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文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種令“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現象,被稱為“馬太效應”。在人的認知上,也存在類似的“馬太效應”。主要表現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越不明白的人,越認為自己無所不知。有一個說法是:一個人的知識和未知,就像一個圓,圓的面積是已知,圓的周長是未知,圓的面積越大,即知識越多,它的周長越長,即未知也越多;反之,亦然。這就導致越富有知識的人,越覺得自己無知;知識越少的人,越覺得自己知道得多甚至無所不知。
這個說法解釋了這種現象的很大一部分理由,但不是全部。越無知越覺得自己無所不知,至少還有這樣的原因:越無知的人,越怕別人發現、認為、覺得他無知。而如果讓別人發現或覺得自己無知,他就覺得很沒面子。而越是有知識的人,一方面他因具有一定知識而自信;另一方面,正因為他具有一定的知識,更知道“吾生有涯,而知無涯”的道理,進而覺得自己有不知道的東西太正常了,不會覺得沒有面子。所以,蘇格拉底說:“我唯一比別人多知道一點的,就是自己的無知。”
二是越是搞不定自己事情的人,越喜歡給別人出主意。我不知道自己年輕的時候是否喜歡給別人出主意,反正越是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越是不敢給別人出主意,哪怕是親戚、朋友,甚至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原因是我確實對自己的主意沒有多少把握,這樣的主意會導致怎樣的后果,我完全承擔不了責任。
我相信很多喜歡給別人出主意的人,也并沒有能力對他所出的主意負責。他之所以熱衷于出主意,是他完全沒有想到需要為自己所出的主意負責。他喜歡出主意也并不是他多有主意,而僅僅是他憋不住要說話。他說的話,其實完全不構成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更不具備解決問題的過程設計和對結果的預計、評估。他就是覺得,在這件事上如果不表示點什么,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能力、體現自己存在的機會。如此而已。
熱衷于給別人出主意的人和他的主意,經常并不招人待見。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其夫人希拉里的婚姻頗多故事,特別是克林頓在任總統期間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之間的丑聞,鬧到被國會彈劾的程度。希拉里在她與克林頓的獨生女兒切爾西戀愛和結婚時,覺得自己應該給予指點,出點主意,沒想到切爾西毫不領情,活生生把希拉里懟了回去:“你有什么資格教訓我,你自己的婚姻都一團糟。”
你看,作為母親的希拉里給親生女兒切爾西出主意,得到的是這樣的結果。這個世界的人現今都越來越固執,在幾乎人人都覺得自己可以給別人出主意的時候,你想想還有誰需要別人的主意?雖然切爾西“自己婚姻有問題,就沒有資格給別人的婚姻出主意”的邏輯,在理論上并非無懈可擊,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什么時候面對的是理論問題,存在充分討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呢?
三是越是難以自控的人,越是苛求他人。自暴發新冠疫情以來,在公共場所戴口罩成為防疫所需。在疫情有所緩解后,一些人開始松懈,即使是在電梯、樓道、公共娛樂場所也不戴口罩,或者把口罩拉到下巴,露出口鼻。這些人的做法無疑不好。但也有一些人,對此反應強烈,恨不得親手幫這些人的口罩戴到位。甚至誰在旁邊清了一下嗓子,他都恨不得讓人家去隔離。其實,權威專家已有解讀,即使是你的隔壁鄰居就是病毒攜帶者,你自己戴好口罩,進門洗手消毒,即可達到很好的防疫效果。在道德范圍內,只能做好自己,無法苛求他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上述三種現象的共性是行為主體對自己缺乏客觀的評價,即缺乏自知之明。對于這樣的人,指出其不明,試圖讓他明白事理,是徒勞無益的。最明智的辦法是離他遠一點,免得因他惹禍而殃及自己,或者一不小心,被他帶到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