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人們不曾忘記,1995年3月20日,日本東京地鐵發生的那起震驚世界的“沙林”毒氣襲擊案件。案件造成12人死亡,5500多人受傷。案件發生的當天,日本政府所在地及國會周圍的幾條地鐵主干線被迫關閉,26個地鐵站受到影響,東京交通陷入一片混亂。破案后,令人驚愕的是,罪犯骨干中,大多是名校的物理、化學碩士研究生。個中原因和教訓是:“重科技而輕人文”!這也是對社會敲響的警鐘。
不料,《新華每日電訊》今年7月27日報道,廣州破獲一起電信詐騙團伙,團伙的5名技術骨干中,竟然有3人為研究生學歷,2人畢業于名牌高校。在海南、廣東、浙江等地,近期破獲的電信網絡詐騙大案和跨境網絡賭博大案中,知名大學的高學歷大學生,在犯罪組織中,都起了核心作用。據警方介紹,“這些大學生,往往都是被暴富的誘惑蒙蔽了雙眼,明知違法而難以自拔”。不能不說,這是“重科技而輕人文”的警鐘的再次敲響。
孟德斯鳩“論十惡”中,談到的十惡之一是“沒有人文的科學”。缺了人文的科學或曰科技,之所以“惡”,是因為對人類社會的危害之大,無以倫比。很明白,不懂科技的人,即使作案,也是“小水溝的泥鰍,翻不起大浪”,不會造成多大的危害。而大案要案的案犯,常常是那些缺乏道德良心的高科技人員。他們懂得“沙林”毒氣的化學作用呀,他們懂得電信網絡等高科技的操作呀,一旦興風作浪,便會造成人、財、物的慘重損傷。如果遠離人文,科技越發達,對人類的危害越大,久而久之,人類因此而自毀也是說不定的。
“重科技而輕人文”,無論中外,都有其歷史淵源。就從我們這里看,記得20世紀五六十年代,“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廣為流傳,入腦入心,見諸行動,而且學校和社會上,也一度出現重理輕文現象。當然,在一定歷史階段,在科技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強調一下這種觀念,有利于促進人們學好科技,也無可厚非。但是,一味“重科技而輕人文”,就有失偏頗,就難免走上危險的邪路。令人擔憂的是,時至今日,社會上仍然有“重科技而輕人文”的傾向。這種傾向,在學校的體現是“重教書而輕育人”,在社會上的體現是“重才智而輕品德”。
科技與人文,一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二者并重,相輔相成,不可有所偏廢。隨著科技的發展,人文教育應當及時跟進??萍荚绞前l展,越要加強人文教育??萍际侨苏莆盏模瓤捎靡赞k好事,亦可用以辦壞事。關鍵在于掌握科技的人,人品高尚,才能使科技有益無害。從某種角度講,人品的意義更為重要。例如,對干部的選拔和使用,強調“德才兼備,德為先”。愛因斯坦也曾說:“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后者,它們取決于品格的程度,也許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這就告訴我們,人品是第一位的,好的人品,還可以促進才智或曰科技水平的提高。
不待說,“重科技而輕人文”的警鐘的不斷敲響,如能引起廣泛的警覺和重視,并能逐步改觀,那么,于國于民于人類,幸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