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瑩 劉 穎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
早在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了創新、創業是構筑區域競爭優勢的核心要素,人力資源將成為創新創業的主要推動力量。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推動電商企業發展都需要推動文創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在“雙創”背景之下,宜春夏布手工燈的開發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藝術分支。將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相融合成為設計的潮流,既容易受到消費者的追捧,同時又能夠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要求之下,“雙創”成了各個行業以及教育教學領域產業轉型的背景,每個行業都經歷著創新創業的浪潮,中國進入了創新的新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創業是大勢所趨,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呼喚專業型的創新創業人才,并且要求高等院校本著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就業和傳統產業的發展相結合。在“雙創”背景下,宜春夏布手工燈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傳統手工藝品,能解決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等一系列新問題,是迎合“雙創”教育新需求、實現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創新之舉,也是交出令全社會滿意答卷的良好舉措。
宜春夏布手工燈是夏布這一特殊材質延伸出的手工作品,夏布的生產源自隋唐時期,如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世世代代的當地人民不斷改進和完善,使得夏布的生產日益成熟。夏布質地“柔軟潤滑,平靜如水,輕如羅綃”,因而聞名海內外。在古代,粗麻布為奴隸、平民穿用,細麻布如同絲綢,為高貴品種,供貴族使用。袁州夏布“嫩白、勻凈,通行四方、商賈輻輳”,曾列為朝廷貢品,是一種純手工的“綠色天然環保”土特產品,為“袁州三寶”之一,不但可以滿足國內消費者需要,還可以出口創匯。宜春夏布手工燈恰恰是這種特殊材質所制作的手工燈具,能夠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其顯著的特征在于“雙創”的背景之下為中國手工業歷史增添了新的風采,起到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半p創”給予手工業新的發展思路,并且能夠產生創新的手工業制作和銷售模式,為了能夠使這一傳統手工藝煥發生機,可以在現代化的創新創業精神指導之下為宜春夏布手工燈傳統行業帶來與眾不同的新發展思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文化產業有了新的理念和新的發展思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至今,推進了宜春夏布手工燈產品的研發,并且給藝術類學生的創新創業帶來了新的契機。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豐富的中華民族藝術元素,為了打造具有知名度、影響力和競爭性的非遺文創產品,將宜春夏布手工燈作為一個特色項目的分支非常具有可行性。手工燈不僅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而且代表了宜春當地的文化內容,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文旅結合,推動了文化產業向著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進發。因此,打造特殊的中國風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夠使我國的文創產品走上一個新的發展層面,研發手工燈產品,優化其材質,將本地特有的材料作為主體原料,帶動當地手工業經濟的發展。
宜春夏布手工燈繼承了傳統,同時又有了新發展,是當之無愧的品牌文化特色產品,成為當地文創產品的代表作,引來了各地游客的參觀,并做好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使其工藝歷經千載而歷久彌新。宜春夏布手工燈以本地楠竹、樟木、夏布、苧麻為主要原料,夏布有 “中國草”的美稱,手工燈的夏布原材料采用的是國家非物質遺產萬載“圓紗夏布”。通過物件自身的材質、結構、造型、色彩以及使用者所賦予的概念、功能、審美等要求, 創造性地將禪宗美學設計與現代手工燈具制作結合,既彰顯了禪宗文化的特色,又提升了燈具設計的文化底蘊[1]。
傳統的宜春夏布手工燈古香古色,以夏布作為主體原料,配合其他材料打造出如夢如幻的朦朧效果。而今,在新經濟時代,宜春當地形成了多家手工燈公司,從而能夠推陳出新,在原有的技藝基礎之上形成了新的市場創新機制,通過對傳統手工燈的改良使其更加具有特色,且更符合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宜春夏布手工燈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照明燈具,而是一種散發著獨特的隱逸文化氣息,并且傳遞新型田園理念的代表性產品。而且這種以夏布為主要原材料的產品植根于當代生活的沃土之上,不僅傳承著非遺技藝,而且還將創新作為企業的生命,創造了大量系列性產品,共研發出三個系列共計20余款燈具,如“竹光裂影”夜燈等。人們將已破損的古物件改造成手工燈具,讓古物件重新煥發生機。當地有的企業還成立創新工作室,先后創作了《禪境九悟》《十牛圖頌》《袁州十二風月圖》《貫休十六羅漢圖》等巨幅夏布畫作品,推動了宜春禪月文化的傳播[2]。
依托于當地特殊的手工燈產品,開展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并且以手工燈作為主要參賽作品,不僅可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還可以研制宜春夏布系列產品、特色文創產品等,使當地的特色手工藝傳承發展、開拓創新。如建立現代化的傳承企業,打造品牌化的宜春夏布生產基地,與當地的高等院校合作設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立“雙創”實踐實訓基地,接納大學生,讓非遺走進校園,帶動學生創業,擴大創業人數,并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這使現代雙創思維模式與實踐性更強的教育相結合,解決了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提升了創新創業核心素養[3]。
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的做法,公司先后牽頭成立了“宜春市袁州區隱逸軒苧麻制品專業合作社”“萬載縣隱逸軒苧麻制品專業合作社”,吸納300多個農村富余勞動力參與到苧麻種植、原料加工、夏布織造、布鞋制作等工作中來,對非遺傳承、農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宜春夏布材質獨特,可用于制作家裝家居制品、藝術屏風、茶道工藝品、扇子、麻紙等,深受農民歡迎,在修復古籍、影印等工作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該類公司建立起專業合作社,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旅游業和農家樂等的發展,從而實現了在創新創業理念下指導農戶創業致富的目標。當地農戶不僅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甜頭,當地政府還積極鼓勵與旅游相關的其他服務業發展,從而能夠在萬眾一心、大眾創業的背景之下有更好的生活,圓就業創新之夢,實現了充分挖掘創新創業相關資源的目的,并推動了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在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之下,社會環境有所改觀,在黨和政府的持續推動之下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優化了創新創業的工作內容,落實創新創業理念成為當地極為關注的重要任務,并與教育機構合作,促使其“落地”[4]。
綜上所述,當今時代,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實現長遠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雙創”背景之下,構建創新創業的教育新模式,應主動挖掘可利用的創新資源,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帶動大學生創業,帶動當地農戶創業,推進在新時代背景之下宜春夏布手工燈開發等一系列工作。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需從實際做起,完善手工燈的多元化發展體系,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之下,優化創新創業環境、落實創新創業理念,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團隊建設,促進宜春夏布行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