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斌,顏紫荊
(中南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Porter于1990年首次提出了產業集群的概念:一些在地理上靠近的企業和機構,由于共處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并具有共性或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1]。產業集群的運作模式包括傳統產業集群、競爭型產業集群、合作競爭型產業集群和軸輪式產業集群[2]。軸輪式產業集群是在特定區域一個產業內眾多中小企業圍繞一個核心企業形成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由產業中的核心大企業為核心,環繞不同的供應商或客商,作為客商或供應商的小企業除了可以與大企業做買賣,還可以享受與大組織集聚的資源[3]。在全球貿易壁壘打破、技術革新的背景下,不斷有公司將工廠遷入國外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芝加哥大都市區①制造業的格局也發生了改變和調整,以適應產業結構的優化,其競爭優勢不在于低技能、易受離岸外包影響的勞動密集型活動,而在于利用先進技術的先進制造業,趨向生產高科技產品或工藝品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優化的制造業產業集群逐漸形成。當今芝加哥大都市區擁有全美第二大制造業產業集群,產業集中度和就業集中度遠高于美國平均水平,就業人數超過58萬人,就業工資比平均水平高出27%[4]。憑借芝加哥作為國家貨運樞紐的區位優勢,每年制造業創造的產值超過650億美元,成為當地主要經濟支柱,深入地影響了其他行業[4]。
1907年清末日本駐漢總領事水野幸吉指出,漢口有“東方芝加哥”之稱。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漢口有著與芝加哥類似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奠定了通商口岸物流繁榮的基礎條件;二是因為當時漢口和芝加哥的金融業都開放且繁榮,金融業與制造業相互促進、相互制約[5]。如今,武漢光谷先進制造業云集,正在打造“131”產業結構體系,即光電子、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芝加哥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如何?能否為武漢光谷制造業發展提供經驗借鑒和啟發?為了回答以上問題,本文闡述了芝加哥大都市區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現狀及特點,提出了對武漢光谷制造業發展和產業集群培育的借鑒意見。
學者通常按產品類別對集群進行劃分,比如史常凱從產業類別的角度將武漢制造業產業集群分為了鋼鐵冶金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光電子產業、機械制造業[6]。但也有學者從系統的角度分析了集群的內部結構。例如,賈帆帆以虎門港為例,指出一個地區制造業與物流業的協同發展需要構建一個集群創新系統,依據波特的鉆石模型,該創新系統可進一步細分為核心層(服務創新主體)、輔助層(服務創新支撐體)、支撐層(服務創新外部環境),其中核心層包括物流企業、供應鏈企業、競爭企業和客戶企業[7]。芝加哥大都市區規劃局(Chicago Metropolitan Agency for Planning,以下簡稱CMAP)按照功能將芝加哥的制造業集群分為了核心產業、支撐產業、供給產業和消費者產業。這種劃分方式與軸輪式產業集群類似,以核心產業為主,與其他三大產業聯動發展。按照CMAP的界定,芝加哥制造業產業集群由核心產業、支撐產業、供給產業和消費者產業構成[4]。核心產業是進行核心生產活動從而帶動整體的經濟活動,包括九大子產業,即計算機;化學品、塑料、橡膠;印刷;初級(金屬、非金屬、石油/煤炭);家具、服裝、其他;食品、飲料;機械制造;藥品/醫療用品;金屬品制造。支撐產業對核心產業提供重要的科研、設計服務,包括模擬實驗室、科研行業。供給產業為核心產業提供能源、材料,包括原材料生產、發電與配電、供應鏈管理。消費者產業囊括了從核心產業購買商品或服務的客戶,公路、鐵路、航空運輸使得制造業產品能夠在區域供應鏈上移動。這種制造業產業集群揭示了相互依存的各行業之間的關系。
芝加哥大都市區核心產業擁有約37.5萬名員工,是當地制造業產業集群中占比最大的板塊[8]。但這些行業所面臨的全球化以及產業變革的沖擊也是最大的。與美國其他的制造業中心相比,芝加哥大都市區幾乎所有核心產業都能脫穎而出,而其他的大都市區只在少數幾個制造業領域領先。
根據CMAP提供的數據[8],表1總結了芝加哥大都市區主要的制造業核心產業的區位熵、就業人數和就業率的變化程度(2001~2011年)。在全球化生產和貿易壁壘被打破的背景下,當地的核心產業都面臨著就業率下降的問題。就業率降幅最大的是當地專業化程度較低的行業,例如計算機、家具制造以及一些初級制造業。相反,健康科學、化學品和預制金屬等行業的就業率降幅較小。就業規模最大的行業是機械制造業,就業人數高達70582人。集中度最高(即區位熵最高)的行業是健康科學,數值約為1.7。該行業能維持就業率,創造更多的就業,這說明,提高產業的專業化程度有利于穩定就業、擴大就業。

表1 芝加哥大都市區制造業集群核心產業主要指標
制造業產業集群的核心產業并非孤立運作,其與集群其他部分共享共同資源,依賴關聯機構,并受之影響。該集群的核心生產企業從同區域的支撐產業獲得重要的研究和設計服務,供給產業則為核心企業提供能源、材料。消費者產業中的卡車、鐵路、航空和水運公司將生產公司與最終消費者聯系起來,使區域供應鏈上的產品能被高效運輸。
芝加哥大都市區的支撐產業創造了超過10萬個就業崗位,分布于工業設計、計算機系統設計等行業,這些行業幫助解決研發不足問題。從2001~2010年,芝加哥的研發公司和相關的勞動力大幅下降,在初級研發下降的同時,該地區的專利產出也沒有跟上其他地區的步伐。2000年,該地區的專利產量位居全國第四,而到2010年,該地區的專利排名已降至第八[4]。由于制造業依賴研發支持來推動下一代技術和生產率的提高,該地區研發的下降大大加劇了集群今天面臨的挑戰。此外,芝加哥在技術商業化方面也有些困難:技術研究很難直接轉化為適銷的產品,尤其是小公司。
該地區的供給性產業、消費者產業主要是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和基礎設施來支持核心產業的擴張。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就業仍然高度集中在消費者產業,物流公司的就業在過去十年中略有增加。該集群最顯著的增長領域是物流供應行業,它雖是規模最小的組成部分,但它是專業化水平最高的,在2001~2011年間,它的就業率上升了16%。芝加哥大都市區是全美第二大制造業出口地區。2010年,該地區近2/3的出口來自制造業,這一比例高于其他主要出口地區[8]。這些行業共同建立了貨運和制造業之間的聯系,將該地區與許多其他同行制造中心區分開。
一方面,芝加哥當地政府面臨著一定的財政壓力,財政短缺會影響制造業企業的營商環境。工廠設備的前期成本一般都很高,制造商通常需要很長時期才能收回投資,因此制造商希望投資于財政政策處于長期穩定的地區。芝加哥大都市區的財政不確定性降低了制造商投資的積極性。例如,由于養老金資金不足造成的預算壓力日益增大,限制了政府將資金用于交通基礎設施、勞動力培養的能力。芝加哥當地的一些其他政策也惡化了當地的營商環境。例如,失業保險的費率比中西部及美國其他地方都高,這使芝加哥大都市區處于競爭劣勢。
另一方面,勞動力結構不匹配造成制造企業的生產效率下降。如果制造業就業率下降的同時,生產率繼續提高,這需要企業依賴技術工人和先進技術來戰勝更廉價的全球勞動力。在芝加哥,計算機數控機床操作員(需要職業培訓和經驗)和工程崗位(需要高等教育)等生產崗位的技能差距嚴重,如果不加以解決,現有工作和勞動力技能之間的不匹配可能會限制未來制造業的擴張。
CMAP制定了“3P評級法”(產品、流程和人員),以評估是否達到先進制造業的標準[8]?!?P評級法”包括Product/產品(先進的產品)、Process/流程(先進的工藝)、People/人力(先進的勞動力)。利用3P指標,CMAP創建了一個先進制造業記分卡,對制造業產業集群內的核心產業進行評級。
評估先進產品的指標是基于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成果,包括從專利產出到研發密度等5個指標,以評價哪些企業是創新領軍者。評估先進流程的指標是使用“附加值”的概念來評估產品價值中有多少來自制造過程,多少來自原材料或中間投入,來自制造過程的附加值越多,說明實現了高效率和成本節約。評估先進勞動力的指標是工資水平,工資水平的高低往往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工人的技能水平,該指標反映了哪些行業擁有高占比的高技能工人。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芝加哥出現了勞動力結構供需不匹配的問題。先進制造業需要新一代高素質人才來滿足這些變化的需求。高素質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數學、閱讀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還要掌握對材料、物理、化學、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編程的理解。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制造業企業、培訓機構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正在合作,構建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課程體系,并將雇主的需要納入相關證書和課程,建立一個培訓高素質人才的通道。例如,芝加哥城市學院采取以部門為基礎的方式提供技能培訓,并指定戴利學院為先進制造業勞動力培訓的定點機構[8]。
為了改善勞動力的匹配結構,芝加哥具體采取了如下4種措施。首先,加強了核心產業、教育工作者和培訓機構之間的協調,使勞動力技能發展與行業需求相匹配。其次,提高STEM參與程度,鼓勵工人參加該類課程,讓學生為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做好準備。再次,發展和改善學徒就業,建立雇主和低技能工人之間的信任。最后,為不同轄區的勞動力制定計劃,以便為地方工業、機構和工人量身定制服務。
長期以來芝加哥一直是全球金融和交易中心,現在,芝加哥也成為開發新金融技術的樞紐。據OKCoi幣行網,芝加哥已位于德勤公布的世界頂尖金融科技中心的名單之列,因為它在促進金融科技和區塊鏈技術發展方面處于領先地位。金融科技的發展催生了越來越多種類的金融服務,如利用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完成貸款、融資、支付結算等服務,這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當地制造業的發展進程。比如,總部位于芝加哥的網貸平臺Avant在上市之初籌措了大量資金,為普通民眾提供1000~35000美元不等的即時在線貸款,貸款期限為2~5年,利息從10%~36%不等,現已對外提供了20億美元貸款,平均每筆數額為8000美元。據芝加哥建筑公司(Built In Chicago)的統計,自267家金融科技公司成立以來,已經籌集了33億美元的風險投資??萍假x能傳統金融,資金高效的流通又會吸引更多的風投,從而推動芝加哥制造業技術的發展。
武漢光谷目前是“131”產業結構體系。其中,光電子制造業是主導產業,該產業內的企業收入占光谷企業總收入的1/2,其他產業齊頭并進,現代服務業為制造業提供支持。光谷的制造業初具產業集群雛形,但存在著核心產業的類別還不夠豐富,供給產業、支撐產業和消費者產業分類不太清晰,金融科技支持不足等問題。武漢光谷可以借鑒芝加哥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經驗,打造具有光谷特色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CMAP制定的“3P評級法”能直觀反應制造業產業集群內核心產業的各企業是否達到先進制造業的標準。本文基于此思路設計了一個先進制造業的評分體系,從產品、流程、人力三個角度做出評價。對于產品的評價,專利持有數量、產品的研發投入金額以及產品研發金額與銷售收入之比能直接反應產品的創新程度;對于流程的評價,原材料投入比例與先進工藝成反比,中間投入比例、技術投入比例與先進工藝成正比;對于人力的評價,工資水平和教育程度越高,工人掌握的核心技術也越多,勝任素質越高,表明勞動力與崗位的匹配度更高,企業管理越科學[9]。具體的評分體系如表2所示。

表2 先進制造業3P評分體系
(1)芝加哥的勞動力供需優化依賴于勞動力匹配系統。從芝加哥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勞動力供需結構來看,芝加哥的勞動力供給總量是不夠的,是技術移民填補了芝加哥高科技領域和醫療領域本土人才的缺乏,不發達國家移民滿足了芝加哥在低技能服務行業和傳統制造業方面的就業需求。目前武漢光谷的勞動力在總量上是充足的,但工程師、技工等藍領工人紅利并不高,需要依托集群內相關產業的發展來吸引人才。之所以勞動力愿意流向芝加哥是因為與制造業相關的產業發達、基礎設施完善,節約了生活成本或者其他投資成本,從側面提高了勞動力在芝加哥的工資水平。因此,光谷培育制造業產業集群有利于整個制造業的穩定發展,高度配合的非核心產業有利于吸引勞動力流入和來自其他地方的投資。
(2)通過發展咨詢服務、培訓服務等行業可以優化勞動力匹配系統,為制造業提供匹配度更高的商業服務。芝加哥市政部門推動了就業咨詢行業和培訓系統的改善,既為制造業提供更契合的人才,又在培訓和咨詢行業創造了就業。作為大學之城和人才之城,光谷可以加強相關行業之間的協調,使咨詢行業、教育機構和培訓機構了解生產制造企業的需求,從而有效地引導勞動力參與合適的培訓。在協調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制造業的勞動力匹配與輸送,鼓勵低技能工人和高級技術研發人員參與STEM類高技術含量的課程,同時,也要加強金融服務業的人才培養,尤其是兼修計算機和金融的學生,引導他們加入光谷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建設中,人才的精準輸送將促進光谷的金融和科技對制造業的支持,這不僅會吸引大量的風投資金流向光谷,也能大大提升這些資金在光谷片區的使用效率。
芝加哥高度發達的制造業離不開資金的流通,資金的高效流通又需要金融科技的不斷創新。在數字時代,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金融科技可以促進數據這種生產要素釋放紅利。武漢光谷要以“五谷共建”中“金谷”產業基金群為核心抓手,建設以新型金融機構為主體的科技金融組織體系,打造獨具特色的科技金融生態圈和科技金融投資中心。目前,東湖開發區已集聚銀行的科技支行24家,是全國科技支行最密集的區域之一;集聚科技保險公司3家,銀保聯動模式全國領先。要利用許多高等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在光谷的優勢,通過中介組織或其他經紀機構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以市場為導向,圍繞用戶需求而展開,只有研究機構知道金融科技實際運用的成果、趨勢和問題,才能滿足外部生產需求,形成以下良性循環路徑:高校以市場為導向的科研——科研成果轉化為金融科技產品——促進數據、資金等要素流通——高新技術企業落地發展。同時,光谷應該引導更多的金融科技企業進駐,圍繞制造業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務,打造一個制造業和金融科技中心緊密結合的樣板片區。
(1)使光谷制造業的核心產業與相關行業聯系起來,尤其是物流運輸業、商業服務業,提高制造業產品在全產業鏈上的產銷和流通的速度。同時,帶動非核心產業的發展,通過供給產業、支撐產業、消費者產業為就業和經濟做出貢獻。
(2)光谷要充分把握物流運輸業作為消費者產業帶來的優勢,促進制造業產品流通。武漢鐵路、公路、水路運輸都非常完善,但航空運力與芝加哥相比稍顯不足,貨運航線與空運貨物處理貨場面積有限。隨著光谷的東擴,若能借助鄂州順豐機場之勢,提高運力,與核心制造業共同發展,那么光谷的制造業集群將更加具有競爭力。
(3)高度發達的產業集群不僅僅靠規模取勝,更靠高素質人才、高科技來提高產業專業化程度,提高區位熵。光谷要大力發展研發行業,既可以推動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同時也可以促進培養掌握技術的工人。