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維紅
(瀏陽市株樹橋水庫管理局,湖南 長沙 410300)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事。依法治水,重點防治水污染,是當前水資源管理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目前我國的水資源不僅表現為數量嚴重不足,而且水體質量也越來越差,水質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水的質量狀況日益受到重視,必須借助于立法、經濟、教育、行政和技術等手段,有效控制和減少水質污染,從而確保人民群眾飲水安全。
隨著長株潭城市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城市水資源已經出現嚴重不足。一是湘江水質受到污染,長沙市有必要開辟第二水源;二是長沙枯水季節缺水,需要新的飲水保證。在1998 年湘江洪水和大旱后,湖南省人民政府提出兩套引水方案以解決對湘江的過度依賴,其中一套方案是從郴州東江水庫輸水到長沙,距離約480 km;二是從瀏陽株樹橋水庫輸水至星沙,距離為76 m,經各方面專家反復論證,株樹橋水庫庫內“森林覆蓋率高達87%,存活量大,水系發達,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農藥、化肥污染極少,水庫感官性狀好,水體清澈透明,是理想的天然潔凈飲用水源”,認為株樹橋水庫已經可以滿足作為長沙“第二水源”的需要,1998 年12 月31 日,湖南省委、省政府決定將株樹橋水庫列為長沙市第二水源。
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小作坊星羅棋布,“青山掛白”比比皆是,企業長期沿襲粗放型發展模式,生產領域的資源低效利用現象十分普遍,“循環不經濟,經濟不循環”的瓶頸并未突破,從而造成水資源重復利用率低,雨水收集進展甚微,可再生能源發展緩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量小,資源浪費愈演愈烈,生態平衡嚴重失調,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污染、污染轉移等問題。在這種生產環境之下,株樹橋水庫要完全杜絕周邊5 個鄉鎮環境治理不留死角,存在一定困難,當時庫區上游5 個鄉鎮的企業主和居民對環境保護多少還是存在不理解,有抵觸情緒,主要表現在下幾方面問題:
1)農業面源污染。當初農村生活垃圾還未采取分類處理、統一收集、統一處理的辦法,大多數居民都是自行處理,亂扔亂倒垃圾現象非常普遍,生活垃圾長期在露天堆放過程中,有機物分解產生惡臭,并向大氣釋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機揮發氣體達100 多種,這些釋放物中含有許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紙屑和粉塵則隨風飛揚形成“白色污染”。大多數白色垃圾經河流進入庫區,對庫區水質環境有一定影響。
庫區周邊鄉鎮的農村養豬場比較多,早期養豬場大多數排出的糞水都未經化糞池處理就直接入河,最終進入庫區。其排放的大量污水、糞水中,含有豐富的碳氫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極易腐敗的有機物質。這些腐敗性的有機物質進行厭氣分解時,產生甲烷、硫化氫、硫醇等有惡臭的物質進入水體,水質就會惡化,有機物越多,天然水體中微生物的含量越多,水體被病源微生物污染后,會引起一些傳染病的傳播與流行。再就是農村生活污水、畜禽污染、漁業養殖污染、農藥和化肥污染以及地表徑流面源污染對水體化學需氧量的貢獻量也很大,加上總氮、總磷排入河流,對水質有一定影響,部分河段水體呈富營養化狀況。
2)工業污染。當初庫區周邊5 個鄉鎮大型工廠倒是沒有,主要是幾個造紙廠和竹木加工廠,花炮企業不多,原來紙廠排出的廢水基本上都未經凈化處理直接經河流進入庫區,如此長期直排入河,最終會對庫區水質環境帶來一定影響。
為加強株樹橋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防止水污染,保障城市飲水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公眾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瀏陽市人民政府負責《長沙市株樹橋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中保護職責和要求的實施,由水行政、環保、株樹橋水庫等職能部門采取了以下應對措施:
1)劃界確權,嚴格管控河流。一是依法劃定河流管理范圍。河道管理范圍的劃定是加強執法監督和管理保護的基礎,如果不開展劃界工作,執法監督和河流管理保護工作的界線不清楚,難以有效開展執法監督和管理保護工作。為實現河流管理的依法、科學、有序利用和控制保護奠定基礎,明確了自然保護區、一級保護區和核心保護區的劃定和保護目標;二是在保護區設立界碑,實施封山育林,禁止村民在保護區內濫砍濫伐,確保保護區內植被遭受破壞,防止山體水土流失。
2)夯實基礎,逐步扎牢水保體系。一是在庫區周邊安裝了安全防護欄和電子監控設備,設立了安全警示標識牌,實行全封閉式水保管理,杜絕溺水事件發生,防治毒魚、電魚、釣魚等不法行為,成立了水源保護執法大隊,健全水陸監管巡查機制,打擊破壞水源不法行為;二是組建了水面打撈隊開展水面漂浮物打撈,確保庫區水質清潔,提高了水體自凈能力;三是建設水質監測系統,在取水口設立了自動監測設備,進行全天候水質自動監測,同時每年向庫區投放魚苗幾十萬尾,減少了水體中的浮游生物。
3)源頭防控,提升河流水環境質量。一是繼續完善和加強農村分散式治污、集中污水處理等設施的建設與維護管理,鼓勵在自然保護區外建設生態養殖場,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措施,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從源頭減少農業農村污染;二是通過小流域面源污染的綜合治理,采用生態溝渠、生態濕地、生態隔離帶等技術,控制與處理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地表徑流;三是重點推進城鎮雨污分流,完善污水收集管網建設,逐步提升鄉村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及排放標準,推進污水廠尾水深度處理技術,充分利用中水作為城鄉雜用和生態補水,降低污染因素的影響,逐步修復河流水資源生態環境,最終達到水環境的修復。
株樹橋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涉及瀏陽市張坊、小河、永和、中和、高坪5 個鄉鎮,22 個村,50 000 名居民,自2010 年8 月正式通水以來,株樹橋水庫已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加強水源保護工作,在瀏陽市市政府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協助下,各職能部門在5個鄉鎮實行了畜禽養殖退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垃圾分類處理,四格化糞池改造,加強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排污口清零等舉措,同時為保障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及時把生態補償資金發放到村民手中,通過多措并舉,有力地保障了株樹橋水庫常年保持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Ⅱ類及以上,生態環境逐年改善,2011 年5 月,水利部將株樹橋水庫列入全國第三批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
水源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株樹橋水源保護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河湖信息管理平臺。對5 個鄉鎮關鍵水域建設視頻監測點,設置攝像頭進行水質環境監督,基本實現大(Ⅱ)型水庫、重點河段、關鍵水域等重點區域的水環境實時監控,形成現代化、信息化的“智慧株樹橋”綜合管理平臺;二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中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雖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鄉村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不一,污水處理能力也有大小,要盡快補上短板,提高排放標準,跟上開發建設速度等方面的要求,科學合理加大污水處理廠建設,徹底防止污染物排放入河,確保株樹橋水庫水質安全,讓長沙市民喝上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