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熟悉親近的家庭環境即將步入陌生的幼兒園環境,對幼兒來說需要承受心理與生理的雙重考驗,幼兒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常面臨不可避免的困境,幼兒園與家長都需要承擔起為幼兒做好入園適應的準備,促進幼兒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學會接受新的生活常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逐步學會與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順利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將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幼兒展開幼兒園生活做好入園準備,推動幼兒不斷接納并融入新生活。
關鍵詞:小班;幼兒;入園適應
一、 小班幼兒入園適應現狀
(一)在園活動
首先,在生活活動上,對于長期家庭照料生活的習慣,小班幼兒面臨照顧人更換的適應過渡期,大部分幼兒在接受良好的家庭準備活動之后能夠順利適應生活常規,如進餐、如廁、喝水及午睡等,具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小部分幼兒會出現拒絕進餐、難以順利進行午睡的現象,表現出對新環境的抗拒以及對幼兒園常規不適應的焦慮,自我服務能力逐漸缺失易導致幼兒陷入缺乏自信與自我懷疑的消極情緒。這種入園適應焦慮情緒通常會持續兩到三周的時間才得到逐漸緩解,幼兒不同的生活習性決定他們不同的適應時間。其次,在游戲活動中,游戲是大多數幼兒易適應且主動參與性最強的幼兒園活動,小班幼兒常會被幼兒園豐富的游戲形式以及新鮮有趣的游戲材料所吸引,在適應周圍環境與同伴之后,幼兒常愿意參與游戲活動,并在游戲活動中表現出愉悅、開心與滿足,較少出現入園不適的相關問題。最后,在教學活動中,小班教學活動常以繪本欣賞、故事教學或操作教學為主,由于教學活動的集體性與約束性,幼兒開始難以適應并集中注意配合教師教學,生動有趣的動手操作材料與豐富的故事情節逐漸會吸引幼兒的好奇心與注意力,幼兒逐漸喜歡幼兒園的教學活動。
(二)人際關系
進入幼兒園新環境,幼兒面臨親子關系到師幼關系以及同伴關系的人際關系模式轉變,幼兒需要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尋找依賴者并建立新的親密關系,人際關系的調適水平決定幼兒的入園適應程度。教師常是幼兒最信任的依靠者,教師的性格氣質、互動方式以及給予的幼兒評價直接影響幼兒本身的入園適應程度,教師對幼兒的情感接納是幼兒獲得師幼關系安全感的來源,良好師幼關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師引導幼兒建立規則意識。同伴關系是幼兒在幼兒園面對的重要人生關系,入園前已建立的同伴關系將有效促進幼兒適應新生活,焦慮情緒會減少參與同伴交往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新同伴關系是在幼兒經過觀察與相處后才逐漸建立的,雖然在人際關系中易出現摩擦與沖突,但在交往中逐漸學會與同伴相處,共同成長。幼兒對親子關系的適應程度表現在入園、離園環節的過程中,幼兒情緒常受家長主觀表現影響,家長易放手幼兒越易適應幼兒園生活,家長常出現不舍焦慮的情緒易造成幼兒的入園焦慮與不適。
(三)角色期望
角色是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需要適應與面對的,幼兒的在園角色適應是幼兒角色認同的過程,在心理與行為上都做出相應的調整與適應,幼兒從家庭中父母的孩子角色到學校學生之間的轉換不僅是心理上的認同與接納,行為上也做出過相應的調整。小班幼兒在與教師及同伴之間建立起聯系之后逐漸會穩定自己的情緒,不再產生入園適應相關的不適情緒,幼兒內心逐漸建立起對于幼兒園的歸屬感,慢慢接受自己作為幼兒園一份子的角色,開始建立起主人翁意識,學會維護自己的所處環境。小班幼兒角色適應也與其所接受的角色期望有關,主要影響者是教師,當教師表示積極友好及關愛的態度時,他們能表現出正面積極情緒來適應新環境;當教師表示忽視消極或冷漠的態度時,幼兒也易會對同伴產生一種排斥與拒絕的消極態度,始終難以融入新環境。
二、 小班幼兒入園適應影響因素
(一)幼兒方面
不同性格幼兒在入園適應過程中具有不同的情緒表現與差異,在經過與一線教師交談后了解到,入園適應狀況是因人而異且極具個體差異性。性格較為開朗活潑的幼兒情緒起伏較大,情緒狀態不夠穩定,因此持續焦慮時間較短且易適應多變復雜的環境,對他們來說新環境能夠引發不同的好奇心與興趣。性格較為內向或性格倔強的幼兒易出現焦慮情緒,常常在入園適應中表現為沉默寡言,不主動參加任何活動,拒絕與老師及同伴交流,且持續時間較長,表現出長時間的入園不適。
(二)家庭方面
根據鮑姆林德劃分的家庭教養方式可以看出,不同教養方式幼兒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不同教養方式及教養文化程度將產生幼兒不同的生活習慣與行為方式習慣。對于了解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生長特點及性格愛好的家長,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保護幼兒天性成長的同時注重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規范幼兒養成文明的生活行為及生活方式。不同文化程度背景的家長具有不同的教育觀與幼兒發展觀,具有較高文明程度的幼兒教養人家庭常掌握科學合理的家庭教養方式與科學的教育方法,學會根據幼兒發展特點因勢利導地促進幼兒自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注重對他們生活能力的鍛煉,幼兒的入園適應能力相應增強,較低文化程度家庭常不擅長掌握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引導幼兒,一味嬌慣幼兒未重視其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往往在家庭教育的關鍵階段錯失培養幼兒良好常規生活習慣的機會。此外,親子教養與隔代教養的不同家庭背景,對于幼兒安全感、秩序感以及勝任感的形成有不同程度影響,親子教養更有助于塑造幼兒的安全感、秩序感以及勝任感,幼兒的情感需要不斷得到滿足。
(三)教師方面
教師的個性特質及與幼兒的互動方式將是影響幼兒建立良好師幼關系的重要因素,具有正確兒童觀的教師將一切以兒童為中心展開與幼兒間的互動交流,在關注幼兒身體健康成長的同時更注重保護幼兒的心理健康,具有強烈的耐心、愛心和責任心,重視對幼兒情緒情感的關照與回應,及時安撫小班幼兒入園不適的焦慮情緒,積極給予幼兒所需的安全感與歸屬感,與幼兒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
但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不耐煩與情緒化的教師,教師消極的師幼互動與回應將成為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的障礙,教師是幼兒入園生活長時間的陪伴者,具有正確科學幼兒觀及教育觀的教師將是幼兒良好生活的催化劑。
(四)幼兒園方面
幼兒從家庭生活的小環境逐漸轉入集體生活的大環境,面對從朝夕相處的家人到陌生老師及同伴的人際關系轉換,逐漸承擔起集體生活中的學生角色,逐漸學會去自我中心主義,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努力找尋自我生存方式,同時積極應對集體生活中不免的人際交往沖突,反復交織的陌生感與恐懼感使其難以迅速適應,心理脆弱的幼兒甚至產生被父母拋棄的顧慮,內心情緒常處于消極失落的狀態。在進入幼兒園之后,幼兒需要不斷面對教師權威,并在教師指令中學會順從教師的秩序規范與常規要求,接受集體行為習慣和常規的培養。長期無拘無束的家庭生活方式使幼兒一時難以接受老師口中的規則秩序,在多數行為活動受到約束后內心同時會產生消極抵抗情緒,幼兒不斷在面對挑戰與改變原有生活習慣的狀態中調整自己,對幼兒來說既是困難也是成長。
三、 小班幼兒入園適應對策建議
(一)家長方面
1. 做好入園準備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加強幼兒入園意識,引導幼兒喜愛幼兒園生活,減少幼兒入園適應焦慮,通過閱讀入園教育相關繪本或看動畫片了解幼兒園一日生活,幫助幼兒做好入園準備。帶領幼兒參觀附近園區,增加幼兒入園熟悉感。同時注重拓展與豐富幼兒的戶外活動,增加幼兒的同伴交往機會,學會與陌生人相處,培養提前適應集體生活的能力。
2. 養成良好習慣
家長在幼兒入園前,積極鼓勵幼兒自主完成生活小事,尊重幼兒生長需要與個性發展的同時培養其良好生活常規,耐心引導幼兒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通過獨立完成簡單家庭任務促進幼兒動手操作技能發展,增強其大小動作肌肉的協調性,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學會承擔責任,增加生活經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 提升家長教育觀念
家庭教育對幼兒來說是學校教育的奠基階段,科學的入園教育觀以及正確的入園適應教育有利于幼兒生活能力的良好發展及對幼兒生活常規的科學引導。幼兒帶養人本應持終身教育的新理念學習有關“入園適應”教育的相關知識,樹立家庭成員的科學教育觀,保持教育一致性與終身性,為幼兒創造有準備的家庭生活教育環境,有效促進幼兒入園適應。
(二)教師方面
1. 注意尊重關愛幼兒
剛入園幼兒面臨依戀對象轉換易產生不適感,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這一時期的幼兒渴望被愛。教師應堅持以兒童為本的原則,充分接納幼兒并尊重幼兒,及時表達對幼兒的關心和愛護,滿足其情感需要,增加幼兒的信任感與安全感,從而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緩解幼兒入園適應焦慮。
2. 創設良好的班級環境
良好班級環境需注重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兩方面創設,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營造溫暖、和諧、有趣的物質環境,增加幼兒喜愛的玩具使其感受幼兒園的樂趣與美好。同時注意精神環境的創設,小班幼兒的年齡發展具有差異性,認知程度不一,教師應多了解每個幼兒特點,與他們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注重心理與精神的健康發展。
3. 開展豐富的游戲活動
指南中提到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應寓于游戲之中,游戲對于幼兒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新鮮有趣的游戲活動可以分散幼兒的入園焦慮,促使幼兒較快融入幼兒園生活,教師應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征與興趣需要開展低結構游戲,鍛煉幼兒的肌肉運動能力與操作能力,使幼兒在游戲中學會與同伴交流合作,促進其認知能力的提升。通過豐富的游戲活動的開展,滿足幼兒天性,有利于幼兒釋放內在壓力與消極情緒,獲得快樂與滿足,加深對幼兒園生活的熱愛。
(三)幼兒園方面
1. 組織多種家園互動方式
家園合作關系的良好構建是幼兒園工作開展的基礎,幼兒園應開展多元、多樣的家園互動模式,比如開展家長開放日、家園合作交流欄、家園合作論壇以及家園互動平臺等,為家長了解幼兒的入園生活拓寬渠道,在交流互動過程中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注重對幼兒家庭的入園適應教育,形成良好的家園合作共育模式,保證教育的一致性與連續性,為幼兒良好入園發揮家園合力的關鍵作用。
2. 保持與家長的溝通交流
入園后的幼兒具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變化,也會出現不同方面的問題。幼兒園應及時關注幼兒發展并與家長做好溝通,通過制定班級工作表、開展階段性的班級家長會等,讓家長清晰了解幼兒的成長變化或及時注意發展問題。通過溝通交流與及時反饋,緩解家長對幼兒入園生活的擔憂與焦慮,為幼兒園了解不同家庭的教養方式與兒童生活習慣提供信息,以便有效分析兒童發展問題存在的原因,因材施教為幼兒入園適應提供有效引導與幫助。
3. 適當開展混齡教育
小班幼兒易模仿的心理發展特征常引起他們對年齡較大幼兒的關注,混齡教育的開展能有效增進不同年齡幼兒的相互交往與接觸。幼兒園通過以大帶小的方式開展混齡班教育,引導小班幼兒學習中大班幼兒良好的行為規范和生活禮儀,將有效促進小班幼兒在榜樣示范作用下潛移默化習得生活常規,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逐漸緩解入園焦慮并適應幼兒園生活。
參考文獻:
[1]陳冠亞.小班幼兒入園適應現狀與提升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21(3):93-96.
[2]楊淼.探析幼兒初入園的適應性問題[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7):166-167.
[3]林蘭,高珠峰.小班幼兒入園適應過程中的沖突與規約應對:基于兒童立場的質性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20(9):23-38.
作者簡介:
馬麗,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安市合肥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