塊面”是用較大與較圓的沖頭敲出整個造型,“敲質感”則是敲肌理和細節(jié)。
在創(chuàng)作題材上領域廣泛,內容豐富,側重利用希臘神話、人物、動植物等元素進行設計,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神靈以及神秘力量的渴望與追求。希臘神承載了古希臘人對社會、自然認知、經驗理想的藝術概括,人們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把神話融入藝術作品,當時大量的珠寶作品也證實了這一點。
在材料應用上,黃金具有主導地位,其次是銀、寶石、玻璃、琺瑯等。不同于古希臘時期大多以青銅、銀、石、骨為制作材料,希臘化時期的材料應用更多元化,偏向于獨特與絢麗多彩,一部分原因是菲利二世進行的大量采礦活動充足了黃金資源,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也引入了新的寶石資源,制作工藝的進步也給更多材料的運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部分原因是藝術由貧民化蔓延至貴族王公的享受個性化,繁華的首飾佩戴風靡了當時的王公貴族生活圈。
在制作工藝上,當時人們對首飾的形式追求精致華麗的風格,大量金銀制品與寶石材料的應用推動了制作工藝的發(fā)展,最常用的工藝有金銀細絲工藝、黃金造粒技術、鏤刻工藝、沖擊凸紋工藝等。古希臘時期在制作工藝上相對落后,大多以粗略的打磨與雕刻為主,而希臘化時期制作工藝大多都以金屬制作工藝為主,其原因是其在人與物的塑造、紋樣圖案的設計、其他材質的鑲嵌上都更能滿足當時的審美需求,制作工藝的進步也為珠寶的設計形式帶來了更多的創(chuàng)作可能。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總結出,希臘黃金首飾不僅反映昔日歲月,更體現(xiàn)其制作技術。無論是從創(chuàng)作題材、材料應用與制作工藝上都承載著文化和藝術,由于受東西方不同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影響,珠寶首飾有著鮮明的特征與變化。
藝術作為展示精神文化的形式之一,其形成發(fā)展與所處社會環(huán)境息息相關,希臘化時期的首飾作為載體展現(xiàn)和反映整個社會的背景,映射出當時精神文化氣息和生活面貌。藝術反映社會,社會影響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講,希臘化時期的首飾形成了一種文化的擴張,影響了整個歐洲,從而產生了更多新的藝術形式內容,這正是希臘化時期首飾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