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陽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晚上應該在什么時間睡覺?21點?22點?還是更晚一些的23點?但無論如何,恐怕都不該超過24點——更準確的說法則是零點。如果是一眾讀書的孩子大家都是零點之后方才入睡的話,大概我們不能不說,這樣的作息時間,問題實在是太大了,讓人難免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擔憂。
我做了一輩子的教師,近40年的教齡。我深深知道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無論是社會還是教育主管部門乃至各級地方政府,評價你辦學是不是成功,升學率依然是最為主要的標尺。所以,各地中小學自然會把升學率放在壓倒一切的位置上,為提高升學率而竭盡所能。當然,升學率自然也就成了學校領導——校長的工作重點。至于如何提高升學率,一般而言,普通學校最為常見的路徑就是延長學生們的學習時間。為什么?在教學方式不做改變,教學水平一般,教學效率一定的情況下,誰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越多,考試成績也就越好。
我所在的江蘇省南通市的基礎教育是相當強的,據說,在業內有所謂“全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南通”的說法。以我們這個南通下屬的縣級市為例,每年的高考季,各學校之間比拼的不是升學率,而是本一上線率,是全省高考總分前1000名或者100名中本校考生有幾位。為什么?因為大家高考綜合上線率幾乎都是100%,本一上線率很多學校也已經達到90%上下,甚至更高!不過,對于這樣的成績,早些年我就聽說有些知名高校卻并不買賬,把這稱作是“縣中模式”,以為這種靠“死楸”——亦即無限延長學習時間取得的成績,并無法說明更多問題;在這樣的模式下產生的高分考生,往往存在后勁不足的問題。所以,這些高校對于錄取本地的高分考生并不積極。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于本地學校的這種模式,也不欣賞。為什么?因為我以為在這樣的模式下,極有可能真的為孩子們贏得了入學的機會,但卻犧牲了孩子們的未來——在日后的學習中,他們很有可能出現“學習疲勞”,失去學習的熱情與進取的動力。舉例說,我身邊就有一位熟人的孩子,考取的是一所“985”學校,可入學之后,因為沉迷網絡,本科比別人多讀了一年——留級一年。我也曾經聽說。我兒子入學的那所“211”學校,每年被勸退的學生至少在20~30人。這或許可以說,它反映出在更廣大的范圍里,同樣存在中學階段“死楸”現象。而這些,恐怕與孩子們的“學習疲勞”——俗稱“厭學”情緒存在一定的關系。除此之外,高中期間,一天可能長達15個小時以上的學習時間,對于他們的成長與健康,恐怕也會產生嚴重影響。比如說,我侄女讀高三期間,就經常到零點以后才入睡,因此她很早就戴上眼鏡了。而在某些高中學校,近視率近100%,也是證明。
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教學方法上多些探索、適當改進,以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避免疲勞戰,讓我們的孩子盡可能早些結束一天的學習,可以擁有稍多一些的休息時間?
故此,一所學校的學生什么時間睡覺,以及非常直觀的健康與否的反映——視力狀況,在我看來可以作為我們辦學是否成功的一條檢驗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