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雪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血液病患者往往會出現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功能低下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原發病及治療方法的影響,治療方式有化療、放療及應用免疫抑制劑。一旦出現免疫低下就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襲,從而引發感染。其中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最高,發生后又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對于血液病住院患者應有效分析感染危險因素,同時制定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1,2]。本研究結合具體的病例對血液科患者輸血護理的危險因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總結了有效的預防對策。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血液科近兩年收治的住院患者,共計選取了110 例,其中有男性患者60 例,女性患者50 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84 歲,最小年齡為4.5 歲。所有患者均入住血液科確診后進行相關的治療,共有16 例患者發生感染,感染率為14.55%。
采取的方法為前瞻性和回顧性調查,將抽取的所有住院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每份病例的資料進行仔細的閱讀,并認真地查看每位患者的檢查結果,將所有確診患者的情況進行填表登記。統一地整理和分析患者的資料,并對患者的情況按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來進行核實,計算醫院感染發生率。
110 例研究對象中共有16 例患者出現感染的情況,感染的發生率為14.55%,共有17 例次發生感染,例次感染發生率為15.45%。主要的感染部位集中在呼吸道、口腔及泌尿道,在全部感染中占大部分的比例。
110 例患者中共有60 例使用廣譜抗菌藥物,抗菌藥物使用率為54.55%,以預防性用藥為主,且有一部分為治療性用藥。有一半以上的患者為使用1 種抗菌藥物,一部分患者為聯合使用2 種抗菌藥物,有很少的部分患者聯合使用3 種或以上的藥物。所有患者使用的抗菌藥物共有11類包括31 種抗菌藥物,主要為青霉素類(含酶抑制劑)、頭孢菌素類和喹諾酮類,在使用的抗菌藥物中占絕大部分。排在前3 位的藥物名稱為青霉素、頭孢噻肟、環丙沙星。
在16 例感染的患者中進行病原學檢查12 次,送檢率為75.00%,陽性檢出2 例,陽性率為16.67%。真菌所含比例最高,其次為革蘭陰性菌,最后為革蘭陽性菌。排在前5位的菌種分別為白色假絲酵母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2.4.1 住院時間
患者的住院時間越長發生感染的概率就越高。分析住院患者的住院時間,其中最長的為65d,最短的為4d,住院時間>30d 的發生感染的概率高,其次為住院時間在15-30d,住院時間<15d 的感染發生率最低。
2.4.2 原發疾病
惡性組織細胞增多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白血病等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高,慢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發生率較低。
2.4.3 周圍血白細胞
住院患者白細胞降低程度越大,則發生感染的概率就越高,對患者根據白細胞的程度進行分組,分為>4.0×109/L 組、(4.0-1.0)×109/L 組、<1.0×109/L 組,醫院感染率在組別中呈現出增長的趨勢,<1.0×109/L 組的感染發生率最高。
2.4.4 免疫抑制劑及化療
在16 例發生醫院感染的患者中,有13 例在感染前使用了免疫抑制劑,有14 例在感染前使用了化療藥物,這兩類患者的發病率均比平均的感染發生率要高。
2.4.5 抗菌藥物
通過分析得出,使用抗菌藥物的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要明顯高于未使用抗菌藥物的患者,且使用抗菌藥物的種類越多,患者的感染發生率越高。
在惡性腫瘤中血液病是較為嚴重的類型,發病急驟,患者的癥狀十分嚴重,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白血病細胞存在于骨髓及淋巴組織中并逐漸發生增殖,對正常的造血及免疫功能造成干擾,降低了患者的免疫力,為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提供了條件,一旦感染情況嚴重后也會導致患者死亡。對于血液病患者往往給予化療藥物,雖然能夠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在使用的過程中患者會表現出很大的不良反應,對患者的臟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降低了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了感染的發生率[3]。
本次調查研究中發生院內感染的患者中超過一半的比例感染部位為呼吸道,其次依次為口腔、皮膚、消化道、血液及泌尿道。本次研究結果與相關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分析該結果的原因主要是普通病房內空氣質量不高,尤其是潔凈度較差,而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能力較低;在使用抗腫瘤藥物及免疫抑制劑后對呼吸道纖毛粘液系統、IGA 及纖維素等細菌清除系統均有破壞作用;再加上呼吸道與環境是直接相通的,一旦有病原菌后容易通過空氣中的飛沫進行傳播,增加了呼吸道的感染。數量和質量均正常的粒細胞能夠進行機體抵抗,在化療過程中導致中性粒細胞嚴重缺乏,這也是導致血液病患者出現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白細胞總數降低,出現中性粒細胞缺乏時,絕大多數患者易發生感染,且以醫院感染為主。
由此可見,對于血液病住院患者應做好防治工作,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患者的病房應具備空氣消毒設備,每日定時進行空氣消毒,消毒時間一般為1h,在使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時應對眼睛與皮膚做好防護[4]。床單位要使用消毒液進行擦拭,保證2 次/d;每月對病房內的空氣及物體的表面消毒效果進行監測,保證消毒質量。對探視人員進行嚴格的限制,減少人員的流動,一旦有患者外出要佩戴好口罩。在與患者接觸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按照消毒隔離制度進行消毒,減少對患者造成的侵入性的損害[5]。(2)有調查資料結果顯示,在醫院的感染中經手傳播途徑是最為常見的,且傳播速度快,危險性大于空氣傳播。因此,醫護人員應在平時注意做好洗手工作,強化洗手意識,在與患者接觸前后要配合使用洗手液進行流水沖洗,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劑對雙手進行擦拭。同時還應向患者、陪護及探視人員做好手衛生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他們的洗手依從性,從而減少感染的發生。(3)在使用抗生素上要做到科學合理[6,7]。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夠防止對人體造成危害,同時也能減少菌群失調及雙重感染的發生。血液科的住院患者在住院的過程中較多使用抗生素,而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患者容易出現菌群失調的現象。抗生素的使用分為預防性使用及治療性使用。國外有學者報道,對患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會導致機體耐藥性的增加,因此不建議使用。選用抗菌素應根據藥敏結果,在未獲得細菌學監測指標之前,經驗性選擇有效抗菌藥物,應兼顧到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同時應根據病情選擇抗真菌藥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