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恒華
(懷化市鶴城區水利水電建設站,湖南 懷化418000)
近期,筆者采取“走訪座談、現場察看、查閱資料、發放調查函”等相結合的方式,專門就當前農村“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困難”,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并對如何開展提升改造、后續管護等工作,夯實“三農”發展基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形成了一個初步的思路對策。
以懷化市鶴城區為例,據調查,轄區共有各類水利設施2 800 余處,其中:
蓄水設施:共有中型水庫2 座,小(Ⅰ)型水庫17座、小(Ⅱ)型水庫25 座,山平塘1 480 余口,有效庫容6 420 萬m3。引水設施:河溪堰壩50 余處,井泉洞240余處,年引水量470 萬m3。
提水設施:中型水輪泵站2 座,電排電灌170 余處,年提水量1 840 萬m3。渠系設施:全區水庫、山塘及水輪泵站干支渠170 余條、1 180 余km,渡槽45 座3.4 km,倒虹吸管21 處4 km,總蓄引提水量9 760 萬m3。同時,普及戶用抽水灌溉機具0.8 萬余臺。
全區水利設施設計灌溉面積10 萬畝,實際灌溉面積5 萬畝。“十三五”以來,該區采取“集聚財政引導資金、整合水利專項資金、引進社會民間資金”等多種方式,全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期間,先后實施完成標準農田、中小河流治理、小型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等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建成高標準農田4.1 萬畝,整治加固中小河流堤防1.5 km,維修加固上型水庫25 座、骨干山塘220 余口,防滲硬化灌排渠道220 km,新建電排28 座,改善灌溉面積2.2 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6 萬畝,農田水利設施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升。
據調查,當前農村大部分水利設施,由于修建時間久遠、建設標準低,一遇大的洪澇旱災,難以發揮應有的防災抗災作用,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農業靠天吃飯的問題仍未完全破解。主要表現在:
1)設施條件亟需改善。從水庫山塘設施來看,在“十二五”、特別是“十三五”期間,雖然所有大中型水庫、大部分骨干山塘基本上已實施了除險加固改造。但是,由于大部分水庫、山塘修建于20 世紀50—70 年代,屬典型的邊設計、邊施工的土法上馬工程,排洪溢洪設施、清淤擴蓄等配套設施不完善,導致部分水庫、山塘防洪保安、蓄水保水能力不足。據調查,現有水庫、山塘蓄水庫容僅能達到設計標準的60%~70%。從排灌渠系等小型水利設施來看,當前,農村主干渠道已基本上實施了防滲改造,但是山間、田頭渠系防滲改造欠賬較多,大部分為土夯結構,加之日常維護、清淤疏浚沒有及時跟進,導致一部分渠道阻塞嚴重、排澇灌溉能力較差,而且鄉村之間、山間田頭之間“斷頭渠”、“腸梗阻”問題突出。如:灌水渠道已實施防滲硬化的僅360余公里、僅占總里程的30%。從高效節水灌溉設施來看,經調查,截止目前,該區已發展建成懷化九豐現代農博園、鶴翔蔬菜產業園、黃巖藍莓產業園、雙村四季水果產業園、奇山獼猴桃基地等以噴灌、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設施農業2 000 余畝,但是與適宜普及節水灌溉設施的耕地(含旱地)總量比較,占比僅5%,節水灌溉設施農業建設任務還十分繁重。從水利設施抗災能力來看,由于鶴城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域,年均降雨量達1 500 mm 以上,夏季降雨集中,受山沖水的影響較大,又由于水庫、山塘、溪河、渠系等蓄水泄洪能力不足,洪澇災害較多;而在枯水期,溪河水位和地下水位同時降低,又因為灌溉工程配置不健全,部分水庫、溪河等水源的可用水無法有效調節,造成部分農業生產工程性缺水現象嚴重。
2)資金投入亟需加大。由于農業產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收益偏低,農民自主改造、自我維護農田水利設施的積極性不高,特別是以“一家一戶”為單元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難以有效整合社會民間資本對水庫山塘、溪河渠系、節水排灌等農田水利設施進行綜合提質改造和跟蹤管護。而當前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薄弱,難以拿出更多的集體資金投入水利設施后續改造,僅靠地方政府獨家支撐。當前,地方財政普遍運行困難,難以集中更多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提質改造,只能進行局部維修。因此,急需中央和省級財政集中支持,以彌補農田水利設施提質改造和資金投入不足的困難。
3)管護制度亟需健全。眾所周知,農田水利設施工程大部分是置于戶外的,具有布局分散、位置偏遠、使用期短、閑置期長、不方便管理等特點,尤其是山間田頭設施容易損毀或丟失。調查表明:當前農村水利設施最多的是山間田頭渠系工程,而這一保障性設施在運行中存在諸多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排灌水渠因清淤維護不及時,導致排水灌溉效率較低。有的只注重蓄水工程建設,忽略匯集、沉砂設施建設,沒有將集雨與節水灌溉、節肥增產、農機農藝等統籌規劃、融合建設,導致“土夯渠”多、“節水渠(設施)”少。有的灌區缺乏山頭、田間互通互聯配套工程,有的是有灌無排系統,有的設施年久失修、缺乏常態維護,導致“阻塞渠”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時,由于部分跨區域設施邊界、產權管理不明晰,導致部分農田水利設施管護主體缺位。
針對當前農村農田水利設施存在的現實問題,為確保推動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對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進行提質改造,已顯得十分迫切。
1)政策有保障。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都十分重視“三農”工作,連續制定出臺了18 個中央1 號文件,在政策要求上均把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列為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在政策上優先保障、在資金上優先傾斜,著力解決政策扶持、資金保障不足問題。
2)發展有需求。通過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提質改造,可以從根本上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改善農業發展條件。提升糧食產能,確保糧食安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水平,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3)環保有要求。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已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化化建設“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擺在突出地位、強力推進。因此,加快農田水利提質改造,可以通過建設和推廣應用農業節水、節肥、節能等新設施、新技術,引導農民運用高效節水等的耕作生產方式,實行標準化生產,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減少污染,保護環境。
1)堅持規劃先行,突出建設重點。堅持科學規劃,組織專門力量,搞好調查,摸清底數,在此基礎上,科學編制好推進實施農田水利設施提質改造工程規劃方案,明確好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責任措施,做到科學有序推進農田水利設施提質改造,夯實打牢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突出建設重點,重點要開展上型水庫山塘加固改造、山間田頭渠系防滲疏浚、節水設施農業擴面提效等三大農田水利設施提質改造行動,全面提升現有農田水利設施蓄水抗災能力。同時,要按照“兩個一批”的要求,規劃建設一批以取水井、攔水壩、小型蓄水池(塘)為主的山間、田頭等蓄水灌溉設施,方便農民就近取水、就地灌溉。推廣普及一批揚程高、實用有效的小型抽水排灌機具,著力破解取水條件差、海拔落差大的天水田、旱地水利灌溉能力不足的問題。
2)加大資金投入,強化政策保障。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應采取“公共財政資金+一事一議專項資金+社會捐助資金+村集體資金+農戶自籌資金”等辦法,多渠道、全方位籌措農田水利設施改造管護資金,為推進農田水利設施改造管護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資金支撐。進一步健全完善用水統一調度、水費征收使用、設施管護維修、項目資金績效評價與監管等配套政策,支持農田水利設施提質升級和常態化維護管理。同時,按照“誰建設、誰管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建管原則,探索建立小型水利設施有償收費制度,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投入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改造管護,以減輕地方財政壓力。
3)健全管護措施,做到長效常態。積極探索推行“政府管理部門+用水協會+屬地鄉村+受益農戶”的“四位一體”農田水利設施管護運行機制,制定常態化管護制度,明確區、鄉、村和受益農戶等分級管護責任,各司其職,各擔其責,確保實現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管護長效常態。同時,要根據河長制的責權邊界,進一步理順管護主體責任,加強水庫、山塘、溪河、渠系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管理,打造山青水秀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