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成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
木刻版畫源自我國,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美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因其具有可復制性,早期在唐朝作為佛教傳播的印刷工具被人們廣泛使用;在宋元時期,由于手工業的發展,木刻版畫的技術更加完善,形式也更加多樣;至明清時,文化的發展繁榮使版畫的需求量增大,尤其插圖類的版畫增多,使得木刻版畫的內容和技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大量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奔赴延安,但當時條件十分艱苦,不能滿足這些藝術工作者創作國畫、油畫的要求,而創作黑白木刻版畫的工具容易獲取,所以黑白木刻版畫成了這些延安文藝工作者的第一選擇。黑白木刻版畫能大量復制的特點正好符合當時抗戰進行大量宣傳的需求,所以黑白木刻版畫在延安非常迅速地傳播開,但延安時期的黑白木刻版畫仍在探索的過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黑白木刻版畫風格趨于成熟,誕生了大量的政治主題鮮明的作品,為人民革命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糧。
黑白木刻版畫中運用黑與白這種簡化的色彩表達形式。簡化也意味著純粹,通過刀法的運用讓黑色與白色分離、交織、融合,剔除了多色對觀者的視覺干擾,讓觀者面對黑白木刻作品時,能夠直接地尋找到畫面中的線索。正如在攝影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追求像素和色彩還原度的同時,黑白新聞紀實類攝影依舊占據主流地位。去掉彩色能讓人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造型本身,同理,黑白木刻版畫只強調黑白對比,觀者在欣賞時會更加專注,視覺效果也更加具有沖擊力。從造型技術上來講,黑白木刻版畫中最難處理的就是黑白過渡,其次是對比。作者需要對形象的形體結構、畫面的光影、畫面的空間有足夠的認識。特別是在刻畫人物造型時,對身體部位轉折處明暗交界線的把握以及暗面向亮面過渡的刀法處理,是影響畫面效果的重要因素。從色彩心理學上來講,黑色是“萬色之王”,它是所有色彩的集合,代表無盡,代表包容。而白色沒有顏色,代表虛無。二者處在色譜的兩個極端,為觀者提供了廣闊的色彩心理空間。這兩種極端的顏色,配合黑白木刻版畫畫家獨特的構思和技藝,產生了無限的創作可能。
在創作黑白木刻版畫時,除了黑與白之外,還存在兩者相互交織所產生的灰色。灰色調并沒有自己獨特的造型特點,它的存在是黑與白兩種不同顏色相互作用后產生的,幫助協調兩種顏色的關系,能為畫面增添獨特的層次和趣味性。
灰色的情感象征同樣是黑白木刻版畫作品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灰色的情感較為豐富,它通過強烈或者微弱的明度變化帶給觀者不同的視覺心理效應。例如,淺色的灰在情感上好像更加貼近陽光、活潑,深色的灰更加傾向于陰暗、憤怒等。在作品《六月的中午》中,為了展現半裸的女性在陽光下起舞的活潑姿態,就使用了較多白色與灰色的結合,讓畫面顯得透亮,營造歡快的氛圍,正是這種方式的運用凸顯了午間陽光的質感。而作品《驚弓之鳥》就運用了黑色與較深的灰色,表現出了鳥受到驚嚇時的狀態。因此,如何利用黑白交織出的灰色,成為決定畫面效果和表達內心感受的重要方式。
剔除色彩并不意味著畫面形式的簡單,用最簡化的顏色去表現豐富的內容,這就需要藝術家們從其他的角度去下功夫。黑白木刻版畫中用刻刀代替筆,用木頭代替紙來構建畫面,因此相對于繪畫而言,工具和材料的使用難度較大,重點在于如何熟練地使用刀具,如何將點、線等各種元素進行不同畫面、層次的不同組合。作品中的形象須簡潔明了,用刀應像準確的數學公式,須嚴謹、精確、干凈,它不同于其他畫種可以反復修正。倘若創作者的造型能力相對較弱,創作時出現了些許偏差,那么想要進行深入刻畫是很難的。在這方面,木刻版畫有自身的局限性,但也正是如此,木刻版畫的直接性和偶然性是其魅力所在。
版畫刻刀的種類有很多,如三角刀、平口刀、方口刀等。想要實現不同的畫面效果就需要使用相對應的刀具。刀法的種類也有很多,像挑刀、壓刀、正切刀等,當刻板的力道和角度不同時,同樣會帶來不一樣的畫面效果。刀法沒有規律可循,只要能夠恰當表達出情感思想的就是好的刀法。在選用刀法時,賦予情感也是黑白木刻版畫的重要元素,用刀的輕重緩急、或疏或密,這些都與作者的內心感受相關。刀法沒有情感的加持就失去了創造的根本動力,也使得創作失去價值。例如,在表現戰爭題材時,刀法應當果斷堅硬,給人以剛毅的感覺。在表現女性題材時,刀法應偏圓潤,給人以溫柔、細膩的感受。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應該讓創作擁有思想,讓作品擁有感情,不斷地展示出它自身的價值。用不斷創新的手法融入情感是一名版畫制作者的必修課。
在黑白木刻版畫中,印痕肌理所體現出的語言極為豐富獨特,并且印痕肌理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它蘊含著木刻的趣味性。印痕肌理是在版畫印制中形成的,通過將木板粗糙、深淺起伏、龜裂等自然狀態下形成的紋路轉印在紙上,使得創作出的每一幅作品都有不同的印痕肌理,這些天然痕跡既增加了木刻語言獨特的味道,又展示了黑白木刻版畫的獨特性。印痕肌理在視覺設計中是表達物體紋理、形狀外觀和渲染畫面氛圍的重要因素。生活中處處蘊藏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印痕肌理,這些肌理傳達出了極其豐富的信息。例如,每個人臉上的皮膚是有不同紋理的,即使差別很小,也能通過這些紋理反映出人物的所處環境、成長經歷、性格特點等。肌理效果本身帶有的抽象變化與作品中的具象元素結合形成了視覺差距,又通過黑白對比的進一步強調,讓紋理和刀痕帶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印痕肌理的實現是由制版、磨壓、印制三個工序完成的,每道工序和材料的變化會形成不同的效果,制作中的刀刻、木痕等效果,是木刻版畫作品的藝術魅力所在。其中,刀刻效果是刀具在木板上的運動痕跡,不同刻刀的刀型會產生不同的軌跡與效果,而刀型的具體選擇是由創作者自身的構思以及所擅長的表現方式決定的。刻刀的表現方式與不同刀型的具體運用,以及刀法的技巧,使得木刻版畫的創作形成豐富多變的層次感,并且能夠提升畫面中創作形象的質感。木痕體現的是刻刀在木板上的雕痕效果,加上木板材質自身的肌理,反映到畫面上會有一種獨特的效果。刀刻與木痕效果是相輔相成的,刻刀與木板的契合度越高,所表現出的效果就越具藝術韻味。
黑白木刻版畫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區別在于刀法、黑白灰與肌理印痕等獨特的藝術語言。生活為藝術創作提供素材,激發了創作者的靈感,通過抽象思維的加工、提煉和重新組合,從而產生具有美學價值的藝術作品。我國的黑白木刻版畫是歷代藝術家結合自身經歷、時代背景、技巧經驗等因素,不斷地改進和創新,使其帶有中國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創作者要不停地對生活進行反思,積極地觀察社會,參與社會發展,從中汲取營養,而不能閉門造車,無休止地憑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